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开始,巨头谢幕
6 {0 R* [) p+ m; B+ y' }& j2001年1月26日,爱立信宣布退出手机生产,引起业界一片哗然,一场手机市场争夺战已然拉响警报……
8 w" k1 c: d* K: L7 b3 M
爱立信公司最终宣布退出手机生产,根据《华尔街日报》的分析,爱立信公司之所以选择退出,原因有飞利浦芯片厂火灾引起的损失、市场营销不力和产品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在飞利浦芯片厂火灾之后,没有迅速作出反应,是爱立信和诺基亚拉开距离的主要原因。
3 ]' l$ }0 h# I* M! V- c0 K- y
2
一场火灾谱写的历史
# b }) Q) q2 A) `
2000年3月17日晚上8点,美国新墨西哥州电闪雷鸣,雷电引起电压陡然增高,火花点燃了飞利浦公司第22号芯片厂的车间。
6 A3 Z4 A! n. _' K; ?; {( ]6 L% A
这场持续了10分钟的火灾居然影响到远在万里之外欧洲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话生产商。因为这家工厂40%的芯片都由诺基亚和爱立信订购,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火灾成全了诺基亚,害苦了爱立信。
- K$ o% C1 |' i
两家巨头面对本次危机的处理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命运,细节如下:
0 j4 t& c8 I* s
3天以后,诺基亚与爱立信都知道了火灾的消息。面对这两个大客户,飞利浦的管理层表示,生产线将会在1周之内恢复,并且优先供应两大移动电话商。
9 C, W4 W& y6 n+ |; R, B8 F 面对飞利浦失火的消息,诺基亚与爱立信的反应大相径庭。诺基亚立即派人奔赴飞利浦的芯片厂,监督有关善后事宜。在与飞利浦高层的数次会谈中,诺基亚高层表现出强硬、积极的态度,要求飞利浦把各工厂的生产计划全部拿出来,尽一切努力寻找可以挖掘的潜力,让飞利浦无法忽视。飞利浦随即安排位于上海和荷兰的工厂为诺基亚生产1000万个Asic芯片。, F2 H- a+ L- m7 o' N' ~9 V3 Q# D$ ~
在大火发生以后的2周之内,诺基亚还动员了30多名欧洲、亚洲和美国各地的经理与工程师一起讨论解决方案,重新设计了芯片,使得日本和美国的其他工厂也能制造。他们寻找到日本和美国的其他供应商承担生产几百万个芯片的任务,从接单到生产只有5天的准备时间。) n& d6 [; W/ M
与诺基亚不同的是,爱立信在得知火灾的消息之后,管理层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没有人认为这场火灾有什么了不起。与飞利浦最初预想不同的是,到了3月底,芯片厂仍无法正常运作,恢复正常生产恐怕还要拖上好几周的时间。直到4月初,爱立信才发现此事非同小可,但却已束手无策。因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爱立信为了节省成本,简化了它的供应链,基本上排除了后备供应商,没有其他替代供应商可以作为紧急补充货源。在市场需求最旺盛的时候,由于短缺数百万个芯片,爱立信所投产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新型手机无法推出。
7 M, O2 o9 J: a6 y/ F, D 由于对危机反应迅速,诺基亚的原料供应及时,手机生产基本上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爱立信却因芯片短缺而遭遇重创。虽然在飞利浦火灾事件后,爱立信改弦易辙,重新与其他供应商签订了生产合约,但由于反应迟缓而流失的4亿美元的收入却再也无法挽回。再加上营销和其他管理方面的问题,2000年爱立信手机部门总共亏损16.8亿美元。诺基亚从爱立信的手中抢夺了3%的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27%扩大到了30%,爱立信则从12%下降到9%。2001年1月26日,爱立信宣布退出手机市场,这无疑是将制造手机的丰厚利润拱手让人。
, D* d0 r% P: O% c. i1 v( h
3
危机管理,不容忽视
5 M1 ~. C, N! f8 b. O" ^8 C
事后,诺基亚负责零部件供应的执行副总裁贝提·科贺纳(Pertti Korhonen)曾对此次危机评价说:“危机是你改进的机遇!”爱立信的高层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发现问题太迟了”,“我们根本没有所谓的危机处理方案”。
8 P2 @" a6 E: L: {1 O ?. L
' P' ~6 \# b9 E& n9 y% V
这有个关于危机处理的案例,此案例已经被MBA等课程收录成为经典案例。而企业业务连续性管理BCM(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是一个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