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
导读:中小制造型企业,为了留住人才、激励人才,越来越多的企业主想到了股权激励,都试图打造一个“金手铐”,用长期利益把人才和企业发展捆绑在一起。
9 G! h! ]% ^& M" K5 r然而,在我走访调研企业的过程中发现,80%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股权激励难奏效?股权激励在什么条件下才有效呢?本文带你探究一二。
9 t% g& h, O4 D* {* k! K( t
一、企业推行股权激励的主要原因
很多老板、高管经常去听股权激励的课程,回到企业后都希望做股权激励。特别是在制造型企业,我总结发现企业期望推行股权激励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0 A' q \7 x" W: J第一,通过股权激励能够用未来的利益激励当下的人才;
7 U- A z8 G( @0 Z& \* ~
第二,通过股权激励能够化解“你给多少钱,我做多少事”和“你做多少事,我给多少钱”的矛盾。
: R7 M2 r( ^- n/ k: u0 \
你看,基于这两点,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动心,从老板到员工,我们都希望推行股权激励。但事实上,我通过实地的走访调研发现,80%的制造型企业在推行股权激励的过程当中是失败的,或者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什么原因?我们具体分析这两个期望,它是有问题的。
) o( m, L) B6 J“用未来的利益激励当下的人才”。如果在当下,员工就已经是人才了,我们为什么不当下去激励他呢?我们可能会讲,我利用未来的利益去激励、去促使他成为未来的人才。问题是,如果他当下不是人才,他怎么能够给企业创造利益呢?当下没有利益,未来的利益又从哪里来呢?我们仔细思考一下,“用未来的利益激励当下的人才”或者讲“用未来的利益去激励当下的人,促使他成为未来的人才”,其实是矛盾的,或者说其中的不确定性太大了。
- }% s! E' { b/ l7 y* E
老板思维认为“你做多少事,我给多少钱”;员工思维认为“你给多少钱,我做多少事”。企业通过股权激励很难化解这个矛盾,因为站在劳资的角度看,一个是买方,一个是卖方,这种劳资的博弈是始终存在的。劳资博弈内化到员工内心里面的状态是始终持怀疑态度,“老板能否兑现承诺?”仔细一分析,这些让企业推行股权激励的两个原动力,其实都是有问题的。当然这只是代表朗欧咨询及我个人的观点,可能很多人并不认同。
0 {8 I' X" i! N0 C( a
二、股权激励在什么条件下才有效?
首先,我非常反对全员股权激励。我的观点是:高层用股权,让高层对经营结果负责;中层用绩效,让中层对管理结果负责;基层用考核,让基层对工作行为负责。
! A9 b# L4 _/ c2 P$ f那么,股权激励,在什么条件下才有效?我觉得必须要满足4个条件。
$ R" f3 x% M- r, X& ^5 i, C
1、可预见
3 J/ z2 d! `& N; N5 ~. ~激励是利用某种外部因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有效的重要特征是可预见。
6 n) I B, A. W: P
企业做员工激励的时候,要遵循让员工“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这个激励就像桃子,首先得可预见,让员工看得到这个桃子;然后,这个桃子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轻易得到,因为过高则会降低员工主动挑战的意愿,过低则人人可得,达不到激励的作用。
9 _. ?! `0 R2 J8 u所以,企业做股权激励,你的“桃子”是否可预见呢?一些非上市公司,财务不规范,管理很粗放,明明企业是盈利的,财务报表上却是亏损的。企业的经营情况、盈利情况,员工一无所知,员工对企业的业绩不可预见,在这种情况下推行股权激励,就会导致考核失真、员工矛盾等问题。
/ y4 C, O0 o6 n0 s% I我们也发现,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推行内部股权激励是非常有效的。就是因它的可预见性。所以,非上市公司慎做股权激励,特别是全员的股权激励。
* \2 v9 U2 \$ V5 K
如果你的企业计划上市,或者已经上市,这个时候通过增发的方式来进行股权激励是可以的,而且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得重视可预见性。当然你可能会讲,我非上市公司做股权激励,也有预见性,我一年可以赚3千万、5千万,到了年底我拿出一部分利润按照股份的比例来分配。我们接下来看第二个条件,可确定性。
' ]% W, M+ A! I* m' u
2、确定性
. y" l( M7 W. f1 d这就是为什么上市公司做股权激励和非上市公司做股权激励,拟上市公司做股权激励和不计划上市公司做股权激励,它的效果差别那么大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确定性。
: s( v* u" l; ]- I/ H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对员工而言,股权激励的价值是什么呢?无非是变现。问题就来了,非上市公司做股权激励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其激励价值不能通过公开的证券市场交易实现,所以,员工通过股权激励变现的价值是不确定的,这还得看企业的盈利情况。
" ?& ^6 [/ r# L2 f e
而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激励后,员工获得了原始股,可以在二级证券市场自由交易,随时变现。在上市公司,无论企业经营效果好坏,对员工而言,其股权价值的变现是确定的,员工可以在证券交易市场自由卖出股份实现价值,当然,不排除一些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甚至有退市风险,另当别论。
/ l) g) K' h" q1 r* s) `# D对于一些非上市企业,经营业绩很好,一个月赚200万,一年赚2000多万,在确定性收益的情况下做按股权进行分配,这种情况下做股权激励也是可以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经营业绩的确定性,非上市公司做股权激励,想要让它有效,必须得满足这个条件。
/ S! v+ I4 o* O v4 P. R& t, O6 |
3、可量化
; D g% u" ~( n0 h( u' g2 M. r
有些企业盲目推行股权激励,激励的对象与经营指标、管理指标脱钩,这样也是没有用的,可能仅仅是留住了人,但员工不关系管理指标、经营指标,企业没有效益,也是不能长久。
& j9 C9 [$ L3 U4 Q( J( T( e所以,非上市公司做股权激励一定要有清晰的、可量化的衡量指标。如,利润率、产值、人均产量、材料产值比、人工产值比等。每一个企业针对股权激励的对象不一样,它对应的目标值也不一样。
s" q# a6 O. Q' M* ^2 T4、被验证
- ^) t0 p1 o2 T8 C, _% @( }+ D" k0 H2 T朗欧咨询曾经辅导过一家企业,该驻厂项目刚导入不久时,老师为了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我们根据业绩给员工发奖金,奇怪的是员工并没有非常强烈的获得感和喜悦感。原因就在于在过往的管理活动中,员工对企业已经丧失了信任,一名员工跟老师说,“别看现在发奖金,过不了多久老板会加倍的罚回去。”
- L y; T) V7 i! ^' E' j
一旦员工跟企业之间的信用、契约精神缺失,企业将很难推行绩效考核,更别说股权激励了。所以,非上市公司做股权激励之前,每一次公司跟雇员之间的信用、契约精神的守护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过往的管理活动中,都没有履约,都不讲信用,或者讲之前在利益上面,员工跟公司之间的心理契约、信用没有建立起来的话,员工始终会持怀疑的态度,我们很难做好股权激励。
2 ^" K/ L* W, Q4 S# v2 Y+ e6 F+ B" X我们在做股权激励之前,一定要保证,至少在前一年或者前半年,公司跟员工在利益分配上的契约也好,合同也好,每一件事情都是被验证过的,只有被验证,只有兑现了,才能够建立信用。有了信用,我们用未来的利益激励当下的人才,它才是可期待的。
$ ~% O7 d+ v& W: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