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2 ^+ a/ r7 P" P t
在贯标过程中会有很多模式,有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模式,还出现了一些专门应付审核的咨询模式,其中最盛行的有2个模式。其中一个是一款特殊过程确认表。还有一个顾客财产登记表。现在说说那个特殊过程确认表。( V* l( z }/ G8 a
说一个审核的实例
6 i+ W9 ~3 e$ Q$ U M5 j企业产品:压力容器 特殊过程名称:焊接过程
0 i9 X8 W3 c! Z5 b' E3 `审核8.5.1f)条款时,咨询老师出示了焊接过程确认报告8 G l4 j/ x$ G- F. W
该报告是一份表格 7 I# b. i5 n) L1 O8 _# j& x
确认项目 、内容 、 结论
& x) x+ }! ^) @: {; |5 j; o/ m; i人员: 焊工持有效焊工证上岗,且经过施焊作业指导书培训 结论:通过2 a Y7 T$ ]2 h% v6 q
设备:采用XX型号 XX直流焊机 经过点检,设备完好 结论 通过
. t5 U) E: e! o$ c& [# M% |+ T4 @0 j0 l工艺文件:制定了焊接工艺(表述了电流、焊接速度等主要的工艺参数),文件均经过批准并为操作者获得。 结论 通过
6 T) D% T4 f! O1 ?" A4 [8 S4 n材料:采用xx钢板,有材质报告。焊条:经核对规格型号,有合格证....结论 通过
2 x/ E' n' u% u( y0 i* W7 b环境:通风效果良好 结论:通过
( S Q$ X, M3 f' m确认结论:通过% J" K1 f) G' ~7 V6 S
确认人员签名、技术负责人批准签名 X年X月X日
4 c4 @; K$ N9 g审核员提出,* l5 v, \ m% U+ @' { n5 X* x9 \. K4 [
1、凭什么说工艺是适用的呢?凭什么说采用这个焊接工艺的强度能够达到产品规范的要求呢?仅仅只是几个人评审及批准手续不能说明问题。9 Z* U: O7 H: f& O- b2 h
2、凭什么说人员可以准确地执行工艺。人员 执证上岗,接受培训不一定能按照工艺要求操作。
6 G2 f4 j2 x3 |# r, P# z: q# J3、设备完好不一定适用 ......: z' R% T4 M) Z# D6 E7 V, b
其实这个行业对焊接过程的确认早就形成了行业规范。确认报告称作《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b; O' h: c8 y! I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报告$ t/ u1 `1 y7 S) A7 f5 @ h
这个产品的焊接有2个质量特性无法检验。其一强度、其二内应力 。如果内应力有影响,会有后续的热处理工序消除内应力。焊接可以不考虑。这样就只有焊接强度了。焊接强度可不可以测试到呢?可以在强力机上测得,但这是破坏性试验。焊好的产品不能做这个试验。这样,产品的焊接强度是不能检验的。
3 `( J; y. k: k4 |# u0 u# ~产品不可检,那就只能控制过程,按照正确的方法做是可以得到预期的合格产品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具有生产合格产品的过程能力。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及必须的过程能力呢?这就要采取特殊的方法和程序来判定。这就是确认的方式。说说上例焊接过程是怎么确认的。
- K# l+ p; B4 ?1、确定施焊人员及设备。人员一定要具有法定资格,设备应是完好的。
' O' S# A" B. H+ z) B& ?2、制定初步的工艺(含:电流、施焊速度、焊接坡口等)
4 l9 z, l5 P/ Q+ C' Q( E5 I3、确定材料含焊材(当然是合格的)......
# t7 R, k f- s) n 这些工作做好后,进行样件试焊(不止一个部位的焊件)。由试焊的人员、按确定的设备、工艺、材料试焊。焊好后将样件进行强力试验。达到了强力要求,确认通过。否则确认不通过。
P+ r P# ]* N2 f2 F" n' z/ ] 确认通过后正式下达工艺文件。进行正式施焊。以后生产同一个产品,继续照文件要求施焊。
4 n. L( W* \& x* c5 P0 ]2 I 后来产量增加了,或需要增加施焊人员2名。这2名焊工,要先试焊样件,强力测试通过后才能上岗( ~& H' \1 P# o
原来使用猴王牌的焊条,后来改为大桥牌焊条,也要试焊。试焊通过才能更换。! d" M5 O8 `% N, D9 l/ n
还有设备 等变化都要这样处理
2 c: n! y: j5 _" n有时候一直生产下来, 条件多少会有点变化,这样规定一段时间再做一次工艺评定,这就是标准说的定期再确认7 T$ f1 z/ R( |* d$ X
回到注塑过程,注塑过程其实内应力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强度问题,同焊接一样,做个样件(首件)跌落一下没有问题就算通过。这个确认很简单和首检一并进行,很方便。正式的跌落试验按批抽样总是要做的。日常首检时确认可以达到效果。实际上精度要求不高的注塑产品。都是这样控制的。那个所谓的“特殊过程确认表”没有多大的意义。应付审核还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