|
楼主举的例子:有一次我审核报告上写分包和派遣的区别就是『人』和『事』。。。技术部开QN。。。我答复:必须写『人员』和『产品实现』吗?…。
3 V3 w8 u% c4 d9 r" R: p
7 g E2 l5 R" Y审核员平时用的这种“习惯用/术语”多得很,比标准的特定术语还要多。例如:! Y+ E* D% L0 m# K1 [- d
组员问组长这条怎么审?组长说,从人、机、料、法、环入手,这里“人、机、料、法、环”就是习惯用语;
7 O* k4 Q5 H0 {审核后,组长对组员说“我开一个不符合、你也开一个不符合”这里讲“开”就是习惯用词;
$ y, q5 t: o2 H6 }组长最后问组员,它们不符合关闭了吗?…这里“关闭”就是习惯用语; h. T4 S6 ?2 x( Z4 D
分手时,组员问组长你去哪里?组长说,我回单位,这“单位”又是习惯用语;总不见得说“我回组织去”。
: C7 l8 C. j( F: e市场部说“客户急需证书,案子快一点通过”,这句话的“客户、案子”都是审核机构的习惯术语;
! Y9 a! m! Q% T, K$ u1 Q: w+ j0 o
@( X$ o: z, Z/ c5 S还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操作规程》…许多名词现在标准中均没有规定用了,大家都还在用吗?…
4 f8 S8 n* u. Z. P' [所以审核时及审核后,主要精力应放在标准要求、顾客要求以及相关法规要求是否融入企业的业务活动中去了,是否取得了绩效上,而不是放在几个名词是否符合标准术语的规范上,繁琐的“咬文嚼字”会掩盖了审核大方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宣扬。
# {* c* V6 U1 w9 P! W; H5 r2 c$ T: ]" X( V* Y' w& \! n
“中国人,再不咬文嚼字,以后恐怕连汉字都不认识了。” 这是危言耸听。随着网络发展,新词汇不断增加,极大的丰富了汉语、外语的词库,功不可没。5 J) ?9 e. }# o$ ]! c9 N; N
吃瓜的瓜娃子,这些新词语大家不是都用得很爽吗?术语里是没有的 哈哈哈哈~
3 S! _$ i- i, G! f/ k: Z" W7 {* _/ ]' B" f. Q* E8 T
0 Y0 ~5 q4 t+ E5 B* v$ ^
5 Q( L4 v7 R; @) s% B7 a P' P" n( \
8 C' l N# U6 w; ~2 ~2 Z(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