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30 15: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rml 发表于 2015-1-30 13:220 ?6 Y# ?7 c$ A% K" Q
仔细看一下你重新发的表。与主题帖的表不太相同了。
! ^ Z% ~9 m8 d3 n& @: o新表中的“时长”都不再是单件时长了。这是单件时长 ... - |# l* h, C J1 m1 J; r+ @6 I3 H
仔细看一下你重新发的表。与主题帖的表不太相同了。' s$ g' }* M$ b+ R! _( b; N
新表中的“时长”都不再是单件时长了。(我是在模拟做一个项目—设计生产带插头电源线的流水拉。真正的工序见图1,1根电源线有3个芯线(火线、零线、接地线),所有工序1(剥护套)只剥1根护套即可,而工序2(剥绝缘)要剥3个芯线,同理工序3(端子压接)、工序4(插销压接)都要各压3个,工序6(内胆注塑)、工序(外壳注塑)中的一幅注塑模具最大可以开6个型腔(厂能最大化),工序10可以一性检验5根成品。)这是单件时长是平衡的基础。在你使用的“瓶颈工序法”中。还直接决定了流水线节拍。设备数或工位数则是平衡编组的结果(同时满足由工序总时间比节拍算出的最少设备数)。你表中的“单设备/单人时长”和“2台设备/2人平衡”很难理解。(关于“单设备/单人时长”:一个工序配置一台设备和一个操作工完成此工序的时间。“2台设备/2人平衡”:一个工序配置二台设备和二个操作工完成此工序的时间)
! s+ ?# o/ b. I5 A$ k如果这是你的平衡结果,请说明数据来源与处理依据(上面已说明来源与依据了)。针对你的思路说,可能会简单一些。3 _" ~ C+ v! t9 [- h5 K4 M. M
另外,这张表说明你7、8年前看的书是比较新潮的。我大约在30年前看过类似的书和这表反映的观点有些不同
3 b* n/ y, T6 g2 K3 Q因此,我在“板凳”(是“帮助”吧?)希望提供你的教材(现改为观点)和与表相关的其他资料。“资料”最主要的是工艺路径(见图2),没有路径,无法决定工序分解与合并,也无法进行工位编组,“工序同期化”也就无法实现(与流水线负荷、空闲时间相关的都无法计算)。这样是无法处理和解释“平衡”的。我也就只能先听你说你是怎么考虑的了。# _# b, U7 B, C9 F: C: o
' _' [% ]- S" H
: G* @* j6 b$ Q6 m7 x- C$ z8 H
) J' N+ G" K. p' S! Q* V) a* a1 [
/ e! A: y( j,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