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F9 W/ {- \
1质量人,心态平和+ K+ z& w9 W" f" G! X3 \$ [
当你走上质量之路的时候,你会发现无论是产品质量、过程质量、项目质量、系统质量、运营质量等等都不能用成功和失败来评价,甚至不能用好与差来评价,只有符、充分、适应、有效来衡量,总在持续改进,总在追求卓越,总在水平对比中,总要去发现和探索新的方、更加科学的方法,总是不满足。
( y8 m+ K. _0 U3 T% m p% X/ d研发人员搞定了一个课题,技术人员攻克了一个技术难关,都可以夸耀这个功劳是自己的,可以一战成名。但是质量人员不行,有了功劳是大家的,没有各个部门,上下左右的各方协助,大力支持,并且深度参与,主动改进,你是无法取得一丝一毫的成绩的。你获得了功绩,马上就要想到要向各方致谢,甚至是退到幕后,把他人推倒领奖台前。否则,一旦在人们的心里产生疙瘩,你就麻烦大了,质量是全员的事,这是要牢记的,要有功不居,急流勇退。
4 J7 A2 l6 j- O, A+ t3 j* D2 B像杰克.韦尔奇,谁都晓得他把Sixsigma推导了新的高度上,但你稍微动一动脑子你就会发现,他的工作就是推动,起到领导作用,真正建立体系、开展改进活动、安排培训等等做这些具体事物的,甚至是整体策划,掌控战略实施的人是无名的。
9 r# t0 h _/ j. e! [但一旦出了质量事故,出了问题,质量人难逃其咎,要首当其冲。有功要让,有过要扛,不会有成功,每天都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就失败了,质量人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也必须有荣辱不惊,处乱不慌的平常心,还要有敢担当的责任心,不要奢望一飞冲天,只能脚踏实地,持续改进,要有耐心,要有恒心。
5 Q4 P: [% T4 Z7 B5 W$ |
/ \9 X2 O! l! y6 s) V4 T, F' P. v, r+ j( o; S- C N _4 ]# b+ y
2质量人,善于沟通" P2 u. ~# D2 c, e: g6 ^# L* {
7 x, f- f. J/ `5 S# f
一位质量行业的老师说,石川馨嗜酒如命,每天从早喝到晚,他去世后,他的学生写了一本石川馨的语录,第一句就是“质量人要喝酒。”张耀煌老师也说,不喝酒,你搞什么质量?当然,喝酒需要适度,嗜酒如命对身体是有害的。
4 h% h( R0 q8 Q- _$ q( q* m! e' K5 E为什么石川大师会变成这样哪?这是因为在东方的文化中,特别是东亚文化圈中。酒桌是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酒话是非正式沟通的重要环节。石川馨一辈子都在和一线的各种人员进行沟通,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影响力,对他人的行为施加影响,通过潜移默化的改变,让质量文化从酒桌,走进工厂,车间,现场,班组。张晓东讲到这里的时候强调,超强的沟通能力是质量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个人魅力也是必须的。
; e K1 y4 n4 [& u' ^
( n$ L; N) Z, R v
% M5 c4 r& k% O) b+ l. b0 K
3质量人,勤于学习
. U$ Y+ I* \. U5 c/ R, x9 G" p+ A$ s; e& \) |9 {4 r; l/ u
质量工作的核心是人,方法论是其次的,工具是再次的,现在大部分公司就直接把QA划归和HR是一类,属于staff function,也就是人员管理职能。质量管理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学科,连基本概念,质量的定义,官方认同的就有N种,而且相互之间并无迭代关系。从你决定做质量人的第一天起,你就要意识到,你必须要不断学习,自己要对自己不断自评、自测,要持续改进,要走上一条学无止境的路,在学习的同时,你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找到属于自己的融会贯通的路来。
7 Y) a& \: V/ g' A+ E7 @ c# q你会发现质量大师、巨匠也不是什么都会,样样精通,而是精于一种或几种工具再结合自己总结出的理念,构建成属于自己的质量理论框架的知识体,方法都是相互借鉴的,如统计技术在30年代是大量用于风险管理,帕累托图是来自经济学,鱼骨图看起来似乎是儿童画,质量成本也没能逃出财务的框架。
/ j( b/ `1 Q6 N) ~" _" ?
戴明除了十四点理论外,工具不过是抽样检验、控制图、戴明环;休哈特闻名的不过是控制图;费根鲍姆是TQM模式;石川馨除了QCC,就是“质量第一,面向消费者,下道工序是顾客,用数据、事实说话,尊重人的经营,机能管理。”这六点感触;朱兰,说到底也就是朱兰三部曲;田口玄一最逗,学品质工学的时候,老师讲过,他发明的在正交试验中看贡献度,被统计学者们批评了一辈子,这理论上讲不通呀,你怎样从数学上来证明?他老人家倒是好心态,反正这样做能解决问题,我不是搞数学的。
- u9 m* z5 @ V+ {但是任何一个泰斗级的人物,都有好学、博学的特点,都是能出口成章的人,都有说服他人的能力,也有通过数据来说话的能力。学习能力、感悟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践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这些恐怕也是做质量人必须要有的能力。
& B# F1 y; u' k1 X9 |4 U- N4 [( [
& |4 K: e0 x" e; Y, b1 m3 ~4 v
6 F/ {! Z* z% k* v! v+ W8 Z
一旦你做质量工作,即便是QC员这样最最基础,质量圈最边缘,甚至说不清楚到底是属于质量还是往运营里画的职位,都会出现一对多博弈这样的复杂局面。在一对多的博弈中,没有绝对的强者,稍有不慎就马失前蹄,总是处在剃刀边缘。球队成绩不好,可以更换主教练,还没见过把整个球队裁掉,把主教练留下,你主教练可以开除不符合你要求的队员,但队员也能合谋做掉主教练,做质量的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但你不能因为怕这样的局面,而从关键的少数变成次要的多数。
( T1 q: y* h6 A3 {1 {/ \
质量人懂得运用统计工具,了解概率,但质量人不是赌徒,碰到那种以小博大,把风险别到裤腰的冒险家们要远离。你帮不了他,他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要的是成绩而不是成长。
% W: R; S( d2 }2 C6 e. C" d3 U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