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生火灾时,我们最广为宣传的两条知识,就是:从楼梯跑;有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但是,这些真的就是对的吗?是不是误导?
% y! t, ^, y& a+ Y' t8 h7 j% [' v今天,一个话题在微博上爆了!, B8 v: D! s% A' r/ Z; D9 q3 t( h
: r. y0 n# D. A' S8 F6 N u
因为一段视频,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社会消防工作指导处负责人司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消防综合演练活动中的授课视频。
. `9 ?4 s3 d3 ^; f6 S- ^( L7 ]5 Y8 b7 x/ i! Q5 }( S
G3 n) u' n9 N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社会消防工作指导处负责人司戈表示,火灾疏散时常见的一个严重误区,就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穿越浓烟”逃生。司戈解释称,这种做法大概是在100年前从美国传来,当时高分子材料少,有毒烟气少,所以在当时若有轻微烟气,拿着湿毛巾可通过。但是,现在建筑材料发生变化,逃生方式也应改变。
5 L; D: @# ^ ?/ W
[size=1.2em]1、消防专家司戈讲课
6 h8 f/ ^$ T, u2 F& w
( E% \" Y/ X7 |3 }; R
[size=1.2em]2、文字稿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误导性非常强的。这个(说法)大概是从一百年前,是从美国传来的,美国当时的建筑,大家都知道,木结构建筑很多,当时高分子材料很少,有毒烟气很少,所以说那个时候呢,有轻微的烟气,你拿着这个手绢可以过去,但是现在,建筑的情况发生变化了。首先浓烟对人的危害,不是说你拿一个手绢,拿一个打湿的毛巾能遮挡住的,而且大家想一下,如果这个温度很高的时候,你的手本身就受到热辐射,你还能拿住这个手绢吗?不可能,你得尽量不穿过浓烟,去找能够安全逃生或者等待救援的地方。
[size=1.2em]3、冒险从浓烟的楼梯中穿过,已经导致多起伤亡
这种情形每年都有不少,特别典型的例子:
(1)2015年6月25日,河南省郑州市西关虎屯小区居民楼一层发生火灾,从楼梯间穿越浓烟逃生时16人死亡、1人重伤,此起火灾令全国震惊。
(2)2015年1月14日,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居民楼外车棚处发生火灾,从楼梯间穿越浓烟逃生时8人死亡。
(3)2019年5月5日,广西桂林一居民楼发生火灾,在此居住的大量大学生穿越浓烟从楼梯间向下跑,导致5死38伤。
湿毛巾有用,但作用有限,绝非火灾自救中的万能手段。在发生火灾,有浓烟时,要尽可能避开,而不是捂着湿毛巾穿越。
口号式的宣传,过时的宣传,很容易引起误导,并从而害人性命。消防科普关系重大,请所有宣传人员要多加注意。
9 i. n8 }' s! ~ f7 ` c/ `* ~
9 _& c# [, S7 q# b& z q& R# R( n/ u1 O7 f
* N: a/ G- L4 Z4 t7 O0 F& j/ q
最近啊,火灾多,烧死人了,七大姑八大姨都在学习。看电视,看手机,串门子讨论,热情很高,这说明靠山屯的人还是有术质的。
0 L5 r* S/ A- U* V7 y
但是,看来看去,学来学去,突然,发现有问题。有问题啊,问题还很大,张三,我们的思想有点乱,有点乱。
9 M) n+ L- u9 t, s
因为砖家很多,他们说的不一样。听谁的好?好象都有点道理,也好象都不太放心。毕竟,这真遇到火灾了,那很要命。
9 l7 }) v3 e$ H
好吧,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三个问题。
! U# S' u7 r% B1、毛巾,捂还是不捂?
6 t. c) a2 G+ P: S: `* k0 G4 ~李二狗说,发生了火灾,一定要捂着湿毛巾跑,而且,要叠八层。李二狗还翻出证据,说一个姓郞的参谋,讲过:
" }9 _; V$ }' X. Y9 f) d. h8 Y“毛巾的折叠层数越多,除烟效果越好。折叠8层,除烟率约为60%,折叠16层,除烟率达90%以上。” 但郎参谋同时表示,层数越多、含水量越大,也会导致透气阻力增大。因此,使用湿毛巾时,一般建议折叠8层为宜,含水量控制在毛巾自重的3倍以下。
而且,有很多公众号还写文章,强调:
* g% B4 N8 t. J% Z! j在此,消防部门再次表示:湿毛巾捂鼻逃生,是写入了高等消防专业教材《消防基本技能(实践)》 的做法,是国家应急广播推广的办法,还是日本国民防灾教育宣传片的指导做法。而日本,是全世界防灾教育做的最好的国家之一,也将湿毛巾捂鼻逃生作为教学材料。
4 u1 Y3 b# B3 Z0 h; b2 ~, O C
与此同时,有一个姓蔡的台湾消防员说:火灾时,湿毛巾捂口鼻逃生,你死定了!
# s0 d! y8 Z9 @% k; F9 B那么,到底会怎么样?老说讲几点,大家可以讨论:
8 c K# c: X0 t4 I(1)这个8层湿毛巾是科学的数据吗?什么是除烟率?这个名词如何解释,除的是什么烟,还有,除烟率的高低对火灾逃生有何意义?这个叠8层并拧干的毛巾,相关的数据从何处得来?是否做过严谨的科学试验,有没有真正的指导价值?
7 e) S0 E u. i: T; q(2)过去提倡的就对吗?写入教材就一定是对的吗?包括,日本人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还有,日本人是什么时候说的这事?现在还在说吗?过去,皇帝规定,妇女一律小脚,爷们一律辫子,但放了之后,剃了之后,好象并没什么不妥。
4 o- y- b( F9 Y' T(3)湿毛巾能不能防毒?火灾烟气中的毒气,主要是CO,从理论上讲,CO的大小是分子级别的,并且不融于水,湿毛巾是挡不住的,如果挡住了,那氧气也进不去;其他类型的的毒气,除非是易融或可融于水的,湿毛巾会挡住一些,不融于水的,挡不住的。这样子看,湿毛巾的防毒功效不能过高估计。否则,解放军叔叔就不是佩戴防毒面罩,而是拿一包湿毛巾去打仗了。
+ P$ G; c, L+ x- d. P0 w
(4)湿毛巾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分析一下,一是应该会有一些过滤作用。主要是过滤颗粒比较大的那些烟尘,这就象口罩一样;二是会有降温作用。毕竟有水,会让透过毛巾吸入的空气有所降温,嗓子会好受点儿;三是有一点防毒作用,比如氨气、HCL,那些易融于水的,会化解点儿。如果说,还有作用的话,大概是心理安慰作用吧,毕竟宣传了这么些年了。义和拳当年,打架时先念叨两句,然后就光着膀子冲上去,觉得,子弹打不到肉里面来,心理作用也是厉害的。
% K9 b, p/ r; R: T5 }6 |(5)捂湿毛巾的成本是什么?当然,是时间成本,因为你花10秒去打湿毛巾,再折叠,还是要时间的。但火灾现场,有时候每一秒都可能发生变化,时间就是生命啊;另外,捂毛巾要占用一只手,这也是成本。
8 u% g3 j/ Z0 U8 ]4 {( r(6)那么,到底要不要捂呢?老说认为,如果你手头正好有现成的毛巾,并且方便的话,就捂一下,也不太可能会死定。但不要刻意去找毛巾并折叠多少层,它的作用还是很有限的。能捂毛巾逃生的烟气条件,通常不捂也可以逃生,因为那肯定是温度不算太高、毒气不算太大的烟气环境。试想一下,如果是几百度的高温烟气,你捂毛巾逃,你的手、脸、眼睛能不能受得了?可能极短时间就受不了了,这些地方都能捂上毛巾吗,即使捂上能坚持几秒?如果再有类似CO这样的毒气,那捂不捂都一样了。
N9 E( Y6 C. k9 k
总之,不要过于夸大湿毛巾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不宜再把湿毛巾当成是火场逃生“神器”。
4 T* i+ D9 y0 U8 r/ ~
以上来源:靠山屯闲话
* K0 j4 P9 [% U
另外再分享几个消防误区
! {9 Y! y7 a2 q
据悉,所有火灾的最佳逃生时间是90秒,一般民用住宅是2~3分钟,高层建筑是5~6分钟。
火灾发生时,由于缺乏基本逃生常识,人们常常与生的希望擦肩而过。所以这个“黄金逃生时间”大家一定要把握好。
有的时候,火场里匍匐前进并不完全适用,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行动。
我们都知道,火场里面的烟热是往上面跑的,所以我们在火场逃生选择低姿势爬行逃出,但如果是在公共场所遇到火灾就不要再爬了,因为可能没被烧死先被踩死,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沿着墙壁采低姿势快速逃出最好。
别学影视剧里的情况,在火场里最好不要睁开眼睛。
真正在火灾现场时,浓烟会把视野变得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清。但是如果长时间睁眼,有可能会导致眼睛在高温烟雾下灼伤而导致失明。那么用不了眼睛该如何做呢?此时应该要用手以手代眼,辨清前方情况。
火烧到身上后是拍打?还是倒地翻滚?
正确处理方法是:
(1)人身上突然着火时,一般只是衣服先着火,如衣服能脱下来时,就尽可能迅速地脱下或尽快撕脱衣服。并将着火的衣服浸入水中,或用脚踩灭或水扑灭;
! G, a7 }( k, S* q6 v R(2)如果身边有水的时候,迅速用水将全身浇湿;
4 Z! p# j* P1 B1 ]& Y8 g7 `+ `
(3) 如果衣服来不及脱,可就地打滚,压身上火苗把火扑灭;
, m- d# G1 [: {- a& U! L& r(4) 如果有两个以上人在场,未着火的人要镇定沉着,帮他脱下衣服,或(自己)立即用随手可以拿到的麻袋、毯子、衣服或厚重衣物(或类似于)等朝着火身上的火点覆盖或包裹身体(通过自己滚动)或扑打灭火。
( J- X; r- G' K A/ B' z; G2 \2 p/ C8 P(5)如果火场周围有水缸、水池、河沟,可以取水浇灭,不要直接跳入水中。因为虽然这样可以尽快灭火,但对后来的烧伤治疗不利。同样,头发和脸部被烧着时,不要用手胡拍乱打,这样会擦伤表皮,不利于治疗,应该用浸湿的毛巾或其他浸湿物去覆盖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