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刚到宋河酒业上班时,常常为了一件小事和同事为一件事而争吵,还经常固执己见,为某件事面红耳赤……当看了下面的故事后,我笑了,匆忙人生,一笑而过,何必计较太多得失,再说,有些人有些事,不一定自己就是对的。- C, S7 C" ]1 j/ z
, p! p. @2 d% t- [* b( s% x2 G" k& K/ b ?5 }
“三季人”故事的启发
" f# K5 S& v6 a E* o6 z
" o' w. c9 ~8 H&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在院子里扫地,远处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年轻人,年轻人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吗?”
9 U- G% Y: w2 R4 l( ]$ H 弟子很骄傲地答道:“是啊。”
“那你懂的东西也很多喽?”绿衣人问。 “应该是吧。”弟子虽然有些纳闷,可也不想让人小看。 “那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接着问道。 . p( k5 `: l" h7 H8 a: F9 a
弟子一听这个问题,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屑地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这谁都知道。” “不对,是三季。”绿衣人抢白道。 “你才不对,是四季。”弟子也不甘示弱。 “那好,咱俩也别吵,找个人给咱们评评理,如果是三季,你给我磕三个响头,如果是四季,我给你磕三个响头,怎么样?”绿衣人出了个主意。 / R% f5 ^2 ]2 P3 O
弟子一听,满口答应道:“行,一言为定。”
/ e" L, K' V+ n2 u恰巧这时孔子出来了,弟子赶紧上前去问老师。
: o5 X) O7 O( @* s
孔子上下打量了绿衣人一下,对弟子说道:“确实是三季,你输了。”
$ N; u1 k) |( U. f8 P( U* L3 o弟子一脸吃惊地望着老师,心里满是疑惑,可是也不敢问,很不情愿地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响头,绿衣人满意地走了。
( f7 f- T" d" q弟子不甘心,问道:“老师,明明是四季节,您怎么说三季呢?”
; v$ @- l2 Z- E! R
孔子笑道:“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他明明就是个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你对他讲冬天,他能这么痛快地走吗。你呀,就当吃点亏吧。” & Y0 T$ }6 a, }/ U# v7 l1 {1 x
至此,有人不禁要说,哈哈,原来孔子也曾教弟子“耍滑头”——“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呢。试想,此话反之,能有效沟通么?你同一个蚱蜢讲四季,无异对牛弹琴。 ( n! `6 b, G" P4 v' Z5 Z
其实,“三季人”的故事有其符合自然的地方,蚱蜢动物——低级,人也是动物——高级。从动物性说有相同处和不同处,相同的是都有生命,不同的是生存时间、空间和生存方式——适者生存。
; W: y5 O ~% {- E8 n: U/ ~ N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要对懂理的人讲理,才能沟通,对不懂理的人讲理岂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8 m( ~. L+ i) ^判断人的本事,是一种人生智慧。如果你没有孔子的本事,最好听听“三季人”的道理。今天的“理解万岁”,在一定程度上,是要你知道:别人的见解也有别人的道理。我们没有见过的事太多了,了解一下别的人、甚至于别的动物是怎么样生,怎么样活。
“三季人”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存在,且有相当的数量,不要看不起人,轻视人,学会平等共处,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有待人类破解的悬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之”,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和立场理解生活。 “三季人”的故事除了很有风趣,还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人不可偏执,不认同别人,也是自己的偏执,总想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去纠正别人,以证明自己的绝对正确和权威是不可取的。 9 j/ y) o$ e: n2 j
当今世上“三季人”太多了!只要明白这一点,就不会与他人生气了。
0 R8 z" Q/ Y, Q/ }% P* U最重要的是不能让自己在不经意间成了“三季人”却浑然不知。
$ D2 z8 b% T" |7 f& L# o原文:
( @$ m8 N" g# L$ ^- ^) D& o6 X: y
一日,孔子门下一弟子正于庭前洒扫,忽遇一客,问之:汝何人?弟子应:吾先生门下弟子。客人曰:既为先生门下,且有一问。弟子欣然应诺。客人问:一岁几季?弟子回:一岁四季。客人摇首:错,一岁三季。弟子欲争,客人曰:若错,行三拜之礼。3 k4 Z2 r) e' W
适孔子出,弟子请教:一岁几季?孔子即曰:一岁三季。弟子惧,遂向客人行三拜。客人去,弟子不解,问:奈何一岁三季?孔子曰:斯身绿,乃蚱蜢,春生秋灭,何知冬乎?与争,明日不能已也,益乎?+ u% D E1 c+ n% j, g0 G& `+ \/ a
弟子顿悟,春生秋灭之人,岂知有冬乎?斯乃三季人也。
7 @8 L/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