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Y4 a3 `3 r! R) t+ S
9月10日,《人民日报》19版刊发文章《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标准认证》,现予以全文转发。
! N) T4 r" ]- L
! y' l5 T" U+ d; l- m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标准认证,而要让认证产业好起来、旺起来,就得多方努力、形成合力。
7 G% j6 b' Z( K5 p' P0 A% D L
1 ], U$ z3 d2 ^: V
K8 I9 t" Z* D! N- i! X“国内的认证机构快快成长起来吧!”前不久,笔者到深圳搞调查时,一家芯片设计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设计一款芯片,推向市场前需要进行认证,但目前具备相应能力的认证机构都在国外。到国外机构每做一次认证就得耗时1—2年,费用也颇为高昂,成为企业创新的新障碍。
# d# e3 o& M4 Y+ {' B 认证机构跟不上企业创新的步伐、拖后腿的现象并非个例。尤其是在目前工业升级最需突破的新材料领域,由于国内机构不具备检测能力,企业连新物质注册都无法进行,更别提推向市场,大大消减了企业的创新热情。
7 @, B0 S2 }& B# b3 r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认证的需求将呈井喷式增长。从供给端看,企业想实现转型升级,推出好产品,如何证明自己?得靠认证这一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否则企业自说自话,难以在短时间内说服市场。尤其是在创新领域,企业投入大量研发费用,开发出新材料、新产品,如果没有机构可为其认证,往往无法推向市场。从消费端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期待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如有机食品、智能家居等。可是怎么选才能安心?认证依旧是重要一环。
1 B1 e' h+ B4 A4 \
与旺盛的认证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认证产业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截至2017年底,我国累计颁发产品认证证书89.3万张,位列全球首位,这其中强制性产品认证有60.1万张,占比超过一半,真正满足企业高端产品、核心技术创新的认证明显不足。换言之,我国的现有认证体系更注重“保底”功效,缺乏“拉高”功能,这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不匹配。
M: y# n5 J$ x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标准认证,而要让认证产业好起来、旺起来,就得多方努力、形成合力。
' t; q9 Q/ D, U. K' ^
对相关政府部门而言,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投资必不可少。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一些检验检测机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光靠“保底”认证就能旱涝保收,开发高端认证的热情及技术攻关的动力严重缺乏。这些年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类型的检验检测机构都被推向市场,认证量立即呈现高增长,高端认证也多了起来。可见,进一步开放市场、完善公平竞争环境十分重要。此外,有关部门不妨也像振兴实体经济一样,出台一些激励政策。须知,作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认证产业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中必不可少,也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9 H7 J7 B/ c8 V* B
对企业而言,抢抓机遇、苦练内功是硬道理。认证产业无疑是块大“蛋糕”。若国内认证产品含金量、认可度能高起来,做到国内一次认证、全球认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便利度将大幅提升。谁能实时追踪全球最新法令和标准的更新,能研发针对新产品和新标准的检测方法,能提供满足需求的认证产品,谁就能站上转型升级的风口。鉴于目前我国工业分工十分细致,认证机构不妨握指成拳,对一些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共同攻关,补上能力短板。
, u6 x+ M, S& P4 [ 我国认证产业尽快强起来,将成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 c8 v) M2 x% t: g0 E9 c3 ]9 k4 T* H: `
: b& @' Q. B0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