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该戴口罩没戴,违法?事故隐患?违章?|分析下原创 2017-05-10 白杰 刘洪亮
+ o9 P ?+ S$ R1 r在中国安全生产网论坛(现已关闭)中,版主发起过一个讨论:“现场查见从事XX作业工人XX未佩戴口罩XXX,是隐患?还是违法行为?还是需要继续调查加以确认?”结果引发了包括行政执法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等人员的热烈讨论。
- L7 f* z1 Q8 ^" s* O5 Z
2 x, _. H' N: g, W! H8 \ 一、主要观点
" A5 c/ q/ z; F, V u
( G6 S5 } C3 f7 I6 | A(执法人员):应该算隐患,警告后再次发现就算违法。6 k) T! b& G/ X8 k
) l8 b$ Y" [+ r; L% F/ w B(执法人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看具体从事的工作和岗位,根据国家有关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如果确需要佩带,那就是隐患无疑。另外,此行为违反国家有关标准,却并不一定违反具体的法律法规。但从广义的概念上还是违法行为,不然的话执法人员去干么了,所有行为都是在执法,发现违法的就要要纠正。话又说回来了,安全生产法第42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要为职工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第54条规定了职工佩带的义务。( n: `) l% }5 |! g" _( l; g2 B! ~
7 u# Z: `0 w& `4 V
C(执法人员):如果公司有发,只是员工没有按规定佩戴的话,当场予以纠正就可以了。如果是因为公司根本没有配备劳动防护用品,那就限期改正。
4 ?, Y# ] ~2 r7 T/ c- d! ?7 G: W1 R
D(企业人员):可以算作是违法行为。
. X! j. R; p* E' c7 R( \0 p# T0 ~9 H; v7 s
E(执法人员):这要分两个层面来定性: 一是作业者未按照操作规程,佩戴劳动防护用具属违章 ;二是生产经营单位、作业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属违法行为。
+ V9 T* l2 X2 |7 {2 F& f' W2 I- T1 {0 _% y5 c3 M
F(执法人员):作业者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事属事故隐患,不错;但是,也是从业人员违章行为。所以,设定的命题二选一存在问题,其实还有第三种情况的。
% j" T/ L' E8 Y3 u: f* x7 m9 V$ Q$ G; C' }3 V0 e) g1 g4 C' G
G(企业人员):典型隐患问题,最多构成违章而不是违法。
# J' k2 \3 k- a/ h/ O* Y( ^% S4 a" u7 o: v1 v, ^
H(企业人员):应该是习惯性违章。& g! Y) W- ~/ o" Z0 G
' D3 J# E0 K, U5 A$ C( Y8 p ……
' M. g4 K8 a* S5 ?; K) R$ z8 K0 [- ]5 H) ?( D6 E% M1 c$ z
二、笔者观点
8 W% w2 ]+ F* j2 \8 ]: C
8 y9 Z1 V; C+ e7 W3 M (一)前提条件$ m9 U9 `& f, O: s
* ]* y) t/ P6 g. f* [
1.“XX作业”需要不需要佩戴防护用品?
1 C) d( i" W0 ^/ e8 T% h/ U& b6 s% v3 H+ g+ f# i4 V
2.“工人XX”未佩戴防护用品的原因需要做调查,是生产经营单位单位没有购买、配发?还是从业人员自己不佩戴?
" X/ q7 L, Q n u; S H- U2 C; [
# c. q2 m i/ `' G (二)主要适用依据
# q: o1 T! {3 W7 d0 T. \+ ~: g3 |: I
' ] T8 Z% O2 D5 d* X 1.是否需要佩戴防护用品:最适合使用的依据是《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典型的规范性文件,针对具体岗位、工种,确定是否需要配备防护用品、何种类型的防护用品,部分省也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如《上海市劳动防护用品配置标准》(沪劳保发(1999)24号),尽管有GB、GB/T、GBZ、GBZ/T,以及AQ等行业标准甚至地方标准都很多都做了相关规定,但无论其内容的规定和约束力均不及前述文件明确。
5 z. d% t1 ^' K; w, Y
6 i7 j; R1 p2 T- u& Q' x 2.调查要素:询问及调查痕迹性资料(制度、发采购发放记录等)。7 Z* W4 P2 y F1 _$ O6 \* S
7 m* R1 M. W) ]0 c4 c. g 三、结论及拓展讨论: N: X$ I" I7 N+ s; |! m# s
4 X- C$ `6 R+ J4 H8 ~( Q. A2 m (一)判断结论* i* U% z' C8 o
$ F, K2 F! d7 Y; \: I 1.从业人员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事属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亦属从业人员的违法行为(安全生产法54条,但无罚则);+ F4 b0 J# S' F I' V- z' ~: `
+ O: W" t9 Y: j
2.根据调查若是生产经营单位单位未配发劳动防护用品,则事属违法行为;7 W# x& N$ @2 _( Z R! t
; ^& p2 O, h5 ?! G/ n) J& K
3.若生产经营单位与此相关的制定等未建立或健全,则是另外违法行为了。: M/ n& n0 g0 w, S. K$ }+ V
2 c( g3 I2 j$ S9 V0 ^0 `4 l6 `
(二)拓展讨论% }; ?6 m2 q$ ?: \
8 m* m) `$ Z/ ?3 B# n4 V: D4 _. i
1.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之间关系
! g( T0 Q) m1 V0 L7 O z
7 @$ ~: `5 {' `$ m! @9 F! S 1)定义关系(违法行为系法定,法律法规规章未涉及的不能界定为违法行为,甚至规范性文件中拓展的也不可以);: [6 K+ a3 P* A
9 ^* D1 T$ o$ C 2)数量级关系,违法行为肯定是事故隐患,但事故隐患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也就是说事故隐患数一定会大于违法行为数;
! d) W) }7 P# V5 G4 M3 k, m4 D q" ^# }$ @4 M! t& @; K
3)逻辑关系:事故隐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违法行为;如,经责令整改后未如期整改的事故隐患,则为转为其它违法行为:拒不执行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安全监管监察指令。9 X6 D/ T7 j" G5 Y
: G. J' l" Y/ K 2.执法人员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对该行为的表述. O: ] w% x4 ^3 p0 ?
0 q" U( G4 ^/ N5 L1 p, s
就本次讨论中涉及的“违章”的表述,“违章”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面,仅总局令第30号《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有针对从业人员者,其余均是“违章指挥”,并非指从业人员,而是安全管理人员。! V* K! D) V6 y! D, Q
2 n. A5 S. \) a3 m+ S) h! w 也就是说,“违章”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角度,是涉及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行业标准这些规定;但“违章”从执法人员的角度,不能从行业标准、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这些方面来加以判定,从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来看,不宜如此说辞,这也是行政执法人员日常工作及执法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8 c: F) ]! f I
3 R: i5 L; h-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