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1、新的规划和建设项目都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组织在建立文件化的EMS时,应建立至少12个程序文件。 注:应建立12个程序 (√)3、管理者代表应承担向最高管理者提出EMS运行表现改进建议的职责。 (×)4、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于无组织排放。 (×)5、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必须与外部相关方进行交流,因为它对相关方有环境影响。(×)6、固态和半固态的废弃物质的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0 D, q, f" A; h& l6 k, o6 D
而液态的废弃物质的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7、在酸雨控制区内的污染源,其SO2的排放不仅要执行浓度标准外,还要执行行业总量控制标准。 (√)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由地方人民政府划定。 (×)9、必要时,新建一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向附近单位和居民的征求意见。 (×)10、危险废弃物处置单位的资质必须由国家环保总局审批,省、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只有备案权没有审批权。 (√)11、重金属在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只能发生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12、根据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要求,企业在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的同时,总量也不得超过核定的数量。 (×)13、凡是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信息都应在接收后形成文件并作出回应。 (×)14、GB/T19001:2000标准提倡过程管理的控制模式,GB/T24001:2004标准提倡PDCA的控制模式,这是两种互不兼容的方式,组织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控制。 ?(×)15、氟里昂、氧化亚氮、四氯化碳和甲烷都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16、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要求,不改变或增加组织的法律责任。 (√)17、一个组织可以有多名环境管理者代表。 (×)18、组织对每一个重要环境因素都应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 (×)19、GB/T24001之“4.4.3信息交流”,强调的是信息的传递,而不是处理。 (×)20、对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生活污水,组织可以不遵守排放浓度要求。 (×)21、在环境法律、法规变更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更新环境因素。 (√)22、组织必须确保对策划和运行EMS所需的外来文件做出标识。" k7 t8 B& l! `
(√)23、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
C) t. r3 a+ ]( ~4 S1 _5 D(×)24、所谓“清洁生产”就是指清洁的生产过程,不包括清洁的产品或服务。# K7 n* \# F/ D% A8 F) V! v' m, l
(√)25、若组织排放的污染物超标,不一定表明其所建立的EMS违反GB/T 24001-2004标准中4.5.2的要求。% R1 w, Z9 a; {
(√)26、组织有权自行灵活决定GB/T24001-2004标准的实施边界,也就是说,是在整个组织,还是只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实施,由组织自行决定。
9 Q8 B; c9 r4 D2 h) L( g4 Q9 X$ ~(×)27、在监督审核前不必进行文件审核。 (×)28、组织应在其认为必要时,对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4 h, ~5 E) k! ^- \; t& e" p" G
(×)29、无论我国是否加入国际环境保护公约,都较我国的国内环境法有优先的权利。
! @% e- e5 m, N% d9 x. b3 s(×)30、组织EMS覆盖的范围可与认证机构协商确定。
- b& c' Z( H( Q1 Q1 Z6 d4 m(×)31、组织应确保所有为它、或代表它从事组织所确定的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 l1 f- c" ^* R2 E; X8 G2 g' v7 a/ L
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该能力是通过组织的培训工作实现的。 ( √ )32、由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即PDCA运行模式,可以运用于任何过程的管理,所以GB/T19001-2000提倡使用的“过程方法”与GB/T24001-2004提倡使用的PDCA运行模式并不矛盾。
! W& U# u& i: n* Q ?& W; j1 N2 I: u( √)33、只要通过有效的措施,能够确保有关职能和层次的员工了解程序规定的要求,保持有关运行活动的一致性,程序就可以不形成文件,除非GB/T24001-2004标准有限定性要求。 (√)34、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对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 {3 S! _* X! P! R. {* A3 w# G(√)35、组织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主动与外部进行沟通,但对于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信息则应确保接收、形成文件并作出相应答复。) r, P1 b$ {5 w0 ?$ U
(√)36、审核组中至少应有一名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成员。; }8 ?) C$ h# B' q9 s
(×)37、当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中,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不同时,一般应按国家标准执行。
. v. H$ W4 e% O- X$ X3 R4 a(√)38、审核组应当根据需要在审核的适当阶段共同评审审核发现。
6 G3 ^" a* }' \0 z1 _(√)39、为确保EMS文件的适宜性,文件在发布前须进行审批。 (√)40、组织应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 (×)41、GB/T24001-2004中4.4.2所指的“为它工作的人员”是指组织的员工。
7 M7 [3 G3 ~4 ~9 \( p! C9 e(×)42、组织应对环境因素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
& p9 t V/ V5 t; n2 e) Z4 z(×)43、组织应决定是否对它的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但不必将决定形成文件。 (×)44、相关方是指那些与组织的环境绩效有利益关系或受其环境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 y9 c: K1 |, j(√)45、在环境法律、法规变更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46、EMS第一阶段审核,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在组织的现场进行,前提是不降低审核的内容及深度。
+ Y" F$ |. s& O9 e* Y(×)47、必要时,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 N$ Y7 [. u, U% B* r0 x( K
(×)48、现场审核中发现受审核方有违规现象、审核组长即决定终止审核。
/ E" ~. z0 k( t, k(√)49、新的规划和建设项目都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9 ?* {* h& h, }! O" _5 S" N
(×)50、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必须与外部相关方进行交流,因为它对相关方有环境影响。' u# r2 ^! x- D% J; m& f
(×)51、记录不属于文件的范畴,记录应按照4.5.4记录控制的要求进行管理。9 h" C; l! _/ H- x9 n
(×)52、对缴纳排污费后仍未达标的单位,从开征第三年起,每年提高征收标准10% (应是提高征收标准的5%)
( h- |- [: S [?(×)53、必要时,新建一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向附近单位和居民的征求意见。
# B1 ^; y" Z4 _+ i% Q/ |" J" w(×)54、审核员必须去现场验证才能确保不符合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 ×)55、ISO14001标准对环境绩效提出绝对要求,实施ISO14001标准能取得最好的环境绩效。3 ~2 \4 c% K9 e4 k, W/ k+ P
( √ )56、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 p3 v R+ u% w# K( N( √ )57、建筑施工企业在申请了夜间施工证后,可以在夜间不间断进行混凝土浇注作业。
3 R5 r3 w' I7 i4 k2 U- J% ]4 U( × )58、当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同时存在时,组织应首先遵守国家标准的要求,然后才是地方标准。1 k9 D D" l' ?/ f
( × )59、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开展对外交流。
2 a2 q$ x& D) j# ~( × )60、受审核方的体系文件如缺管理手册,则应视为体系文件不完整。
# w ]3 I% ^: B& n; u* J+ _?(√ )61、4.5.4要素对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等方面的要求作出规定。 (×)62、当国家、省、地(市)等各级环境标准中,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不同时, 一般应按国家标准执行。 ?(×)63、有的组织可能没有重要环境因素,如没有生产活动的贸易公司。
e/ a+ t% Y- P: M% }: \4 d6 d(×)64、不同地区的两个组织,只要生产同种产品,他们评价重大环境因素的尺度应该是一致的。
8 O# i0 i y7 r* i0 n' A(√)65、根据不符合项的性质或程度,可采用不同的纠正措施跟踪验证方式。# E$ m. h4 k/ F6 b( ?% n" ^
(×)66、相关方指的是与组织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种团体或个人。9 M1 ^: }2 E8 u. O/ T l7 m
(×)67、环境影响是指给环境造成某种有害的变化。
, @' t/ V1 h" O8 b5 f" V# @(√)68、不符合项应由审核组共同确定。 (×)69、技术专家是审核组成员之一,故也应参与做审核结论。
1 H- F( U; a9 a" R$ C& ~(×)70、相关方是仅指那些与组织的环境绩效有利益关系,或受其环境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71、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和签订的国际条约,较我国的国内环境法有优先的权力。
$ [4 K# U6 A e5 `8 Y. C" L(×)72、组织在实施ISO14001标准时,应单独编写环境管理手册。 (√)73、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对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 P( n4 a z; x7 d(√)74、审核依据不包括ISO14001标准的附录内容。: d9 B% L$ G9 F: D. s
(×)75、内部审核主要是判断是否符合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 (× ) 76、EMS审核主要是判断EMS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 U$ F" f. B; `/ {* C8 D7 U) ~% d(× )77、环境的目标、指标必须量化。# r, K3 t& c, H: g
(× ) 78、技术专家不是审核组成员之一。
" K" T* ]$ i. S" d! d) z(× )79、GB/T 24004-2004 idt ISO 14004:2004是审核准则之一。1 S7 T1 j: i5 F, }
( √) 80、责任人员的陈述是审核证据之一。
2 n8 g% z" M5 s. j6 D(× ) 81、审核发现是指有关不符合事实的证据。 ( T )82、 向大气排放粉尘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除尘措施。 (F )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不适用于液态废物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的污染防治。 ( T)84、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关键岗位应制定具体操作的运行标准,可以用文字、图表或样品等表示。 (F )85、环境绩效是衡量组织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的尺度或标准,而非组织由此取得的EMS的结果。 ( T )86、组织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对于另一个活动、产品和服务相类似的组织而言可能就不是重要环境因素。 ( F )88、为了保证环境绩效可测量,环境目标和指标必须予以量化。 ( F )89、组织只要在其认为有必要时(特别是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对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就满足了“标准”的要求。
6 Y% O3 d; I3 c5 b( F )90.组织必须遵守国家及地方环境法律、法规,对于环境执法部门的通知和其他要求,组织可自行决定是否遵守。
( T )91.组织在实施EMS时,根据需要可以不编写EMS手册。 ( T )92.某厂的噪声排放已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被识别为重要环境因素则仍然需要降低噪声的排放。 ( T )93.水电的节省或有效利用也是污染预防的一种方式。 ( F )94.环境目标指标必须量化,以便于执行。 ( F )95.组织应以书面形式建立并保持EMS信息。 ( T )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属于环境质量标准。 ( T )97.渔业用水标准属于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 98、
) R$ A6 b( a" j! j. c9 o$ `, oa) 不一定要有培训记录;( F )
! P& H6 a! N2 g6 O- T
% I9 l3 B( x. Y- E) ~3 Ob) 管理评审可以不文件化;(F )
0 f( X3 ^' i2 H: q* O7 X1 X1 s
c) 内审能够检查环境文件控制程序是否有效执行;( T ) d) 内审可以不参照法律进行;(F ) . z& u6 s: H+ W5 D* v6 |# v; Z
e) 内审只需每两年进行一次;( F )( r0 y( D+ V! o. H2 R, X) E
99、 a) “环境方针”是一个组织对其全部环境行为的意图和原则的陈述,它为审核组织行
" a. |* S! D: F+ d3 U为及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建立提供一个框架;( T ) b) 各类“环境审核”通俗地讲是评审组织的环境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F ) c) 环境因素与组织活动相关,它与环境相互作用,而环境影响与环境变化相联系在一起;(T ) d) 对周围环境有影响的组织不能取得ISO14001认证;( F ) e) 确定重大环境因素时必须考虑到它的环境影响;( T0 ~* r; ?0 S4 l# d7 N6 J! O
)
$ q9 D3 |1 q' w* \100、 a) 内审审核计划中应包括审核组成员名单;( T ) b) 审核必须覆盖组织环境活动的所有方面和细节;(F )
6 S1 f [- Z, P) ` c) 不能将不符合情况在形成报告前通知受审核方;(F ) d) 审核方必须对EMS的不符合项提出建议;( F )
j' A! |; J& R$ ]" ~$ J+ D e) 审核员无须听取受审核人员的意见开出不符合报告( F ) x1 L5 A) B, |+ X( D
(√)101.在针对某一重要环境因素建立环境目标指标时,若其投资经费解决不了,可以不列为环境目标。 (√) 102.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对于补做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判断其污染源的设立日期是按补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日期作为设立日期。 7 I/ ~: E/ ~4 o& X. c$ V
(× )103.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级别分为国家、行业和地方三个级别。 (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级别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1 ~) k; f4 Z3 M/ V1 w. F( × )104.环境是指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 (环境是指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 ^1 T# k, w8 N: v F v
(× )105.环境绩效是指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有效结果。 (环境绩效是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 E4 m2 u; A% g( S. |( × )106.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的替代等,不包括对最终的污染物和废物的处理。 (× )107.有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可以不制定管理方案,而采用运行控制方式控制。 (√)108.污水中含有第二类污染物的组织,也必须在排放口设置排放口标志、污水水量计量装置和污水比例采样装置。
- w. i: J4 D6 u) `3 K(× )109.对识别的重要环境因素,均应制定目标指标和方案,以改进组织的环境绩效。T! z6 u3 r) |! i0 K8 \, R* X( {
10.酸雨是指PH值大于5.6的雨雪或其它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 ( × )* c: \3 x( I/ z, _4 }
(√ )110.对噪声超标有限期治理要求的小型企业的限期治理决定权可由县人民政府委托县环保局决定。 (×)111.组织为了有效控制其重要环境因素,应对其重要环境因素的所有特性进行例行的监测和测量。 (×)112.产生一类污染物的企业,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一律在车间处理设施的进水口前取样。 3 ^- g! ?+ J% E# o. f
(× ) 113、为了保证环境绩效可测量,环境目标、指标必须量化。. (√)114.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应了解组织的环境方针,以及与他们工作有关的环境管理要求、重要环境因素及其影响。 √ 116. 审核证据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 117. GB/T19011-2003是等同采用ISO19011-2003,属于强制性国家标准。 ╳ 118. 受审核方为审核组指派的向导不得为审核员收集的不符合信息做出澄清。 ╳ 119. 当地环境监测中心站依法对受审核方所做的污水环境监测报告不能作为审核证据。 ╳ 120. 审核计划一经批准就不得再修改,否则会影响审核正常进行。 ╳ 121. 由审核组长在末次会议上宣布认证结论。 ╳ 122. GB/T19011-2003标准只适用于第三方审核,不适用于组织内审。 ╳ 123. 受审核方对审核员的提问所做的口头回答均可以作为审核证据。 ╳ 124. 实习审核员不是审核组正式成员。 ╳ 125. 审核组必须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正式成员组成。 (F)126、GB/T 24004-2004 idt ISO 14004:2004是审核准则之一。 ?(F)127、组织在实施EMS时,根据需要可以不编写EMS手册 (T)128、渔业用水标准属于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 (F)129、环境表现是衡量组织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的尺度或标准,而非由此取得组织的EMS的绩效 (F)130、CO,C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T)131、臭氧为淡蓝色、有臭味,可吸收大气层中的紫外线(12月考) (T)132、组织应以书面形式建立并保持EMS信息 (T 134、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F )135、根据GB/T24001-2004中“4.5.4”记录控制条款,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但并不要求为此而建立程序。: `& G; t8 I9 O3 }) |7 j
(F )136、审核准则应当包括GB/T24001-2004标准的附录内容。 ( F)137、在第三方审核中,重要的是要收集不合格的信息。0 D, l. {% I& w/ X$ q+ S" `
( F ) 138、第三方认证审核中的初次审核、监督审核和复评都是完整体系审核。 (F)139、认证结论的最后正式发布由审核组长决定, (F)140、对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生活污水,组织可以不遵守排放浓度要求。 一、24001标准: (×)1、组织在建立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时,应建立至少12个程序文件。: E7 L( U4 v" y3 o2 G
(√)2、管理者代表应承担向最高管理者提出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表现改进建议的职责。9 R% n, e6 g: Y% }& ^( V
(×)3、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必须与外部相关方进行交流,因为它对相关方有环境影响。
* H: V0 F6 q# }; H5 P(×)4、凡是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信息都应在接收后形成文件并作出回应。
# _% T) w1 y( B4 W+ Y(×)5、GB/T19001:2000标准提倡过程管理的控制模式,GB/T24001:2004标准提倡PDCA的控制模式,这是两种互不兼容的方式,组织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控制。 (√)6、一个组织可以有多名环境管理者代表
$ E4 \; g# H7 t+ u' z8 T(×)7、组织对每一个重要环境因素都应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 s c: ^% [% H( d8 i
(×)8、GB/T24001之“4.4.3信息交流”,强调的是信息的传递,而不是处理。 (×)9、在环境法律、法规变更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更新环境因素。 6 K# R9 K+ k" `+ X/ P: ?( J
(√)10、组织必须确保对策划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做出标识。 (√)11、若组织排放的污染物超标,不一定表明其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违反GB/T 24001-2004标准中4.5.2的要求。7 g; a; v. z$ d$ J% J$ b
(√)12、组织有权自行灵活决定GB/T24001-2004标准的实施边界,也就是说,是在整个组织,还是只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实施,由组织自行决定。 (×)13、组织应在其认为必要时,对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14、组织应确保所有为它、或代表它从事组织所确定的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该能力是通过组织的培训工作实现的。
7 K2 i; L& P4 L0 Z9 x! A(√)15、由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即PDCA运行模式,可以运用于任何过程的管理,所以GB/T19001-2000提倡使用的“过程方法”与GB/T24001-2004提倡使用的PDCA运行模式并不矛盾。; f5 q% [4 R2 w" h% Q
(√)16、只要通过有效的措施,能够确保有关职能和层次的员工了解程序规定的要求,保持有关运行活动的一致性,程序就可以不形成文件,除非GB/T24001-2004标准有限定性要求。 (√)17、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 q5 ]3 k2 o4 c" n; _" D
(√)18、组织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主动与外部进行沟通,但对于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信息则应确保接收、形成文件并作出相应答复。) k+ N3 C# J* B* P" z# A
(√)19、为确保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适宜性,文件在发布前须进行审批。1 Z& M+ @5 O- W: C: L- X
(√)20、组织应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 B9 A2 V& R- n+ m" ] Y- z2 K# T' C(×)21、GB/T24001-2004中4.4.2所指的“为它工作的人员”是指组织的员工。
P3 v% U9 O& z8 G9 V/ w N(×)22、组织应对环境因素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 k o* T1 t7 S% }
(×)23、组织应决定是否对它的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但不必将决定形成文件。: N& ?" v7 |, E- |& v* s% v$ @
(×)24、相关方是指那些与组织的环境绩效有利益关系或受其环境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8 E* U/ j$ _% l! X- b2 H
(√)25、在环境法律、法规变更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26、必要时,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 D& Z, m& h. p/ h1 y! Y9 i
(×)28、记录不属于文件的范畴,记录应按照4.5.4记录控制的要求进行管理。& a1 y" E! S9 N \
(×)29、ISO14001标准对环境绩效提出绝对要求,实施ISO14001标准能取得最好的环境绩效。
/ c3 z: O$ ?: o$ {(√)30、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31、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开展对外交流。 (×)32、4.5.3要素对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等方面的要求作出规定。 (√)34、一个组织可以有多名环境管理者代表。 (×)36、有的组织可能没有重要环境因素,如没有生产活动的贸易公司。 (×)37、不同地区的两个组织,只要生产同种产品,他们评价重大环境因素的尺度应该是一致的。7 ~' i6 m9 k1 X L% i
(√)38、根据不符合项的性质或程度,可采用不同的纠正措施跟踪验证方式。
2 c6 s8 k: A+ P3 Q0 N6 [(×)39、相关方指的是与组织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种团体或个人。 (×)40、组织在实施ISO14001标准时,应单独编写环境管理手册。. }' C) D1 U4 I$ U1 \; x
(√)41、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v/ e* c$ {9 ]4 |# a3 s3 K6 ^. Y
(×)42、内部审核主要是判断是否符合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 t) p) l! B" X- x
(× ) 43、环境的目标、指标必须量化。 二、法律法规: (√)1、新的规划和建设项目都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于无组织排放。 (×)3、固态和半固态的废弃物质的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而液态的废弃物质的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i* D) ?, L! s$ D: p# V5 Y/ X(√)4、在酸雨控制区内的污染源,其SO2的排放不仅要执行浓度标准外,还要执行行业总量控制标准。
4 q4 o9 ]$ ]+ w, M(√)5、《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由地方人民政府划定。
5 B$ n6 W5 U3 l |! N(×)6、必要时,新建一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向附近单位和居民的征求意见。, o: \% X+ z! ~1 k+ r2 H
(×)7、危险废弃物处置单位的资质必须由国家环保总局审批,省、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只有备案权没有审批权。# U3 I0 Z7 A2 y% X3 d' \
(√)8、重金属在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只能发生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 R, k6 E9 n, E% Z/ J' |(√)9、根据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要求,企业在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的同时,总量也不得超过核定的数量。
9 a9 ~+ c: N" T# n- t?(√)10、氟里昂、氧化亚氮、四氯化碳和甲烷都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6 j! L4 T* d5 g" d/ ]4 u0 l(√)11、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要求,不改变或增加组织的法律责任。3 n2 l, d8 D( N p* N2 d
(×)12、对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生活污水,组织可以不遵守排放浓度要求。 X4 A7 e2 w( C5 k% s5 m: S* R
(√)13、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 C' u Q* ~0 l( I+ J* T
(×)14、所谓“清洁生产”就是指清洁的生产过程,不包括清洁的产品或服务。 (×)15、无论我国是否加入国际环境保护公约,都较我国的国内环境法有优先的权利。 (×)16、当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中,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不同时,一般应按国家标准执行。 (×)17、对缴纳排污费后仍未达标的单位,从开征第三年起,每年提高征收标准10% (√)19、建筑施工企业在申请了夜间施工证后,可以在夜间不间断进行混凝土浇注作业。& P1 a8 Z6 s4 t' n/ y: z7 o
(×)20、当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同时存在时,组织应首先遵守国家标准的要求,然后才是地方标准。 (×)22、当国家、省、地(市)等各级环境标准中,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不同时,一般应按国家标准执行。* G8 | j# E3 c
(×)23、环境影响是指给环境造成某种有害的变化。/ U+ Z0 C, A( s/ d {! c8 Y
(√)24、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和签订的国际条约,较我国的国内环境法有优先的权力。
f! V' A) ^! T* ?* F7 C三、19011标准:6 R9 u$ p& W. e6 C8 l, X
(×)1、在监督审核前不必进行文件审核。 (×)2、组织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可与认证机构协商确定。 (√)3、审核组中至少应有一名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成员。 (√)4、审核组应当根据需要在审核的适当阶段共同评审审核发现。 (√)5、环境管理体系第一阶段审核,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在组织的现场进行,前提是不降低审核的内容及深度。 (×)6、现场审核中发现受审核方有违规现象、审核组长即决定终止审核。 (×)7、审核员必须去现场验证才能确保不符合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8、受审核方的体系文件如缺管理手册,则应视为体系文件不完整。 (√)9、不符合项应由审核组共同确定。 (×)10、技术专家是审核组成员之一,故也应参与做审核结论。 (√)11、审核依据不包括ISO14001标准的附录内容。
$ k( [3 d/ [1 H& L1 E: o" B* P8 ~(×) 12、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主要是判断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4 \8 F: d3 Q8 {7 B. y(×) 13、技术专家不是审核组成员之一。
' [2 w! N4 P" A5 V0 D(×) 14、GB/T 24004-2004 idt ISO 14004:2004是审核准则之一。 (√) 15、责任人员的陈述是审核证据之一。
7 k) I* X# f3 f& A7 f9 Z+ z(×) 16、审核发现是指有关不符合事实的证据。 ( F)1,所有具有重大环境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要培训。 ( T)2.转移固体废物出省的,应当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经固体废物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 ( F)3.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样本标准和方法标准统称为环境质量标准,是我国环境法律的组织部分。 注: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由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构成。 (
: x, d7 b% q2 T. v; g( X+ C3 vF)4.排污单位只要缴纳排污费便可免除缴费者应当承担的治理污染、赔偿损失的责任和法律规定的其它责任。 (2 Z O p6 M" N; [* }6 f5 |9 T
T)5.水电节约也是属于污染预防的内容。 ($ y- |+ \9 H8 N7 _7 t6 X
T)6.可根据BOD,COD 的比值来确定污水是否容易被生化降解。 (0 C i/ H* S3 [3 f) M' k
F)7.环境目标必须是定量的。 (/ u I: f- A5 N! S3 l
F)8.合规性评价只需对适用法规的遵守情况。 (
$ e/ w2 n. Q% D2 TF)9.根据GB/T24001-2004 标准,EMS 文件应定期进行评审和更新。 (
+ z; g8 J, r8 Q ]F)10.组织必须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交流。 (# ^4 a2 }! A j5 h0 F
F)11.对于潜在不符合都要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不符合的发生。 (
/ L7 U6 P( ]! nF)12.当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中对污染物排放要求不同时,一般应该执行国标。 (# K- D5 i7 j8 W6 C8 L
T)13.酸雨是PH<5.6 的降水。 (
+ E' r& n2 p/ n5 XF)1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申请认证的组织不必对标准中的所有条款要求予以满足。 (. _. V" }6 m! ~, W( f" Z
F)15.环境管理体系标准4.3.2
( N4 Y' i# O! m) y+ ]条款所要求的是组织应遵守适用法规和其他要求。 (1 M0 p [' C3 E! y5 [
F)16、组织的EMS 覆盖范围应与认证机构协商确定。 ($ `. s3 E7 e+ y6 r z& k
F)17、审核组中至少应有一名具备专业能力的级别审核员。 (
. f M, a- {# c& B5 S, ^T)18、严重不符合,通常选择现场验证方式验证其有效性。 (
6 W4 i0 z5 F7 CF)19、再认证周期为四年。 ?(
: {3 X g' w/ k, }% QF)20、当获证方发生影响相应管理体系运行与活动的重大事故时,认证机构应提前进行监督审核。 (3 G, r. m* O' G+ z/ @. @3 K
F)21、第一次监督审核应在第一阶段审核最后一天起12 个月内进行。 注:第二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