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 Z. T+ {( F+ z导读:当下的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便你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也不能确保每个任务都能按你设想中进行。
* g& d0 {4 V$ _ i+ Y$ n, h
一个公司对抗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并非是找到一堆人使其“无条件服从”,而应该是去寻找价值观相同的人,并实现有限多元化。
' j" N1 W* b9 s2 e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员工,也不会只简单的听话,被动的屈从。以下,Enjoy:
1 }- K' `8 _8 s: j6 j
) i* ~! t+ |$ I% ?( c6 J- |为什么老板都喜欢听话的人?
6 d0 x/ L/ u4 ], k' `因为听话的人好“驯服”。
/ e# }5 a! a* V( P1 w3 w2 R5 M5 T倘若一件事情交给你,让你往东你往西,让你站着你坐着,类似这样的“刺儿头”,想必没有一个领导喜欢。
/ m; @$ @7 R: t& R8 |% X
可惜,时代变了,“听话的人”在多数公司都超负荷了。
# B, k, ]/ G% }+ x% B5 y" z* F
就连始终坚持“新人一定要听话”的马云,都早已改口声称,“阿里不需要听话的人!”
$ ~9 }4 B% P* n9 M* T- p6 c' `
不是说听话的孩子有糖吃吗?怎么放到现在又不对了呢?
6 p/ [! k) g+ t) o/ \3 _8 Z! A
问题就在于,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听话”,其实是一种最没效率的勤奋。
; L; L, v! ^. Z. A( J# C
, R% @9 w9 U) X/ F7 A I1 L01 简单的听话,是最没创造力的表现!
, E+ x9 d9 O2 W8 O4 Z尼采曾说过一句话,“命令者比服从者更难。”
3 [9 e6 X* G$ O因为下命令的人要承担所有服从者的重负,而且这些重负很容易把一个人压垮。
6 M5 o F' |7 |1 f$ x* H" i
过去企业引进一个人才,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培训,目的是为了让新人了解公司的原则和边界,从而不断地驯化其成为系统中的某个角色。
( i8 Y! e7 h3 ^7 p# J6 a6 B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在确定性中大大提升执行效率。
) K/ N2 f+ ]" V" m6 b9 m7 w; K然而,当下的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便你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也不能确保每个任务都能按你设想中进行。
; o3 w+ _ ] i4 z% t! V$ m换言之,你无法操控趋势,能把握的只有方向;你无法避免危机,能降低的只有风险。
5 T5 d" H- ]6 y因此,一个公司对抗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并非是找到一堆人使其“无条件服从”,而应该是去寻找价值观相同的人,并实现有限多元化。
& v( o' F9 W, S( w9 h% B2 Y# e3 k% P0 a6 g
' n) q- @/ K% K
比如,之前在老板圈里流行一句话,“心态比能力更重要”。
3 e) C, ]7 n* K3 [6 L
言外之意,就是说比起工作能力而言,听话才是第一位的。
) V* G; w, C/ i/ _. a好比之前我也抱着这种想法与人共事,认为一个人能力强不强不重要,觉得能力完全可以靠后天培养。
7 u1 N O9 @; F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一个不会独立思考只会听话的人,会不断放大你自身上的缺陷。
: @# K" l( Y- Q
因为无条件地听话,本质上是一种“被动屈从”。
2 }7 P8 t/ ~9 F8 e3 D
对这类人而言,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叫他这么做,这样他既不用承担风险,也不用为结果负责。
- _( p4 _ Q h6 x: n
他们的潜意识在说:“反正做错了事锅有领导背,做对了事功劳也不是我的。”
+ g8 U1 r7 i" ^% P5 _1 L
这种想法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即看似你率领了一个队伍,但本质上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
2 R' y4 w6 D q. ^2 e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具有创新力的现代组织,一定不会把力气花费在如何把一个志趣不同的人驯服到“无条件服从”。
: W! e, c! J2 X4 K
而应该是一开始就找到价值观相同的人,使其勇于试错,施展各自的长处。
: ?! ^1 B1 v5 s, T- }/ ?/ _+ M" r$ W( B. I6 j+ E9 j& x
02 无条件地盲从,本质上是一种“讨好型”人格!
: `# e5 _; W3 K5 m! \$ k6 H4 D这个世界上最吃亏的,往往是那些“听话的人”。
0 z9 N' v. ?6 E, o! L9 \
比如有人总结了“听话的人”常见的8大委屈,他们遇到事情时会这么想:
% P" R4 o$ f+ ^1 S“算了吧,都不容易”
“忍一忍就过去了”
“别伤了和气”
“他喜欢就好,随便吧”
“别管我了”
“没问题,我尽量”
“习惯就好了”
“那好吧”
8 i+ ]" X- [6 ^# U/ ?, [8 ^用电影《私人定制》里的台词形容,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恶心自己,成全他人”。
1 i. o" B Z# J0 J6 H! o# f8 L# v- [7 ]0 p, ^
' Y/ X% t, ?( ^1 E: e- b9 j2 T
可问题就在于,我们打小儿就听过一句话,“爱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 }. x, x. R+ i: w* J: |3 p
你不哭,其实没有人会在意你,因为你的生死跟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4 l1 Z; k. {2 O; g' X比如我曾经就是一个典型喜欢“听话”的老好人,总把别人的评价看的特别重要,尤其害怕与人冲突、担心伤人脸面。
! }- ?3 Z7 q8 t& F7 d% ]记得早些年我做营销策划的时候,经常有身边的朋友跑来找我帮忙,上来就说:
s# z# @7 S1 o
“你帮我做个方案吧,我公司没有像你这样的能人”
& |6 r; q& f# C1 g9 f+ ]3 _“帮我搞个设计吧,我公司的设计水平太烂”
% S- N% P( m+ T# d+ f6 \9 S
类似这样的诉求,我基本隔三差五就会遇到,而且每每有人找我帮忙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像是在被洗脑。
+ G- l' j# e! t! U! t' K
因为你潜意识里会有一种误解,认为拒绝别人会被对方认为是“见死不救”,对方找你帮忙是看得起你,你不能辜负朋友的一番好意。
4 z" o/ i2 }9 Q# O
时而久之,这种“讨好型人格”成为了一种行为习惯,它让我过度在意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
9 R6 ^# c) F+ O- H# t9 }& ?比如我从不好意思找别人帮忙,因为总害怕被拒绝
* ^& N! {" P& `- }' S- A( L
比如我从不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害怕引起误解
- q7 v W5 K. e& r! [- N. ?$ y$ |8 ]比如我从不敢推托别人的请求,因为害怕得罪对方
5 Y2 z: }' v! O
以上种种“讨好行为”,会导致一种非常严重的结果,就是缺乏界限和原则。
: z r% S+ [4 x/ ^$ U N$ c4 \
7 A9 ^) }9 t1 j8 l. R9 V: R @ I% a) N% X$ Y6 H4 y% i
一方面,讨好型的人会在工作中以取悦他人为目的,任凭别人对自己无限制的违矩而不做出任何抵抗。
5 q S% h2 d" l
另一方面,他们也更容易突破别人的界限,希冀着周围的人对其过度负责,期望通过别人的理解来获得自信。
& R) i# r, B3 [简单而言,脱离了原则的“讨好行为”,顶多算是种低效的努力。
, D6 b% }0 p6 T. @ D* ]7 G& q
这种心理是通过为别人负责来逃避对自己的责任,其在本质上仍是种不敢担责的表现。
+ m$ v ~1 s- _$ D, h3 D( e
8 A: r( T" S+ \0 b9 X03 真正的人才,敢于在关键时刻跟老板拍桌子
9 A8 R- w6 W* R: _对于管理者而言,能够准确分辨下属是自发主动的为目标负责,还是毫无能动性的“听话”,是关乎团队执行效率的根本。
+ D* d9 ]# \+ d因为以上两者间有个重要的区别,前者看到的是目标,后者眼里只有人。
: c1 m, ^9 w f' C/ `( Q: a比如很多公司人一多就滋生出“大企业病”,机构臃肿、决策缓慢、多重领导、效率低下......
8 @. k: S! l2 G9 I. q" [
这时候就会衍生出一些“任性”的领导,由于对执行层的信息了解过少,经常容易独断专行。要么固执己见,要么朝令夕改,最后出了问题全都责怪是执行力的问题。
3 D) k2 I1 H3 d. ?- Y& D7 L
这种情况下,“听话的人”便成为了集体效率恶化的帮凶。
; `9 P5 |' C! @, r. _% Z因为讨好型的人往往对负面反馈消化的很快,他们往往会采用别人很强,而我很弱的的模式解释一切。
( h$ x7 g! {' R+ ^0 [6 x0 _. s
换言之,他们的内心认为:“我根本决定不了任何事情,我必须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和判断才行。”
! q. h+ ^8 R7 F; x* a' v+ k
他们害怕自己表现的强大和突出时,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是冲突。
$ N5 U4 h I! ]% [这种层面的“听话”,本质上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现。
% R7 p. ]4 N$ q, G9 m3 M
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人才从不是那些一味追求“无条件听话”的人,而是那些拥有自己原则,懂得把握分寸,并且敢于在关键时刻和老板拍桌子的人!
6 ?9 |8 Q3 \# } h( g
5 C& c2 {* X- D6 V) j7 e% J- ^1 w# U$ M* D9 D1 z r& O
比如阿里彭蕾,早些年帮助马云主管人力资源的时候,曾自述多次与马云面对面发生意见上的争执。
. x, z" A+ B3 v& @在她看来,“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最适合用来形容员工与老板的交涉,因为这里面最能体现出老板的胸怀,以及一个员工的水平。
' I% r" X9 p. H. }
一方面,一个有胸怀的管理者,不会过度在乎自己的权威是否被挑战。因为倘若一个人听不进去建议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对方人微言轻,那么这个公司必然也没有太大的发展。
. b, p# O7 r- k
另一方面,员工和老板拍桌子,永远不能仅仅是因为一时的情绪。因为争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集体利益,而不是两败俱伤。
! l# |/ R W/ d) y; V因此,职场上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都是敢于对事实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人。
5 `% l+ D5 ~1 L7 H8 ^$ A
0 t" ]7 k _+ w- c- v, l4 e6 U3 i6 U8 ]! O' [2 s9 s/ [
除此之外,你还应该深谙向上沟通的3个原则,即《孙子兵法》里提到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 s4 s6 v+ [# V) R. E
1. 非利不动,说的是目的
6 ~9 }3 ~$ L- W: k- o0 j% R8 e2 O% {
很多人和老板拍桌子,初衷都是为了各自利益,但斗争的过程中却演变成了自己的情绪、甚至是愤怒,这会大大扰乱了当初的目的,以至于鱼死网破。所以,永远不要在情绪化时发表意见。
6 `+ _ ~7 [+ a2. 非得不用,说的是手段
8 a% V5 w. D ]: W, s/ Q, I- `
很多人跟上级或是同时争论时,从没有冷静地想过后果。他们只是把争论当作了一种手段,而不是最后的智慧。如果没有大概率的胜算,无味的争执只会把自己逼上“梁山”。
5 L3 z7 Y! W/ z. r4 W- k8 h3. 非危不战,说的是时机
& w6 \, F! c' o) ^挑选时机,是战略级的大智慧。摆脱讨好型人格,并非是教你成为一个“职场怨妇”,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永远是出现在最恰当的时机。否则,即使你的点子是黄金,也未必放到哪里都发光。
) V9 v% Y. c* T9 H3 N5 }: N
回过头来看,职场上,所有事情讲的是效率和利弊,没人在乎情绪和感受,一味“听话”的讨好型人格,只会让人陷入低效努力的陷阱。
/ q2 o. S# k9 Z+ L3 |( u
0 F3 }0 g6 }, g9 L& Y% C. a7 w
因为弱者总用善良掩饰内心的脆弱,而强者从不畏惧对手的强势。
$ D" P# d: ~9 n2 w5 S6 r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说:“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被低估了的美德。”
( c: k, z- p0 |! K! A, Y
所以,面对未来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自己的原则与界限。
% t0 }4 r( d Q f
来 源:墨多先生(ID:mrmodu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