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899|回复: 3

这9大顿悟,把员工管理说透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16 17: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这9大顿悟,把员工管理说透了; W& ~7 X/ h1 w% v' J9 }
2017-04-16 中国认证认可' d/ P* u' V$ C
7 V; a1 m9 _; B2 K' w# z/ N
# P* ]. Y! P$ w" C* U8 x/ m

[size=1em]很多管理者眼睛往往是向外看,一直盯着员工,觉得员工这要提升,那要改进,总感觉员工不尽人意。其实,很多事情的迎刃而解,需要改变视角,静心顿悟。如果换个角度,多审视自己,把员工当做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发现最后需要提升的只是自己。

, F8 @4 {! o! i9 q/ C6 n
: \! A- l: r4 O% z# O' s2 r! D6 S
当下的环境是最合适的环境

; m8 v& u, m' m! Z* _3 |
) q+ k! J( J9 j/ q. [$ D& G

企业在市场中,就如同真实的作战环境,随时面临市场决战,不允许彩排,更不允许做条件假设。做一些无谓的假设,只会浪费时间,延误战机,或为自己达不到目标找借口。3 O# w8 e: E9 y) M) U# U

- g! C$ ?- k& I0 f2 S1 F6 m& J
! C* k- b. e" b4 V. V; K

要在现实的状态下开展工作,而且认为当下是最合适的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积极思考、正面应对。管理者认为员工队伍素质太差时要想一想:如果员工队伍素质提高到自己想象的水平,他们还会甘心于现有的岗位吗?自己还能当他的领导吗?你的能力与价值又如何去体现呢?现有的环境,正好是体现自己能力和锻炼自己的最佳舞台。


3 _, C, S8 T/ F# d3 j9 T
+ g. K7 t1 l9 C3 _$ o* _
眼中的员工状态,其实就是自己的表象

% ^2 R' {% n4 E$ v9 j! Q3 r5 L7 U7 I3 c' V

在成功管理者的眼里,看到和吸引自己的都是别人的努力,别人的负面因素也无暇顾及,感受到的全是他们的努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自己感受到他们的状态,其实就是自己的表象,只是我们看别人容易,读懂自己难。9 X( H/ C' ?! |/ X2 t5 P; b


2 _9 Y/ J, c/ g# ]& y- {7 F
6 b; W5 s& K# t3 o: Z, _, l! a

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对同一个企业,不同员工的感受和评价肯定不同。这是因为每个员工的状态不同,看到的也会不同,相由心生就是如此。其实,别人就是一面镜子,照到的全是自己。我们总喜欢盯着别人找缺点,而很少从内心审视自己,所以只能用反推的方式才能有所感悟。当我们感觉越来越多的人都看不顺眼时,那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


8 a" @8 g0 h# ^
9 m. V7 t5 h4 y5 w$ ^( X6 A
2 X: X) E- Z) ]  q& g6 l* C# M  O2 `) L! \4 Y# v( A3 v- ]
特别不喜欢的,就是自己最需要提升的

6 Q  @. g2 q- n2 u. Q9 t/ {* y3 E% m& B6 b. S, R% _

我们有时会特别不喜欢某人或者特不喜欢某人做的某事,这原因是什么呢?是别人的问题吗?他的这一点是所有人都反感的吗?不见得!既然不是所有的人不喜欢,那为什么自己不喜欢?问题出在哪里呢?那是因为自己有偏见,或者是自己小题大做,或者是自己的某种“性格缺陷”,从而造成了自己的不喜欢。7 N4 d: t# m& P: B8 s  a3 q


2 r! h0 e/ U6 W5 j: `) O+ V; ~  X& Q, k5 w

如果员工经常跟你对着干,那是说明你人格魅力不够,或者能力没有得到其认同,或者自己平时也是对其如此,所以这些都是需要自己提升的方面。团队执行力差,可能是因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员工经常因家事耽误工作,可能是管理者不够关怀员工;不能容忍员工评议,可能是自己确实存在某些不足等等。当我们面对“不喜欢”时,恰恰就是发现了自己最需要提升的方面。


2 t1 Q* S/ f& S1 m
- F( m. |( y  x" f+ D
把员工看成什么,他就是什么
5 R' k3 `  w" u! S- M4 h1 ?. O, g
9 [; I$ K2 `' w

有些管理者习惯给员工贴“强弱”、“敌友”、“勤懒”的标签,自己怎么判断,往往最终真的就如所料。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给某人贴上标签时,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也会对其发生微妙的变化。带着标签与员工沟通,自己的行为和举止很容易被对方捕捉到,对方也会同样为之,从而造成许多弄假成真事实。
4 V% z2 E8 B* P; H

" K: m' V' ~$ ]. y: n' C
! H+ b( n2 ^5 D& [. _" G* \

对优秀的员工常包容和多鼓励,对能力欠缺的员工喜欢批评和排挤,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很多标签都是管理者心里所预判出来的,有些并不代表真实。不然,为什么有的员工换了个工作环境,就判若两人呢?所以,总体上来说,应该相信每个员工都在努力创造一片自己的天地,我们要多鼓励、多肯定,多给员工贴正能量的标签。


) J/ ^! o6 N; ]! v, ?* u( [
- }4 V# t9 }$ [! V" h6 T$ X8 r$ V0 G8 n. S/ _
. f' f9 h' [- N5 k* x  v0 D
员工的彻底认同,只有靠感化

) p! F* z$ v3 a. D. r& J7 v
4 _6 |$ F1 ~, b" p3 y0 x

不要认为企业有了规章制度,就能让员工彻底的认同和遵守。表面的服从和内心的认同相差很远。制度越来越多,培训越来越多,员工并不一定买账,流失率的高低就可以作为参考。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员工离职与其上司有直接关系。试想,员工都准备离职了,自己对其还能有什么影响力可言?
) R, ]8 m" [. J/ e  _0 d( A! t

2 r, f/ s7 u+ A7 f* p+ {- s

6 o# b' {0 A3 e; @1 S* e+ X4 H' E1 S- _

员工的彻底认同,关键是领导者自己的魅力和专业技能,自己以身作则,让员工内心受到触动,这样的影响才持久,带来的执行力才会强。除了有管理制度,管理者还应有适当的感情投入和相当的魅力影响,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


4 N! i! t( L$ J) ~  r6 ^5 b! b6 \2 S# X2 ^1 Y9 T
所有面临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0 ^4 o" N2 |; {) ~+ @3 Q

5 {  m# i$ `( E- h. V8 @' X" ^

有些管理者喜欢怨天尤人,总是羡慕别人天时地利人和,觉得自己身边的同仁或客户有意制造难题。其实每个人身边的所有环境都是自己经营的,发生的事情是好是坏,都与自己的积累有关,不然为什么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呢。
5 D( \6 ?: i+ t9 ]+ v


4 e; B7 Y# C) k6 a5 @, ~# Z. _8 Q* q2 ^* l2 z9 b

如果进行自我剖析:员工是自己安排的,是不是没有交代清楚,是否过程中间没有跟踪,或许自己对“识人”还需要技能上的提升,等等。下属看到领导自我批评了,也会分析他自身的原因,而不会再去想着推诿扯皮。总之,管理者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要先从自己找原因,很可能都是自己造成的。


2 z  o  F7 ^/ G1 q* p" r+ F" ~" i7 J. n
好“果”必定是早前种下的善“因”

4 A! U) T$ f: A% o3 q. e" n2 I" E3 M& @% M* j, L- @/ D8 ^3 E5 X

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事情的发生必有因果,现在的“果”必定是之前种下的“因”,好果归于善因。为什么会遇到很多麻烦事?为什么员工难于管理?管理者要好好反省自己对他种下了什么不好的“因”。! @$ _% X# e/ P8 R; [

" Z2 O# P" a  ^" x: |

2 M1 v6 P/ H: }5 }# ?# }  P) n& q3 E7 B

有员工说,我招惹谁了,那么不好的事情落到自己头上?某某事件真是不公平……因果兑现时间不一,过程有的很漫长,导致很多人不容易相信。不要认为不公平,因为自己也可能是别人眼中不公平的造就者。

. L5 }1 p4 t! p! o5 v

9 ]& j' i) F5 a8 g. n& ^6 k7 y' l
心存侥幸的事件肯定会暴露
  I8 d1 T: h- c9 r% T

: B$ F4 ^$ z+ {3 Z4 j. X! ~* P

管理者一定要做得正、行得直,不要有自私的行为缺陷,更不要认为自己处于领导岗位,一般员工发现不了。人的心理有个弱点,在同样条件下,往往认为好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大,不好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很少于是就形成了侥幸心理:“哪有那么巧?”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管理者的某些“缺陷”也肯定会让员工知道。试想,你都不正自己怎么可能会让下属心服口服?心存侥幸的负能量事件要彻底杜绝。7 F. A! u6 o, x' B( g8 V# y


, o2 K) k" e, q7 P' T

知易行难,所以更要重视“行”
" O, h4 X3 @7 @) d8 b' a

+ `! L# w- ?  m1 V, O

当前网络、微信、书店等各种什么励志文章、什么心灵鸡汤、什么正能量、什么技能方法的真是太多了,天天耳濡目染,可我们静下来想一下,自己的一些不好习惯或工作方式,又进步了多少呢?大多还是该怎么还是怎么,也没有发现生活中自己改变了多少,依然“我行我素”!
8 |7 _! h6 W& D

! \' S; A0 N# h0 ^8 X

# v4 f* ?9 @& T4 X: C% X1 Z& u

春节晚会小品《扶不扶》中,那位给事故现场拍照的路人,是典型的只会说没有想到做的人。都知道“知易行难”,但关键还是要把所“知”,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而不能工作是一套,说辞又是另一套。


. l; K# a! \" d4 A( u+ r( q% S/ Q
来源:网络
  D+ ~/ g0 }  r" k( M+ s* g

& F+ @/ n0 ]- h. P( Y  l2 Q

2

主题

748

回帖

4647

积分

博士

积分
4647
发表于 4-17 08: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7 15: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53

回帖

6054

积分

博士

积分
6054
发表于 4-17 16: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的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7-15 15: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