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权威的答案。
. @: r/ h0 P J: B B但对任何一个企业的内审过程而言,审核时的关注点遵循PDCA原则,无非是以下几点:8 z' L) c$ }' D2 P
第一,审查P阶段,即内审策划的合理性,审核点包括:
2 i- q0 M. A% G5 B$ f1、本次内审与上次内审的时间间隔是否满足策划的要求(这里策划的要求指企业自身文件规定要求,如有些企业文件规定一年不少于一次,也有企业规定每年进行两次,比方某发电厂要求每年结合春季和秋季安全大检查进行同步内审,当然,不论企业如何规定,一个基本原则是两次内审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12个月)
, C' _& B7 C) F: x8 ?' M/ W2、内审计划覆盖的部门是否包括了体系覆盖的全部部门和区域(某些企业的某一体系不一定覆盖全部部门,如很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覆盖党政工团和财务部门,此种情况下内审计划内不包含对这些部门的审核安排;对区域而言,要求审核计划应包括所有临时性区域,如建筑企业的所有项目部都应纳入审核范围)2 c, o' t" J2 l5 }6 @: d
3、内审计划覆盖的产品范围是否齐全(计划中给出的覆盖范围应能确保审核人员能在审核过程中的抽样样本可覆盖体系相关的所有产品范围,否则视为策划不完整,比如某企业的证书范围包括桥式和门式两类起重机械的生产,则内审时机的选择,应保证在审核时两类产品均有可抽样样本,如因市场等原因暂时只有一类产品可抽样,则应在后续产品生产时进行补充内审)
' Q7 M: c1 l1 d G( O. n- Z4、内审计划中安排的各部门审核时间是否合理(时间安排与所审核区域的重要性及以往审核结果应有相关性,如生产现场的审核时间应比后勤部门的审核时间长,以往发生过产品质量问题或安全问题的部门审核时间应比普通部门长,等等。我在审核时碰到过某企业对主要生产车间只安排一个小时审核的,明显属于策划不合理。)
/ ^) F; C2 G6 h- R* v7 S5、内审计划中的人员安排是否合理。主要看内审人员的分工能否保证独立性和公正性,其次看内审人员是否具备能力(获得内审员证不是具备能力的唯一证实方式,某种情况下,企业自行组织培训并对考试合格人员颁发内部证书或内部任命是可以的接受的)" w5 t; _7 t' z' J, Y
以上内容审核完毕,则内审的策划合理性内容审核完毕。
0 O. W3 H. [+ d7 _$ y
1 [+ x/ c8 P: L3 o第二,审查D阶段,即审核内审实施的有效性。
8 N8 Z% O1 ?% L, S$ N这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1、内审是否按策划的安排进行,如是否按规定的时间,由规定的内审人员实施了按认可的检查表进行的内部审核;2、审核人员的审核记录是否真实、记录是否具备可追溯性、抽样样本选取及样本量是否合理....等;3、内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开具了不符合,对不符合的事实描述是否清晰,判标是否准确(判标的准确很重要,准确的判标可以起到为责任部门分析原因指引方向的作用,而错误的判标会误导责任部门。). f+ e% g6 ^$ U: R- J, Z
! N8 ^# J j C& ~' [0 l; j第三、审查CA阶段,即内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用于持续改进,关注点包括:9 ?3 e: C. Y6 R/ `* V
1、内审不符合项是否由责任部门进行了原因分析,是否针对原因采取了纠正措施(关注纠正措施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不符合纠正)
# ?9 y7 Y. A- m8 t5 {8 t7 o2、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进行了效果验证
; o# t# r* d* h# d. W) Y3、内审纠正/预防措施及其效果是否提交作为了管理评审的输入(某些措施可能会因此而以制度规范的形式进行固化)
" R* I1 N; B+ I3 i! J8 l- B" i: A) W, m' d1 B
最后,内部审核的结果,作为体系运行绩效的客观数据,应由管理者代表提交给最高管理者。(提交的证据可能是由最高管理者对内审报告予以批准)
) x5 n0 A% w0 T. {
/ X. R: t! q, G* U: F以上为个人观点,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