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案例1】
* M) {; L5 x3 B% b$ A$ A8 S某涂料厂生产丙烯酸系列内、外墙涂料,质检科长说他们的产品分别执行国家关于内、外墙涂料的两份通用标准。但是该厂涂料有十多个品种,其产品说明书声称各种指标参数分别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并且价格也高低相差十余倍。% e! L1 r" c: ]' V! F
该厂提供了每年按国家标准规定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但没有说明是送哪个品种去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仅记录了按国标要求各项参数结论为“合格”,但没有提供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试验证据。0 c" o) e9 u. h d- O8 N
质检科长说:“涂料检测站都是只按上述两份国家标准检测的。”
. i/ {& H: E# e3 g# S审核员问:“你们没有针对不同的涂料制定企业标准吗?”5 p5 z/ s7 L) a) \7 W4 [
质检科长:“没有。”
4 m6 S6 l1 s' q2 x案例分析:( H: a& H" E+ c0 ]9 D. c$ _7 }8 ? ~
由于该厂涂料品种有十余种,价格也相差十余倍,可见产品的性能肯定也有很大差别,而且该厂对外声称其产品性能高于国家标准,就应拿出高于国家标准的证据。对这些产品的型式试验就应该按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来做,因为国家标准不能覆盖这些产品的要求。企业应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并按企业标准要求进行型式试验。
5 g Y+ k6 V2 o+ R# m2 O5 X6 X. O本案违反了标准“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规定的“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
6 G/ C% T( m4 _, B. h. D % t2 o8 O9 e0 X3 E& n8 e' Y
【案例2】
2 V; t- j( ?: p Y某公司新产品研制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负责,从研制到投产所有技术问题均由他一个人负责。
: x8 d# H: t9 S b, {审核员想了解对产品工艺的有关规定,开发部经理说:“这些东西都在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脑子里,为了保密,只在个人的笔记本里有记录,没有整理成文件。”
9 u5 m% N& c' V5 z0 }审核员要求索看笔记本,经理拿来一个项目的笔记本,审核员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很多的内容,多是平时做试验的记录,没有一定的格式。4 y. S! n* [2 U) b+ \' G' x, X* c) A
审核员问开发部经理:“你看得明白吗?”
# i% w: F7 V; ^3 W经理说:“都是当事人自己记的,我一般不看他们的记录,一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自己负责”。
+ [5 x& D' }5 V4 N% r审核员看到该公司多数的研制人员都是原来从研究所出来的,平均年龄大概50岁以上。
8 Z3 `1 Z: l9 n$ D- w \ k; c; d; h审核员问:“这些笔记本以后上交吗?”
. d0 B, g* {5 \经理:“没有明确的规定”。
2 f' A: i c" a( l* N' z! x审核员:“如果设计人员不在了怎么办?”
A2 H c8 g! Q! x7 ]经理:“不知道,好多年来都是这么规定的,没考虑以后的事”。
4 T+ J$ f$ S+ M" w: `8 Q! {! S1 ] 案例分析:2 _3 H7 l# i# Z, D2 j% {9 b% g
公司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为了保密可以将文件根据实际情况按密级分类保管。保管在个人手里,实际上很难确保对这些资料进行控制。2 a0 a7 q! d7 \% X3 b% ?
本案违反了标准“4.2.3文件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和“7.3设计和开发”的有关规定。2 h. H) E }! b; Z' y p7 m! A) @
- @0 [1 {& o1 [' ^* r" ]
【案例3】" u! p, E) u% |
某试剂厂生产某种液体试剂,在起草产品标准时,技术监督局某人要求对于成品检验应按国家标准《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2828—1987)进行抽样检验,并说如果不按该标准抽样检验则不给标准备案。该厂无奈,于是就在标准中规定成品检验按GB/T2828执行,但在实际中又不照办。5 F/ v1 B+ {- g1 {
实际上由于是流程性产品,检验只是由搅拌罐中不同位置用吸液瓶取三个样品送质控室检验,根本无法按照GB/T2828抽样。 ' P0 l, v* V# ]% j4 L
案例分析:
' ?8 w9 p, l( T4 t' ^8 K对于流程性产品不适于按GB/T2828进行抽样,这里违反了标准“8.1总则”的“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这里按不同位置取样送检的方法是正确的,关键在于检测前对于液体应充分搅拌均匀。
+ D7 i f T1 D6 i; P自己制定了标准,又不照办,违反了标准“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的规定。
0 V' p% z* N! ^/ A% w) {& a : _& w! C0 k0 P: }+ O9 Y1 L
【案例4】
7 k, r* [9 c4 q, a4 y某厂质量目标规定:成品合格率为98%以上。
u) v9 d' i [: l! f" u: F: |" n审核员问张技术员:“成品合格率指的是什么含义?”
& i- m1 I& [! b4 x( w4 P他回答:“这是指的成品出库以后的合格率,因为我们的成品检验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检验,只是按检验规程进行抽样检验,因此存在不合格的风险。”
0 J" j) O( C O. Y. j李技术员回答:“这是指的成品入库前的合格率。”7 _% \4 d; E" Q! X) {! B. F
检验员小王却说:“这是指的成品一次交验合格率。”
[' k, I; V2 r# {& H, ]案例分析:
! H1 g* X) g* j& y; H本案说明在企业内对于质量目标的定义没有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沟通,这势必影响对实现质量目标的考核与控制。违反了标准“5.4.1质量目标”的“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及“5.3质量方针”的“d)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的规定。
2 p! [7 z# Q. c, X2 M+ i ' c' m4 y- d( G9 V% q" |
【案例5】
( Q8 |$ \$ [* C6 [8 Y某线路板焊接加工企业,客户都是带料加工。
! ]- k8 I) ^- ~- F# L! F0 V' Z审核员问检验员:“是否对客户送来的物料进行检验?”
, V1 @7 p! Y5 Z- n) c4 J检验员说:“我们没有检验手段,客户送来什么料,我们就用什么料,反正是他们提供的,我们只负加工的质量责任,物料质量我们没法负责,这是客户自己的责任。” & L X, u) d0 _5 v2 x* D; P- ^
案例分析:
5 Z8 ?/ X/ y. ]. U; ?即使企业没有检验手段,也应按规定进行外观验证,并保留验证记录。对于顾客送来的质量可疑的产品,也应在与顾客签定的合同上予以泣明,分清责任。1 ?7 \7 e V- [4 Y
本案违反了标准“7.5.4顾客财产”的“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的规定。4 O/ v" J$ J$ r: T; [; L: K6 h
$ m* R8 @0 p+ n/ J3 R
【案例6】3 F3 \# ^" n- g0 V3 _! G0 }- v5 R
审核员在审核某建筑公司第一项目经理部时,看到技术交底和检验记录填写的笔体非常相似,于是询问项目经理:“技术交底和检验记录是由谁填写的?”项目经理说:“是资料员填写的。”1 I3 U) p/ |5 L. v* z# i: p+ u
审核员问:“资料员有技术员和检验员的上岗证吗?”- B3 @- X# E- H' @
项目经理说:“由于工地人手少,只好由资料员代劳了,好在质检站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
" q1 W" s2 O! G% T+ N% E O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规定:“技术交底应由具有资质的技术员或技术队长负责,检验工作应由具有资质的检验员负责。”! q" L9 j; q* m- @% v; _. Z
案例分析:
2 o4 w9 O2 G$ Q/ B+ M5 O5 k# a这种事情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常有发生。技术交底应由技术员或技术队长交到施工的班组长,检验记录应该是检验员在施工现场实际检测的结果,而不是事后由别人在屋子里补填记录。3 c4 I/ G# n s! D, e8 c% w
填写记录的人员没有相应的资质,违反了标准“5.1管理承诺”的”a)向组织传达满足
: g# W! t! ~6 Z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及“4.2.4记录控制”的“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
# n: [. b. a6 C. y: I0 R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