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事项
q. q3 A& Q5 W5 K. B' C | | | | | |
4.1总要求
P! i+ D& L5 M1 K* ]/ J | l 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了环境管理体系 l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中是否有针对环境问题的组织简介、厂区或社区简图、生产工艺简介、文件受控标识、发放清单、修改记录页 | l 最高管理者是否签署了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发布令? l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ISO 14001的所有条款? | 〇
: D. p ?. B d1 w& R" y〇 | | |
4.2环境方针 + ?. c1 i' Y& X% ~$ d7 v
| l 最高管理者是否制定了本组织的环境方针 l 最高管理者是否批准、签署了环境方针? l 环境方针是否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的性质、规模及环境影响相适应? l 环境方针中是否包含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l 环境方针中是否包含遵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l 环境方针中是否包括环境目标、指标的框架? l 是否传达到全体员工并付诸实施? l 是否同上级组织的环境方针相协调? l 是否可为公众所获得? l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评审、修订环境方针? | l 由谁主持制定的? l 何时、何地制定的? l 如何制定的? l 由谁批准的? l 何时批准的? l 组织活动的性质和环境影响是什么? l 组织的产品的性质、规模及其环境影响是什么? l 组织的服务的性质、规模及其环境影响是什么? l 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 l 采取了哪些方式? l 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l 上级组织有否环境方针? l 本组织的环境方针是否征得上级组织的同意? l 是否以上级组织的环境方针为基础? l 为公众获得环境方针提供了何种方便? l 何时、何地可以获得? l 是否有定期评审规定? l 是否进行过评审? l 评审、修订的依据是什么? |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2 A- X& a7 l v) A〇
5 g5 ^, c# Y+ \! f: h$ ]〇 ) B c% j4 E6 L, w3 \# B) w# @+ o1 S
, d' t, x& e3 g& e0 m
. J/ |0 A) q% h/ p: K& n( E; n9 H& [
; u6 T6 i, z5 u7 ]" O% V8 ^+ V4 ` U) b, y0 Y! D& Q. h3 {
' I6 [' S5 H. I& t- S, K4 E9 m7 P/ X+ p! ^
. b8 P- @" j8 h2 @. F0 L# z9 R
〇 〇 + f s% j2 Y! i/ o# @
〇 〇
% c2 R2 a& a {# D〇
: W* J8 |2 O, T; w2 y# Y9 c2 z& g/ y〇 " o& c/ R! F# a3 H6 H2 X3 q
〇 〇 〇 〇 | 〇 3 m- [3 n$ d+ Q7 g- G& r0 G
9 A" T9 u3 {$ M! X' k( H/ y, C; ?1 ~2 _) S" I
8 k3 k5 V- r( c4 T) [( J# y( D8 A
4 o; ^) F+ ^2 g! u
〇 2 D! t* H% n5 ~7 v* l5 i
〇 | 实际查看环境方针 看环境方针加以确认 看环境方针加以确认 查阅环境方针予以确认 询问职工 方针对照 实地查看 实地查看 |
4.3.1环境因素 3 s, Q' y( i: x5 a8 U
| l 是否建立了识别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影响程序 l 是否对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因素做了识别 l 用什么方法和怎样识别的 l 识别环境因素应把握哪些要点 l 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l 环境因素的信息能否及时更新 l 在制定环境目标时是否考虑了重大环境因素 l 是否评价了危险源的优先等级 l 受控文件发放情况 | l 有无程序 l 程序内容是否全面、适宜 l 识别时是否应用该程序? l 识别的范围和对象 l 是否有环境因素清单? l 识别的过程 l 采用的方法 l 收集的原始资料 l 是否考虑三种状态? l 是否考虑三种时态? l 应考虑到的主要方面是否有遗漏? l 是否考虑到可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l 是否全面考虑了环境因素的类型和以往事故事件? l 评价是怎样进行的? l 有无评价准则? l 有无重大环境因素清单? l 评价结果是否合理? l 对新项目和变化是否进行了评价和事前评价? l 在文件中是否规定了各类、各级环境因素的管控方式? l 有无更新信息的规定? l 是否按规定实施更新? l 哪些重大环境因素列入目标? l 其他因素如何控制? l 评价是否有准则? l 评价是否合理? l 重大危险源是否有权责人员的批准后受控下发? | 〇 # @$ R! @0 b( g6 {) Y
9 h3 ^( _8 M3 N0 |" w
" P6 M( q& C+ r2 g! p
〇 * |1 g I4 E9 N9 w: v7 [! j, S9 s
/ ~: T. b6 t. L0 ~. ?# r) Y
〇 〇 〇 〇 9 q. T( l; [9 k; Z7 w
〇
' u4 r5 H! G/ w: m
- t" S" ^0 f0 D( r
" N: V2 ]5 `( @$ C3 l8 P( M/ a3 h0 C
〇 〇
7 K; w# N& S0 k& C6 f6 h+ t( l: Q+ g: y$ [/ `, @5 u; z
$ `* z0 F$ d0 U/ t- I+ I! D
% T& i6 E h6 t& G8 f% U+ H: O* Z/ f3 c ^' a
+ T+ ^" f3 J: _; W0 Y5 C〇 3 s" V) x, X, a* D' m3 j
〇 | | 抽取环境因素评价情况到现场环境因素的点进行核对。 抽看新增法规变更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情况 |
4.3.2法律和其他要求 ; ?% b7 \7 f) ~& ~
| l 是否建立了识别和获得相关法律法规的程序? l 实施上述程序的结果 l 程序中是否包括法规信息及时变更的规定? l 组织如何使职工了解有关的法规信息 l 本组织的守法情况 | l 该程序是否明确了获得法规的途径? l 该程序是否规定了对法规变更信息的跟踪及负责人? l 该程序是否规定了法规信息的内部传达要求及职责? l 是否将收集的法律法规和环境因素进行鉴别(识别),建立受控的法规清单? l 相关法规清单 l 相关法规内容和要求明细表 l 法规要求特定设备登记表 l 法规要求特种物资登记表 l 由谁负责? l 做得怎样? l 法规信息如何进行内部沟通?谁负责? l 职工是否意识到不遵守法规的后果? l 过去、现在有无违法? l 各项排放指标是否清楚?有无超标排放? l 有无守法证明性文件,如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验收证明、环保守法证明、消防验收证明等 | 〇
5 R/ Q2 N- K, C: H5 P) r〇 Y: B6 _/ |; \5 j) a" s. R* J9 h
" A. s* p) C: J J* ]
〇 ; j0 o! B" V' J/ X! z
6 }) g/ E3 d; t) @; V) {; n
/ b' w% q* Z% \! Y
0 S. W- m4 N# I8 L, C& [9 \! X# P
〇 〇 , W4 s- X: A: ~" d# |
〇 〇 ) q q# i4 e' r0 C
6 }" Z9 x5 N9 k1 a
( u a" o* n$ b0 ]8 s4 z; t+ q+ L) d: l
% U7 I+ ?* h, P# \
8 s) ~, O* F# _" u- Q) M' e$ z7 z' i9 j$ L" f. W/ s" \
〇 | 〇 〇 〇 〇 〇 7 S8 r7 H) a4 Z. b+ V2 z
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