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国政府为例,出台了某项政策,例如利率的调整会导致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但从政府角度而言,对你没有什么特定的要求和期望,只是很客观的做它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你只是被动的受影响。政策可以看作外部环境构成,虽然政府是你的相关方,但是不能说是你需要确定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也不能就此事来说中国政府就是你的环境,而是政府的施政政策构成了经营环境的一部分;) t" K$ E0 U- ~; S2 t/ f3 w
而如果中国政府出台的政策是要淘汰落后产能,而你不幸是淘汰对象,对你就有了明确的要求,那么这件事情上,政府就成为了你的相关方,这种需求和期望是明确的,这种政策也构成了你的经营环境。! b: u) G u. Y- W/ z
2 U2 ~( x0 ^ f5 d* g
环境也好,相关方也好,情势不同,事件不同,本身就是动态的变化的,非要做个大而全的识别和确认,停留在一瞬间,是没有意义的。为了把握每一瞬间,频繁不停的去识别和确认,非要通过某些文件和记录来证明,也是没有意义的。 关键是企业,尤其是管理者,有没有建立这样的认知和思维,知道当一件事情发生时,要作出判断和决策时,去思考环境的影响,了解有哪些确定而具体的需求。 关键的事件和过程或者活动,能够形成一套有效的决策机制是更好不过。
. I. J' w/ Z0 c2 p, j, b+ h' o3 A) N, Y" {2 h k/ E+ c, W& S
标准制定者是希望通过看上去很虚的概念,让企业管理者有这种意识,包括引入战略、愿景等企业高层设计的内容,当然,也不是所有类型的企业都适合去正儿八经的去谈战略,但是你不能说中小企业就没有战略和愿景,可能不成熟,不科学,不靠谱,没有连续性,但是的确在老板脑袋里装着呢还经常会变来变去。
1 [. X/ U( I- ]
8 b. z. `2 i% a: `.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