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有一个开放式的大办公室,有200人在一起办公。由于管理不到位,办公室经常发生灯、空调彻夜未关的现象。为此,行政部想了许多办法。他们起初想到贴上一张“人走灯灭”的温馨提示,效果不佳;后来,发出了言辞恳切的通知,要求大家务必注意,效果也不好;再后来,干脆出台相关处罚措施,抓到“犯人”罚款100元……看得出来,因为每每采取措施之后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管理者往往会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加大力度……
结果是,制度加码,管理复杂,效果不好,员工抵触。
, t" I( R- D W' r0 `) k0 L4 S
) u) }% n" Y5 ?3 i
! \5 ?# K: E S* |1 C4 h1 f
3 t3 l5 q$ t: k, G* G4 | y9 ?
2 Q& g& c8 l8 S0 v* J# G/ A 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酒店。客人离开客房之后,电视和电灯都开着,酒店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房间钥匙(IC卡)既可以开门,还可以插卡取电。客人离开的时候取走钥匙,电源立即被切断。酒店的这个联动方法,属于机制的范畴,是防呆机制的一种(傻瓜都能做对)。它源于智慧,优于制度,管理简单,效果良好。
6 d, T. A% N3 `3 z( ?* c
针对同一个问题,有一家公司的员工想出了另一个办法:他们在办公室大门的门楣上方悬挂了一个卡通画,只要一锁门,卡通画会掉下来,上书“你关灯了吗?”。这个联动方法,也属于机制的范畴,是纠错机制的一种。
) x) p- T3 N% O4 {! _: G. I
从故事中,我们懂得一个浅显而伟大的道理,制度固然重要,但机制比制度更重要,更可靠,它会对管理对象产生远大于制度的约束力。
8 k- q1 s* O& w( j5 l4 o
: O, _7 L! U; v* p) V
6 g4 U- b, W3 w$ @5 \0 L' j( q
) |2 c8 e! K9 L3 `9 i6 ?/ _( p0 }8 a; d; l2 t
在一家企业,为了防止员工在装配机器过程中漏装螺丝,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机制:第一种,在复数个螺丝盒上安装感应器和蜂鸣器,只要作业者未按规定顺序从螺丝盒中拿取螺丝,蜂鸣器就会报警。第二种,设计了一只有复数个手指的机械手,自动吸起规定数目的螺丝,操作者只要把机械手上的螺丝装完就行。第三种,事先把每台机器所用螺丝分别配送在不同工位上,各个工位作业者只要把配好的螺丝装完即可。虽然以上三种机制的约束力不同,但是都能不同程度减少员工犯错的机会。相比之下,如果有人试图以诸如“每漏装一颗螺丝罚款100元”这样的制度来解决问题,就十分可笑了。
2 o. v) P; ~+ ]; f8 d6 L! c V: O
0 E0 x+ Y) L% w$ x0 A" X' }1 a7 U4 }0 v q0 T3 V ^
在一家生产复印机的工厂里,复印机侧面需要安装一个散热排风扇,这个风扇一旦装反了,就会导致机器过热损坏。但由于是流水线作业,作业者长时间重复劳动,一不留神就可能出错。后来主管要求作业者增加检查环节,即装完后用手试一下风向。即便如此,也还有装反的可能。
7 z# k5 C$ ]+ b/ z* U( }' Q1 u/ g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最彻底的办法是,修改排风扇结构,使得排风扇反向无法安装。但需要投入一笔不小的资金。后来,作业者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办法解决了问题,即在排风扇旁边装一个风筒,风筒的另一端装上一纸质小风车,如果装配正确排风扇就会正常排风,风车就会不停旋转。如果发现风车不转,就要及时进行检查,要么排风扇装反了,要么风车坏了。
8 o0 l9 } ]+ N( r+ ?
. B: k4 z$ |8 G& |6 ~1 A
; g9 p# N/ O- ?9 w 总结几则案例,我们发现,借助于制度的管理通常都是事后实现的,这样的管理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失败成本和管理成本高。而善用机制的管理通常都是事前实现的,防患于未然,不仅管理效果好,而且管理简单、高效和人性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