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案例1】5 z; P1 Z$ v! ~5 D9 {% z9 N7 O
某涂料厂生产丙烯酸系列内、外墙涂料,质检科长说他们的产品分别执行国家关于内、外墙涂料的两份通用标准。但是该厂涂料有十多个品种,其产品说明书声称各种指标参数分别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并且价格也高低相差十余倍。
9 }& h( D* U% X& k9 L该厂提供了每年按国家标准规定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但没有说明是送哪个品种去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仅记录了按国标要求各项参数结论为“合格”,但没有提供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试验证据。0 v6 d; y, @ G/ T; t
质检科长说:“涂料检测站都是只按上述两份国家标准检测的。”) I9 ~3 w' J# L9 u9 N0 G# s; e6 x8 }
审核员问:“你们没有针对不同的涂料制定企业标准吗?”
1 N7 V" C+ Q* D c; n. P. w. M质检科长:“没有。”
- q6 S! k- m0 S# D1 ~案例分析:
" j2 r+ `2 u+ Z* O, Z$ i3 |由于该厂涂料品种有十余种,价格也相差十余倍,可见产品的性能肯定也有很大差别,而且该厂对外声称其产品性能高于国家标准,就应拿出高于国家标准的证据。对这些产品的型式试验就应该按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来做,因为国家标准不能覆盖这些产品的要求。企业应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并按企业标准要求进行型式试验。; M- O' {- D g
本案违反了标准“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规定的“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4 P9 U: y! t5 M; Q9 z5 @+ l
& P" U1 O+ M1 [8 @4 _# l【案例2】5 E( b8 i* g+ n1 N9 ~
某公司新产品研制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负责,从研制到投产所有技术问题均由他一个人负责。6 a/ x) [" X8 l6 N
审核员想了解对产品工艺的有关规定,开发部经理说:“这些东西都在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脑子里,为了保密,只在个人的笔记本里有记录,没有整理成文件。”, _: V3 A; K3 r3 z1 B d7 `
审核员要求索看笔记本,经理拿来一个项目的笔记本,审核员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很多的内容,多是平时做试验的记录,没有一定的格式。
/ K4 N" d4 d7 h2 A3 ` S- L2 }# Q% R审核员问开发部经理:“你看得明白吗?”
; O7 i. H' a& P! N经理说:“都是当事人自己记的,我一般不看他们的记录,一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自己负责”。( l7 n+ y& h4 A2 e
审核员看到该公司多数的研制人员都是原来从研究所出来的,平均年龄大概50岁以上。
5 t6 | F- B C审核员问:“这些笔记本以后上交吗?”1 Q; U( ] L' ~( _9 T) I, m
经理:“没有明确的规定”。
/ u+ w- y/ A- i: S8 r审核员:“如果设计人员不在了怎么办?”' L3 N* z9 a( i/ i2 o& P9 X
经理:“不知道,好多年来都是这么规定的,没考虑以后的事”。5 B2 ~* E$ k) ~/ g3 @8 ?2 ~. T
案例分析:
9 A/ E4 p/ _* x# K公司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为了保密可以将文件根据实际情况按密级分类保管。保管在个人手里,实际上很难确保对这些资料进行控制。; g, |% M% d9 M
本案违反了标准“4.2.3文件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和“7.3设计和开发”的有关规定。( v6 b2 B; R% W0 j4 y6 s5 R" e* D
6 x# I8 W; L8 e) k5 P3 A2 }【案例3】! J# |9 Z+ F% e+ m/ x; P& z
某试剂厂生产某种液体试剂,在起草产品标准时,技术监督局某人要求对于成品检验应按国家标准《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2828—1987)进行抽样检验,并说如果不按该标准抽样检验则不给标准备案。该厂无奈,于是就在标准中规定成品检验按GB/T2828执行,但在实际中又不照办。
" U8 P8 U, n6 P7 k, r实际上由于是流程性产品,检验只是由搅拌罐中不同位置用吸液瓶取三个样品送质控室检验,根本无法按照GB/T2828抽样。 M F7 A1 q4 n7 R
案例分析:
: g X# e: o0 m; G+ S' s/ m对于流程性产品不适于按GB/T2828进行抽样,这里违反了标准“8.1总则”的“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这里按不同位置取样送检的方法是正确的,关键在于检测前对于液体应充分搅拌均匀。
$ F( n* V. ~# S' Z, g自己制定了标准,又不照办,违反了标准“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的规定。1 `1 i2 ~- ~ d) l
) d3 s: Y7 z% q9 e* @! v8 u8 \
【案例4】
, p; j, g. e, V某厂质量目标规定:成品合格率为98%以上。/ `: R9 L: ]$ D# w
审核员问张技术员:“成品合格率指的是什么含义?”
% \% x$ \7 X3 n3 X他回答:“这是指的成品出库以后的合格率,因为我们的成品检验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检验,只是按检验规程进行抽样检验,因此存在不合格的风险。”
+ M+ N1 W, X: Y# v9 g李技术员回答:“这是指的成品入库前的合格率。”8 E/ ]: m8 P; P; k! h; n2 J
检验员小王却说:“这是指的成品一次交验合格率。” 6 Q8 Y$ ^- s+ f) L' e( A3 o
案例分析: @7 P! I ^& E0 ~
本案说明在企业内对于质量目标的定义没有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沟通,这势必影响对实现质量目标的考核与控制。违反了标准“5.4.1质量目标”的“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及“5.3质量方针”的“d)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的规定。
0 H4 |. H& ~; U0 B ; G. ^/ A4 D" J( |/ W! E
【案例5】2 x1 O! E4 n3 a# V5 b5 w; D$ z
某线路板焊接加工企业,客户都是带料加工。7 n- m2 P) ~3 G) o/ h
审核员问检验员:“是否对客户送来的物料进行检验?”
$ y% L) B* m" d+ X- J' f检验员说:“我们没有检验手段,客户送来什么料,我们就用什么料,反正是他们提供的,我们只负加工的质量责任,物料质量我们没法负责,这是客户自己的责任。”
. l5 W% f6 [2 q' ^2 M- X6 ?案例分析:; j) q" y1 T* I' z7 K) Q; a
即使企业没有检验手段,也应按规定进行外观验证,并保留验证记录。对于顾客送来的质量可疑的产品,也应在与顾客签定的合同上予以泣明,分清责任。! @% c2 u1 U; a9 y/ v7 T1 @
本案违反了标准“7.5.4顾客财产”的“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的规定。& M) Z) A: q" e- c
$ E5 X9 d2 | x. E5 e2 _7 d0 ~【案例6】
! y- c# o3 {9 r/ ~) h8 @6 e审核员在审核某建筑公司第一项目经理部时,看到技术交底和检验记录填写的笔体非常相似,于是询问项目经理:“技术交底和检验记录是由谁填写的?”项目经理说:“是资料员填写的。”
$ D: w2 u( m7 W! H# u* W审核员问:“资料员有技术员和检验员的上岗证吗?”
' L. I K! r) O- m( h. \0 K项目经理说:“由于工地人手少,只好由资料员代劳了,好在质检站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
7 a+ S) ]0 u& q: @8 I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规定:“技术交底应由具有资质的技术员或技术队长负责,检验工作应由具有资质的检验员负责。”
/ @/ s# k a5 r7 W7 r5 b/ G案例分析:
# O3 d1 @0 i# ?: X5 I1 [" }这种事情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常有发生。技术交底应由技术员或技术队长交到施工的班组长,检验记录应该是检验员在施工现场实际检测的结果,而不是事后由别人在屋子里补填记录。
1 Q0 r; m/ I4 U; O填写记录的人员没有相应的资质,违反了标准“5.1管理承诺”的”a)向组织传达满足, J4 w _7 \, v# J' R/ y/ n* U
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及“4.2.4记录控制”的“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 ^ r7 l2 [5 j+ ^
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