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 }6 J5 Q; `8 _( l; u0 k: r" f: T3 R3 u, R3 ~
& ?" `, f4 p% e3 X
可是“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的”这个话题,一直以来成为企业界争论的焦点:生产者说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是检验员没有把好关;检验员说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者如果不制造不合格品,市场上就没有劣质产品!时至今日,很多的公司,一但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
( }5 K3 E7 z) {$ a
错误观点
1. 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
2. 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
3. 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
4. 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
: E$ V" ?3 l. W9 Z" s( D& q* O
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就该被闪人了。
9 E* w3 W% u& u6 {2 f" f* n+ b" i @+ }2 v& { [3 i
那么,产品质量到底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的呢?
8 c7 A4 T: e# e4 p H
首先我们要分析先与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众所周知,产品生产在前,检验在后,换言之,只有先生产出产品,才能检验,如果没有产品就无从检验,何来优劣的结果?
. m7 H* |; R/ v% I s
显然:生产是主动的,检验是被动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 t" J8 V2 Y) Z
+ }0 w; }8 M" |% A8 v0 [( M6 `( e. l$ ~/ o
+ H c) i" G$ T) E( w% K) W1 z1为什么会出现品质问题?
% ^" {& u/ f9 T3 G8 ^2 n
产品开发前问题不处理好,量产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质救火,想靠提高检测的频率,从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
6 e1 I) i5 }. ?) Q" ]/ m1 j3 [, w
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却没有事先经过测试验证,没有准确的产品质量波动情况认知;
8 O0 a. Y/ v9 q. v客户催着要货,上面施压,老大就根据自己的所谓的实际经验说话,对于不在标准范围的产品,实施特殊放行,导致产品问题;
7 q. g& o4 g! v: \7 G" j
行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公司还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生产;
G; d7 A4 \8 z$ q) {- x* l% R* y
生产过程中出现非人为的品质问题,却又不在检测频率范围内等……
) ~9 }% ^# E/ a: B
2品质的真实案例
# J$ l+ n, o5 w g b$ X6 n案例一
( N: T- Z8 {) x/ B5 \. b某汽车配件,使用某公司生产的ABS( 750SQ ),用了3.4吨后,发现用该原料制造的塑料件表面均有黑点,造成产品不合格,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 E: M$ {2 X: |; ]! n) ]; [案例二
% ]: b6 R, I, R b3 h$ P
某公司生产白色膜用于奶膜,所有的检测项目都合格,所以方法出厂,但是薄膜生产商在使用的时候,发现母粒味道比较难闻,后来就进行投诉。最后导致,几百吨的订单,就因为这样的一个品质问题,黄了。万幸的是,使用商没有把薄膜生产出来,不然后果就真的不堪设想了。
8 k+ O$ R* ?$ _2 a* t9 Y案例三8 C: Y" s5 q( p5 G7 h" _
" D5 D, D+ e; j: H某公司生产的工程母粒,由于对颜色控制不严格,导致使用公司生产的塑料件产生色差,从而导致客户不再使用该公司的塑料产品。
* I o: T+ d6 O3 E b1 |案例四
1 @& \: b; s% ^8 E* M由于对塑料水分控制不严格,导致塑料制品商在使用塑料过程中,塑料出现各种气泡,导致大量的不合格品产生,最后几十吨的塑料,全部退货,并赔偿已造成的损失。
对于塑料出现品质的案例,屡见不鲜。如果这些情况都要品质部门来背黑锅的话,那真的是太冤枉了。
3 I+ ~1 p) x% U. V7 F+ \: k+ D
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不是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完全承担的,必须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这些控制。例如,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但在检测中却很难发现,此时,处于生产作业者显然比质检员对质量问题更了解,如果作业者不主动控制质量,仅仅依靠质检员把关,产品质量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3 b7 k m% G/ Y! w
+ q7 M% ?7 R# d$ Z+ H( ^6 U! ~- ~. Q) `3 Z1 [& W" ^' j
3如何全方位控制产品质量
: P, I$ w7 a7 @+ K) s4 Z$ ~
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基本定位了,然后的质量全靠采购、加工制造、包装、运输来保证了,把这些环节控制好,质量自然就控制好了。所以产品质量是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质量是通过工艺管理实现的。如何控制产品质量:
$ a, e9 J/ w5 ` T2 R1 ?! n
树立品质意识
! I) P q9 A' y4 X( _要全员认识到:产品的品质不好,产品就没有市场,产品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了利润来源,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倒闭,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失业。当然对于公司来说,即使产品市场良好,但也要“居安思危”,把产品品质做得更好,营造更好的企业口碑。俗话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9 M" R9 F. n9 s
以客户为中心
! v9 _% Q" y, W2 h9 R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把自己看成客户,把自己看成是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把自己看成是产品的消费者。这样,在工作当中就会自觉地把工作做好,大家都把工作做好了,产品的品质才会有保证,如果在工作中偷工减料,危害的将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 V+ E b9 s; z' J ~. s
树立品质的预防意识
* p: G' r& I. t. D- s# E“产品的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设计出来,不是靠检验出来的,第一时间就要把事情做好。”这不是一句口号,这很好地体现了产品质量的预防性,如果的品质控制不从源头开始,将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
9 l, ]% |/ D# a, G0 } p即使生产中投入大量的检验人力去把关,生产时由于没从源头去控制而产生的大量次品甚至废品,产品的成本将大大提高。况且有些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无法从后道工序发现并弥补,这更要求我们在第一时间把事情做好,预防品质问题的发生。
' T+ o& R7 v( X6 p3 @7 I" N3 s
树立品质的程序意识
c2 I# Y d. ~0 m3 X+ p t品质管理是全过程、全公司的,而各个过程之间,全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必须是有序的、有效的,要求全体品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严格按程序做,如果不按程序工作出错的机会就会增多,产品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4 g# [% w1 q2 K& o9 `
树立品质的责任意识
( [' Z9 Z/ S" h: m! k* n4 l& H1 V& b质量问题有80%出于管理层,而只有20%的问题起源于员工,也就是说,管理者可控缺陷约占80%,操作者可控缺陷一般小于20%。在管理者完善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必须要使操作者明白如下四点:
. j+ {9 e9 t8 ^/ S% x2 \* Z/ D
6 Z! N5 C" Y4 E6 f8 A
[size=1em]1、操作者知道他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size=1em]2、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size=1em]3、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规格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size=1em]4、操作者具备对异常情况进行正确处理的能力。
, z: o0 N2 j; G/ ?# |/ S
) S: C, @) c" O9 W如果上述四点都已得到满足以及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均具备而故障依然发生,则认为是操作者可控的缺陷;
# F7 K2 o0 C! z, }9 K0 ^/ {如果上述四点中有任何一点不能得到满足或者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不具备而产生故障,那就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只有了解品质问题的责任,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改善问题将品质提高。
+ z" c% Z7 F% b' Z, F, ?$ ^' t% e& _0 u, C8 W& @2 S; S% _
树立品质的持续发送意识
" ?6 l* `* V4 X8 w$ D6 C品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品质改善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PDCA模式。
u& S* w D' |6 E$ G5 ^+ o2 a: H/ iPDCA模式可简述如下:
P—计划:根据产品的要求,制定改善计划;
D—实施:实施计划;
C—检查:根据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检验;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产品品质。
$ j) `& g& m( b1 ^7 @/ n# u
" ?4 ]1 b }& k4 r" i0 a5 l- J
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不断上升,也只有这样不断地提高质量及创新,才会不断地取胜于市场。
* w4 e, U# J Y0 {, ^, L
树立品质的成本意识
9 v9 y6 Y1 b$ Q, C(即品质标准意识)保证品质,追求利润是企业永远的目标。企业要发展,不得不注重生产的成本,然而成本与品质息息相关,品质做得好,可以将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产品的质量不好,经常遭到客户退货投诉,那么他的成本将会居高不下,甚至将企业逼到绝境。
! R7 L# d9 E. _6 u! r
好多企业衰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客源、没有订单,而是因企业内部管理得不好,成本降不下来而无法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应该引以为戒。
) l9 Q, z; e* M8 r- j# Y但品质也不是越严对企业越有利。相反,过分地提高产品品质将造成品质过剩,也同样提高生产成本。所以我们在生产时,要求各工序和环节严格按客户标准要求去做,这样我们才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 k4 P/ v3 K9 D2 y0 ~. [
树立品质的教育意识
0 A3 S+ R% q3 x伴随时代的发展,品质管理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需要学习。二十一世纪成功的企业将属于那些学习成长型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全员工作创新能力,将会使企业欣欣向荣,日新月异。所以说,“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事实证明,那些成功的企业正是按照“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理念严格进行产品生产的,他们严把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不出差错,一环紧扣一环,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合格的好产品,才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 O8 s6 N8 ?! [$ n9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树立超强的品质意识,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执着追求,才能把品质做好,才能把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走的更高、更远。
5 l% N2 h7 L/ N+ k0 D- End -
& |! ` c" ?0 f m0 g+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