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秘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东西,而非与过去抗衡。——苏格拉底
# \* X, T2 P, F
- H2 {0 j# f! G$ C$ I# V! Q0 s
/ F" }! V7 S+ Q1 B
这是一个随时被迭代的时代,是一个随时创造奇迹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未来,是一个变化远超之前任何一个时代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些曾经辉煌的企业已经划过天空,而有些曾经稚嫩的企业已经照亮当下。在这样一个被变化加速的时代,可以说,变是唯一的不变,变化是常态。尤其是对于企业来说,兼并、收购、出售甚至倒闭,也可能是一瞬间发生的事。要是发生一件,就有人在传播领域提醒「你又被抛弃了」,感觉的确是要加重焦虑的。
2 I" i7 P4 W0 f7 A) @, O# S
8 Z9 [5 f' h K, T; d
1
强者的本质是在变化中成长
! u6 E8 M" ^; }) h, L" h5 Y0 y, y
3 b k! E! P1 `1 J' ]" s' z# f S! t8 a3 X* z5 L
创造顾客本身就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市场,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很容易获得这样的认识:只有在不断变化的经济中,或者至少是视变化为理所当然、且乐于接受改变的经济中,企业才能够存在。变化会产生新的顾客群体,也就意味着新的机会。因此,那些拥有创新能力、持续成功的企业,会非常欢迎变化并拥抱变化,因为他们深知,变化正是获得机遇的绝佳时机。
7 | h7 O2 z: g% }$ U. @" }) [纵观很多企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不断的兼并、收购、出售等变化中,总有些企业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抓住机会,自我变革,主动转型,发挥战略、组织转型、文化传承以及落地执行之间的有效组合,通过确立新的战略、调整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等举措,使企业得以实现更强更久的发展。
8 }2 ]+ v( F# i8 _' I* I. J4 x+ `: c
也就是说,改变对于追寻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是个永恒的主题。
3 e9 {% @/ k5 t* R" x4 Q
% y# N* {' ]- v" R6 y& u' ^2 L7 O5 w. t; d0 l$ O( T" h5 ?: N' k
改变的五大阻力
+ A4 Z! x$ W0 J7 M
: i7 O4 i/ U( b) U, ?
/ D! w5 P4 ]- @4 Z5 k. ~
俗话说,禀性难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智模式指导着个体的思考和行为,而心智模式与个人的成长经历、信念、价值观、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教育、自我认知等有很大的关系,并且深受思维惯性、看问题的角度和偏好、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已有知识等的局限。心智模式早早定型,让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形成自动化思维,以更快地做出选择。但是,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这一选择就会不断地自我强化,从而使人在想切换到另外一条路径上的代价越来越大,即这种自我强化会导致个体的路径依赖。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相当于部分否定自我,放弃已有的经验,重新塑造人格特性,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7 H9 U. H6 b6 H7 Y; o9 _8 b个体不容易改变,组织也一样难于「对自己下手」。组织的改变,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改变是企业的转型。要成功转型,就需要破除一些转型的阻力。在我看来,组织转型的阻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 d* g- C3 G% M/ U4 U* k/ V1.过于迷恋现有核心竞争力。
2 L E6 n; A T
一家成功的企业,可能已经有较长的历史,甚至已经成为行业领先者,这样的企业会非常自信于公司已有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能超越这一点,延伸新的能力,重塑市场竞争的新格局,那么,企业的发展可能会被这个核心竞争力所限,甚至被淘汰。
}; |9 p1 x7 O2.无力打造新业务。
( o: l5 b4 W! z0 i* k" d
过度专注于原有的业务领域,并对已有的经验津津乐道,就会形成组织的路径依赖,所以就会想当然地忽略新业务,甚至遇到新业务的机会也认为不需要或者不可能。
! A/ L! V0 a% N( l6 C- |3.部分管理者已经落伍。
; ?. T( X) _) Z$ O现实中,有部分管理者是这样的:面对新方向,想都不想一下,就直接将其否定。抛开转型可能带来的利益损失,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有的管理者不愿变化,导致其所在的部门或领域无法做出改变,最终导致转型失败。
" Y1 M3 D# B0 r, A2 a4.不安与焦虑。
D( J" c4 t" q5 O* C0 a1 X: |改变必然会带来波动和阵痛,打破「舒适区」,阻断思维定势,会让很多人不安与恐惧。为了让自己稳定和安心,有的人就直接拒绝改变。
" m4 n, A6 U8 s. X; k# P' O, P" p! d4 g5.避免冲突。
7 K Q) J% U& r w
只要改变就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冲突。为了避免冲突,有的人就不愿意做出改变。
' D) Z( N5 T- z8 w8 `+ ?' z
6 t/ A- V* e' g3
改变已经成为组织最大的资产
) X1 N2 M: ^3 D( f% G) f; ?5 g
4 w7 D2 }* `- v: U3 V# r3 m' \
2 Y' M$ p3 Y Z, @8 [7 s当前,面对互联网经济的各种新技术,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新需求,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进入者以颠覆的方式强势出现……这一切都与过去的企业生存环境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为此,一方面,企业原有的业务本身会遭遇到产业调整的挑战;另一方面,企业要面对整个外部环境剧变的挑战。
! N+ V( Y$ L/ X& `8 B! a
那么,当遇到困难、遇到挑战、遇到压力时,怎么克服焦虑情绪,让自己更安心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呢?我的观点有四个。
4 l3 b' b+ ]3 d& Z3 p( j7 r. b8 v! ^1.所有的成功,最终都是人的成功。
$ x% J( m& }8 R9 @, {9 p4 Z
无论环境也好、挑战也好、对手也好,他们永远都会存在。很多人问我:陈老师,你关心对手吗?我说:如果对手成长了,值得学习,我一定会关心;如果对手不成长,不值得学习,我就一定不关心。无论是环境、政策、技术、对手,还是其他要素,其实都是会变的。当这些都在变的时候,就一定不会成为你的障碍。比如,每到一年的年末,会出现很多对来年发展趋势和市场行情的预判。行情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但是绝不能作为行动的依据。行动必须基于目标、基于责任、基于追求。
# e4 s6 C0 Z4 m( H多年来,我一直都在判断,但是绝对不影响我的行动。我的行动只与目标、战略和梦想相关,但绝不与行情相关。对行情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们的是,确保不要离开趋势,但不能因此决定行动。这也是为什么说,所有的成功最终都是人的成功,因为你有主动权,你有决定权,这一切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要牢牢记住自己的梦想、目标、战略和责任,因为这四个要素决定你的行动。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行情下都有优秀的企业,任何危机中都有触底反弹的公司,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有强者出现,原因就在这里。因此,你一定要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你可以做到。
) L& ^; ~6 f) ?& Z4 o$ z% T$ D" H2.结果基于意愿,始于行动。
* y( [5 G6 f+ H1 [/ V- F. X怎样才能得到结果?结果就攥在我们的手上,结果取决于我们的意愿,我们想要的就一定是我们的。什么叫做胜利?主要取决于你的决心。胜利一定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追求,也就是意愿,意愿促成结果。当然,不只是有意愿就可以,还有一系列的行动和付出。要用踏踏实实的行动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得到结果。过程中,不需要有任何担心,也不要怕运气不好,因为世界是平的,命运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
1 h6 e, p- c) [% T( E2 x3.保持成功和领先的唯一答案是更用心。
8 y5 e. h% T; q7 ~
其实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成功者比失败者多付出一些东西。如果企业中每一个个体都多用一点心,每天进步一点点,一段时间之后,一定会显现巨大的领先力量。所有人都用心多一点儿,保持领先和成功的可靠性,根本就不用担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没有人能仅仅依靠聪明获得成功,只能通过奋斗和付出。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离成功才能更近一点。
( u1 E0 k$ j& R0 q3 v9 Y7 c; B4.分享与共生才是可持续的关键。
' k% Q1 b. p! ^ o9 n, q怎么才能保证持续生长、持续增长、持续领先?那一定是分享与共生。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一定要建立分享与共生模式。一旦建立分享与共生模式,我们的生态圈就可以真的活起来。如果拥有一个活的、有生命力的生态圈,内外部一起生长起来,就一定是可持续的。生命的真谛就在于运动、在于生长、在于共同生长的过程。这种共同成长,本身就分享与共生,所以要在机制创新、产业协同、内外资源整合以及每位员工的成长中努力。+ `1 j- F% \+ k- f3 m: q3 n6 g. v
+ D+ X, A1 [; B! J$ W$ i1 x也许环境会有很多变化,也许发展中还会有很多挑战,甚至无法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相信,有这四个观点的支撑,应该是可以接受所有挑战的。
2 o: \& i4 p7 A1 d# T
$ n' B6 ]; P% J4 y Z$ `4
能抛弃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 G- o& v% _8 S. q7 F* P( n9 |4 o/ z# y( b, _" U0 ~
抛开热点公号文的观点是否正确的争论,即便已经产生了一些焦虑,也没有关系。好消息是,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焦虑的存在也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适度的焦虑是一种能动因素,是建设性的正能量,有助于激发潜能,应对挑战。
% u# z$ \3 z- z% A
作为个体,要认识自我、激活自我、挑战自己、完善自我,不断地学习——向杰出的前辈学习,向优秀的同龄人学习,汲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渐进式的改进,努力追赶,持续进步,每天都成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当你遇到最好的自己,就会发现:能抛弃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 D% K8 P# z- [作为组织,要打开眼界,解放思想,认真向标杆学习,不断认识行业,理解转型,发掘组织具有的优势和优秀的基因,扬长避短。在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上的变革,既能像大船一样抗风浪,又能像小船一样好调头。变是为了不变,变的可能是使命愿景、产业属性、业务领域、组织模式、时间效率、盈利增长等,不变的是企业的永续发展和整个组织的团结及凝聚力。基业长青,需要组织拥有永远敢于改变的积极心态。
" [) O6 N$ V6 u4 n: ?" J1 X$ p总的来说,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组织都要深入追求新的转型与变化,善于在战略层面去思考,站在宏观和历史的角度去考虑推动自身变革和发展的原因。然后,自我变革,主动转型,真正做到敢于放弃、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敢于挑战,通过分享共生来驱动自身成长,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 Z& C+ p+ y) j1 l! H6 G6 Q% b因改变而美好。愿你不惧改变,变得更强!(本文完)
; h$ C' @$ G(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