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分享 |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合格项,收好! 2015-09-06 [url=]质量与认证[/url]
8 c: ?: n" W% A3 e
w3 c6 a# d9 d( L+ L# M4 {5 {$ F; p0 M9 w+ z8 `- Q
E w! c( V2 p/ Y8 a
: E q+ |* M( r% ~) l; t" e记得认证君第一次接触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甚是紧张,当时特别担心外审专家开“不合格”项,给部门扣分。虽然后来顺利通过,但重新去看当时的体系运行,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今天整理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最常见的不合格项,供大家参考。
' ^2 N! p1 B- g/ k7 g' o2 w5 n* l% }7 A0 f9 u7 ]
, {, j2 J0 [. J+ [; S9 q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条款:4) 0 }+ m' N* t, U4 ]! t
$ E8 D9 H; `8 X" \" S3 ?$ M# h
1、质量手册(标准条款4.2.2)
: l) g6 [( x( ~0 B2 O(1)各部门执行的文件与手册的规定不一致。0 G, }: q( [/ W8 C
(2)质量手册未包括或引用形成文件的程序。# t5 n1 I" j* h, t* L5 g0 R- U* H/ m* }
(3)对标准的剪裁不合理。
+ V% y. `0 H# z$ F# i5 q(4)质量手册不是最高管理者签发。9 Z/ N3 x8 B% Z
(5)质量手册不能完整反映该组织的性质特点。
9 b* \3 [" \4 o6 d, f$ f$ q4 s0 E- C(6)程序文件中规定的控制和操作方法与现行的运用不一致。
% I$ N$ S( J3 U(7)程序文件与质量手册不协调一致。; G0 R2 b1 @# l$ V7 A
(8)质量手册的发布、修改、管理比较混乱不能保证最新有效版本在现场使用
& F7 v1 @1 k: }0 |3 U& P' }: [# R. {8 j& L0 i* W6 }2 i! j
2、文件控制(标准条款4.2.3)7 f( I" u7 E, v6 G# ]: n* y* J2 n
(1)程序没涉及失效文件的控制。* A5 s4 X2 T" ?
(2)外来文件、发外文件未列人控制范围。8 M5 r6 t$ _1 @4 Q, f- n
(3)电子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文件未受控。
V9 S8 `, B8 y+ X(4)发布的文件无批准人。
6 m! Y& T- D7 Z C& Q. N0 k(5)不能识别文件的修订状态。
. Z# x9 ~2 K: h2 @8 a(6)未标识保存的作废文件。% Y% p! p1 F J
(7)外来文件没有办理识别性的手续。! C2 H# `) V$ v7 V1 W
(8)未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
5 J4 z: q- a q9 d3 J3 E! H(9)文件的发放没有控制,随便复制。2 k' I5 w4 r+ c7 B. V3 p2 A
(10)保管不善,不能迅速出示文件。, g! b, \$ C" Z; s/ y! D# Y
(11)文件更改记录没有或不适当。
" a& G, G& m9 o2 Z(12)文件被非授权人复制或更改。
/ z& L, q8 k8 i9 ?, H(13)现场使用的文件不是有效版本,或有效版本与作废版本并存。
7 N) D6 X# ], [) o9 J
" I9 S t5 w, s) h2 ]3、记录控制(标准条款4.2.4)8 C+ f1 Z, X( m; p6 e
(1)供方的质量记录未纳人控制范围。8 T- s' Q) m/ D
(2)未规定电子媒体形式的质量记录控制方法。# n$ A; W; K, h u2 {
(3)质量记录保存环境不符合要求。% h+ B* U0 O ~0 t
(4)质量记录未规定标识、贮存、保护、保存期、处置的方法。
" B+ Y& t* A. Q5 D(5)质量记录填写不全,质量记录上无记录者签名。 m* B' S4 z6 v$ K P' X- \+ ~
& S1 @& x |! ?5 e( O* v, _
二、管理职责(标准条款:5)
& @. @6 Q! _; X7 l; |' Y+ A, y3 Y7 s8 V* {' ^
1、管理承诺(标准条款5.1)0 A4 |% o8 ?! p
(1)最高管理者不知道对管理承诺应提供哪些证据。
% y. c4 f3 C/ U2 B8 p- H2 E; P8 h(2)组织成员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各有各的理解。$ G% B) @* A* ]0 l0 U6 o4 Y- `4 @
(3)资源配置不足,检验人员素质差,内审人员未经培训。3 w: L, ~6 f0 a8 E) A) y0 Z
: \3 b: J0 c6 O3 d, K
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标准条款5.2)* X5 x) A* l- I; j! D5 c1 t4 C% i
(1)拿不出文件证实顾客的要求已得到确定。
& T1 B: C; Z8 P
: D& x" x; k, {/ k" ^' v* Z3、质量方针(标准条款5.3)% M7 a6 X8 x" ]( P
(1)质量方针空洞,体现不出企业特色,与质量目标的关系不明确。# d/ S, K |% K+ i2 h
(2)下级人员不清楚质量方针。
' k7 F/ k" t. ?! ?2 e, J(3)拿不出对质量方针的评审证据。! j- E( C: E( u" n5 R& F
(4)有的部门也制订了质量方针。
0 ^6 _3 H. P1 @7 H6 ^, g
4 g6 S% N# n9 C. p4、质量目标(标准条款5.4.1)
6 R+ g+ Z) Y2 M( E. F8 k(1)质量目标的内容不完全,没有包括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8 R/ b1 Q$ R) ?. K; E(2)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给定的框架不一致。
" P$ t$ q9 M4 t8 s4 E(3)质量目标无可测量性。2 d# t& W) [0 a1 T7 o3 T
(4)质量目标的实现不能提供证据。
0 Y _. @: M* [* j L8 q J# \' `5 z2 a) o8 U* Z
5、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标准条款5.4.2)- X. y) D* K- a9 z
(1)对质量管理体系中允许的剪裁没有详细说明。" r* f, S6 N1 Z% Z* n
(2)更改期间,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得不到保持。
8 P' \9 x0 `+ x4 G. `1 b4 z( p* B, W9 n, t* q
6、职责和权限(标准条款5.5.1)
0 k. R3 [0 n6 k5 \ O) m7 k$ F(1)人员间的接口关系不明确,遇到具体问题常有扯皮现象。, i' g6 [& N( V& _5 f' c& }" q
(2)不清楚由准决定或处理某些事情(如:如何处置不合格品等)
) F0 G4 X: \0 O2 D* A5 }' z(3)组织图不能清晰地反映相互关系、职级关系等。
! {' C# G1 M+ J) i" |
b2 X0 ^* C: m% f. ~9 H7、管理者代表(标准条款5.5.2)
, V- j4 L1 e! g: G6 C(1)没有以文件的形式对管理者代表的职责进行明确。- P0 Y, c2 y) \. I1 i( A" q+ P
(2)管理者代表的职责不完整。
: l2 w& {" L/ v- x! ^' m. ~0 j% J1 ?3 T* t6 A6 s) L
8、内部沟通(标准条款5.5.3)7 c. z: C9 Y/ ^: l
(1)不明确沟通的目的
0 [$ H* z/ B! ?3 ^, B, A, K; n: Z m# B(2)沟通的工具不明确。
" N" a9 H0 e+ s& Z& ^0 a% \5 }( m0 L7 ]. d$ t# Q& h, i) z
9、管理评审(标准条款5.6)3 o5 v4 u5 h. T% s, H$ _
(1)管理评审未保存记录。
9 t+ V8 ]% V& \6 u) E- g, q(2)管理评审内容不符合要求。
$ q; f) q$ d4 p# }(3)管理评审不是由最高管理者执行。
1 E& g4 ^# ~" B: O$ r% y$ \5 t( ]( n- \+ c+ Y( T0 C
三、资源管理(标准条款6)
& q: P: x v# m- Z" ~' A. ^8 G0 n
1、资源提供(标准条款6.1)
0 J8 L0 E' z8 _2 t; J5 a(1)资源提供的途径不明确。& V; r3 e$ w8 w. v; _
(2)资源配置不充分。
! V- P B! u4 D# S& N
- Y- L+ H4 s$ N2 Q& r2、人力资源(标准条款6.2)
- Y3 m! j3 ^2 s(1)能力需求未确定。3 t `( A q% A
(2)未保存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6 x. q W2 L- s' N
(3)培训后未进行考核。/ {" |; @' J( e( I; j
(4)未进行质量意识方面的培训。5 q$ m9 G: o8 K( D3 a
(5)检验人员、内审人员、计量人员未取得培训资格。# Y k( ~5 p6 h
(6)以学历代替上岗证。9 H7 ]; `3 s3 T, h6 y
(7)以培训代替上岗资格认可
% \+ u* ~) ]" g' B8 Z, H3 V$ ?2 e, i
3、基础设施(标准条款6.3)
" l* r- G7 A8 t' Q(1)设施和设备不充分。
' t; U& N6 }5 F4 r5 m+ w* _5 v4 J(2)未按规定保存设备维护记录。
- N2 @4 U1 W, W* y" e) o% X* f( ?5 M+ [& [& y
4、工作环境(标准条款6.4)
' q8 t+ U9 Z2 D! K7 V(1)工作环境不符合规定。
! _. l7 q+ j K
# V% R: f1 z, v$ ?# Z U四、产品实现(标准条款:7)
( ^( {1 o* F2 s5 \6 j! \2 n6 c' m. `- E
1、产品实现的策划(标准条款7.1)
, w9 [/ z, [8 `5 N2 n(1)未针对特定的新产品、项目、过程和合同编制质量计划。 o, _4 a- R9 e* h' I
(2)建立和实施质量计划时,忽视了对必要的人员和资源的配备。
4 y# X& G$ q7 w; p( \/ @$ V2 Q2 b
+ {3 P! g0 h; y( J% c' q# W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标准条款7.2)9 A6 O6 ~, U7 \ F
(1)产品要求不明确,没有形成文件。; Y! h( Y' ? c: j
(2)没有规定产品要求,对产品要求评审的内容理解有偏离。" c) h+ y k6 r# c
(3)没有依据标书检查合同。6 l0 d2 W$ B$ D0 s$ }
(4)评审的结果与跟踪措施未记录或记录含糊。
1 p* \' _0 D' H8 e(5)未对零星、口头的顾客要求(以口头订单、合同形式体现)进行评审。( y8 G2 b& j& r( w4 w+ h
(6)交货时发现组织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
& T; ^2 h }3 }6 o, d+ i9 O# H3 w(7)产品要求发生变更时,未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8 S6 E4 d* r$ P; B: a* n
(8)合同、订单处理过程中,与顾客沟通不够。
' p6 L8 P9 y( x$ h! M# }(9)对顾客的投诉没有处理记录。7 L: K& R$ Z X7 ^- x) O+ |
+ U3 |0 M+ r0 C+ f. t3、设计和开发(标准条款7.3)
! G$ p ~. f& \3 Z/ s( x4 j(1)参与设计的不同组别(设计部门之间,设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接口没有规定
" I* a3 g6 |1 x5 q% p$ l; E( w(2)设计输人没有形成文件,未作评审。设计输人中未包括适用的法令和法律。
2 j* p, d. Q8 P0 W7 w: ](3)未编制设计开发计划(策划的结果),计划未随设计的进展而适时修改。: ?1 o3 ?. ?! e% ~0 g9 N& Z2 E% d. ?
(4)每次设计的人员职责、阶段划分不明确。, Q: T2 m+ P$ I$ j& B& s3 }7 M3 [6 R
(5)设计输出资料不完整,没有满足输人的要求,输出中未包含或引用产品验收准则,重要的产品特性未作出规定。: a5 M" [* N& ]/ F
(6)设计输出文件发放前未批准。
$ A( e# Y6 c- n3 R: M(7)设计未评审/验证/确认,或评审不合格仍投产。
- r0 ?' C, s& y6 m0 E! a(8)评审、验证、确认后的跟踪措施未记录。
1 \- Z' z4 y0 s8 I7 h% K(9)设计更改未标识,没有形成文件。
+ v# [1 D5 [. ~(10)更改审批人员没有授权依据。
! F. H/ N* {" |, p5 v! E0 X' x; v A4 ]7 d) o
4、采购(标准条款7.4)
, H& p; K! B# ^6 Z8 x(1)对供应商的评价结果,尤其是跟踪措施没有记录。采购单上的供应商为未经批准的供应商! ]- F4 \9 `. j4 J8 c& N' E
(2)采购文件、采购单发出前未经审批。
0 M) p, ?; ]$ T" R5 X+ l1 r(3)顾客指定的供应商,组织对其不评审也不验证其产品。
. [- p) Y3 q& R4 E(4)无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准则。
$ `+ H X! F& C" {5 E# |$ l(5)采购文件的内容未清楚地在表明订购产品的要求(如产品的质量要求验收要求等)
3 l( t3 ]4 a- R4 \0 N- F$ q(6)对质量差的供应商,没有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 z0 j) P) Z- q9 K, ?7 Q
(7)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复审经批准的供应商。
) }3 d1 G1 R8 u' s; c(8)采购单的修改没有管理规定。
" z! r2 R- D( ?, t* q0 P(9)采购产品的验证方法不明确,或虽明确但不执行。
. Z) i0 {, k( J4 a" g7 z3 q! w+ H(10)组织或顾客在供方现场实施验证时,未在采购文件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办法作出规定。
$ z; a# t" U# ~) S(11)对服务供应商(如计量器具检定供应商、委托的检验机关、运输公司等)等未进行评审等控制活动。' |8 ]" E; r0 k
2 _5 \, F c4 R/ U r5、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标准条款7.5.1)
0 ]9 u1 u2 Y/ {; J) }2 e(1)控制生产和服务过程的信息不全,缺乏作业指导书或作业指导书不够详细正确而影响产品质量。
5 t! @- [+ ^8 I- l3 C, H1 O! E& R(2)作业人员的作业不符合作业指示。% u& o& s% f; u- B& U7 C' r
(3)设备没有进行正常的维护。
' ~1 a# s9 f3 w6 I3 h2 D- I(4)工作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j [9 P) |3 r
(5)对特殊过程、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点没有监控措施。- y1 k r! v$ W) C8 }7 ^- p$ j
(6)操作者没有经过培训或培训无记录。8 ]" N8 h# b: B
(7)生产过程无计划管制(如投入、在制、产出的日常控制)。' R1 q( `( E o+ C8 v
(8)失效的图纸、规范等还在使用。2 ]) s5 g. ]/ Q; ~" S. q
(9)领用的原材料没有规定的标识或检验状态。3 o9 g, @" `% b: K' J$ L
(10)未规定产品放行的条件。
1 s- L& q( }: T% A1 P0 i(11)发运了型号不正确的产品。
8 ~7 Y9 P2 C, N4 q(12)货车运输公司或船舶运输公司未经评审。
6 u6 v) F2 x6 F1 m9 {1 K(13)对运输中的货物损失没有采取纠正措施。/ ]' \' L. S$ M# n- D
(14)货物没有正确地进行标识,随货文件不完整。
6 D# h" x2 j! h5 S- o8 \' l2 b4 V(15)没有规定交付后(售后服务)的管理措施,或规定了但未执行,或没有效果。- A- w$ P5 ?" |* I8 d* t
(16)合同规定的售后服务未执行或执行后没有记录。' J! K6 j/ I A3 a- m8 W |
6 J. e6 M! |0 M6、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标准条款7.5.2)4 `# E" h, F4 a3 N' H9 v& G
(1)未对特殊过程进行确认。
0 @0 J5 q: N; U/ P3 O9 Z(2)未对确认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规定。% L2 v! _) u9 @5 w5 X4 A
(3)过程更改后来进行必要的再确认。* i" Q" Y# B* P* i
+ F6 Q" P, L1 s' W: n7、标识和可追溯性(标准条款7.5.3)
6 R2 v1 a& E4 D8 o' \ ~# T' k(1)生产中产品无证明其身份的适当标识(过程卡、随工单、路线卡等)。相似的物品不易区分。4 x0 }* [( U+ ]) T8 z: m" n4 b
(2)在有可追溯性的场合,产品标识不具有惟一性,无法追溯。) x4 z3 `6 }, s$ S- u1 U% q' ]% x
(3)可追溯性实施中出现“断裂”现象而无法实现可追溯性。4 I* g4 U. r0 M# f& b
(4)产品标识系统过于简单,或过于繁杂,无法做到„使用适宜的方式‟标识产品,不具有可操作性。
9 B3 I/ D( M3 d2 W(5)产品标识在使用中消失而未按规定补加标识。/ A" A6 M/ |4 w7 P
(6)产品分割、分装时,未按规定将标志转移至每一部分。
* N( _% @" W, J' ^6 s1 o(7)当产品有有效期限限制时未对产品作出有效期标识。: o. X3 s# ?4 J, B1 X
(8)包装标识不符合要求。# V' l9 ~- V. B
(9)不合格品未加标识。) P# S W$ c! G' V( H
(10)标识消失、涂改时有发生。
9 B9 k( V% G9 o" Z6 F(11)检验状态改变了,其标识没有变化。( a( h) r8 p) |* D5 H3 m7 V9 {
(12)检验状态规定的部位、印鉴、签署、记录不完善。 D* L. b; L0 T- ?
(13)现场产品无检验状态标识或标识错误。
+ l" g1 W9 ^, u- Q1 f6 S' e4 a
3 ^' q) u. ]8 ]7 u& ?3 l4 }0 \8、顾客财产(标准条款7.5.4): f# e p. H6 O5 j0 o
(1)未对顾客的产品进行验证。
9 S! |0 N) o$ C+ G(2)未对顾客的产品进行明确标识,未作好适当隔离。 n# c6 S x+ S7 g0 a' o; W4 g
(3)顾客产品损坏、丢失或不适用时,未记录并向顾客报告。" f) c! t- |# A; b7 `* a
(4)未将顾客提供的检测设备、无形产品(软件等)纳入控制对象。
# R) u2 ` j! O- c D% a
& f% I, b; ]! h! v* a9、产品防护(标准条款7.5.5)5 c4 R6 Q) v5 T; o7 x
(1)未按规定做好包装运输标志、防护标志。
4 h( \: a0 I) |8 ~+ y& c1 f(2)搬运人员未进行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 M2 T! M0 V7 \% i
(3)未按规定(组织自行规定)定期对库存的进行检查。库存品出现变质损坏。
$ S9 {; S1 H! n0 t(4)未接包装作业指导书进行包装作业。( u7 i/ p4 i3 f$ E- m; R9 Z: O
(5)仓库出人库管理混乱
# v; I) B2 ]! J" I# B(6)仓库账物不符仓库混乱,不同产品不能清楚地界定。1 ] W5 _7 r# H5 |6 L4 |3 X
(7)未按仓库规定(如先进先出。隔离存放)进行。7 R: V" G$ T. _/ I: I
(8)顾客的产品未隔离存放,不能实施追溯。
0 l% r, K* ~& z2 l. c(9)合同的特殊包装要求未向作业人员详细解释。
O6 A: c: n) ^; W: U) E(10)包装材料的供应商未经批准。包装材料未经检查。
" \' I4 m' T& c; U9 ^6 E/ o(11)随发文件不完整。
, |5 \/ a! y9 m6 v& A, \* O, Q3 c& v0 `$ T$ o4 B% N7 [
10、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标准条款7.6)' r p* K% l4 _- \* [
(1)测量设备校准状态标识不是唯一的或没有校准状态标识。/ N* w. \) B i4 m8 d. E
(2)对自制的测量设备.无校准程序。
s) j' r7 ^* @% a5 }/ O$ q(3)测量设备超过校准期.
4 k7 ~2 q! `0 p" ]& k: u$ K5 |(4)校准结果未记录或记录不适当。
# g, M; f) i/ x- x(5)使用中的设备未进行系统的管理(如维护等规定}。! F; R2 l+ ?* m1 K* r& \2 L
(6)设备的测量能力与测量要求不一致。 ?6 }: d. R: j, y1 n: ]
(7)测量软件使用前未经确认。
# |0 c$ n1 h' E) [/ j1 Z(8)不对测量设备,而只对设备中的仪表进行校准。% T9 _3 @1 K' `* U/ M# v
(9)测量人员不按规定调整。
1 l7 C9 g$ P# W b. Y _% ]" J \, e4 n/ U9 Z
五、测量、分析和改进(标准条款:8)
. h3 X9 f0 i( r% F: b0 W. {
! L/ u+ O2 D* C6 _1、总则(标准条款8.1)
2 p* C/ ^' R3 \6 b' N(1)监视和测量活动不能确保符合性利实施改进。
# D3 ?0 l8 F- c2 u. Q/ u" Q6 J. j(2)未采用统计技术的需求。
; e: m' ~( O5 }" S0 x- ]& w- I- @ k(3)统计技术使用中有错误,可能是缺乏培训,也可能是无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 }7 b/ o& ~& V, w( H(4)数据收集不规范。7 G( j$ T- \* l9 L9 K* u! e# K( J
/ a# U. [# }4 ]3 l# D5 }2、顾客满意(标准条款8.2.1)
7 z$ J0 P. p# G. k! I(1)没有规定收集分析、利用顾客满意程度信息的方法。9 |0 e! N% J# [9 C2 O; ?( ^% B
(2)顾客满意度下降时,未采取改进措施。
8 m; ~0 ^5 V5 J5 i# O3 J" S1 L4 n/ S) M) V, v; _. s* p
3、内部审核(标准条款8.2.2)
9 }/ K S8 r' e+ i$ P4 u, D(1)未进行审核策划或策划的内容不完整。
( A- G8 [; ~5 m' o A* j(2)每次审核时未编制审核计划。6 C8 i/ c; V, G. S" C- m! S
(3)内审员未经培训或资格证实。
) G8 L# {; w* ]* x: [: L1 J; D* Y(4)内审后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缺乏记录,或验证记录未报告相关部门及人员,
" v% i* \' r w$ c& Q7 J7 r(5)内审员与被审核部门有直接责任关系。5 o# e* w& [. ^% |
(6)审核的内容不充分,流于形式。
/ Y) S( J" @+ |
( y" m' V" t8 q& Y9 d3 m6 s4 o9 j; G4、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标准条款8.2.3)
s' C4 Z; t( P# x" V, F5 N* n(1)未确定需要进行监视和测量的实现过程。对特殊过程、关键过程未进行收视和测量。& A3 C( E4 S2 r
(2)过程监视和测量方法不恰当。
+ G4 j2 Z- ^/ Y$ Z& H! b& i! u
5、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标准条款8.2.4〕' O. ~& v# _0 D0 }
(1)没有产品的验收准则。; ~! v7 b4 J2 l! |$ P" b8 M
(2)监视和测量的阶段不明确。 h/ F8 m/ o% ~- _7 c( ~# [6 }
(3)所有规定的检验未完成,且又未经授权人员批准就放行了" g8 N8 K6 K' d" a
(4)检验记录不全或保存不妥。
+ X) C$ J$ H/ k' P% D5 O(5)抽样检验不规范。
( O" v) f* Q4 ?' T( d(6)检验人员不合格。
* n: G- G; p5 h0 I7 Q$ k' w% ]8 ^. L
6、不合格品控制(标准条款8.3). P# `% w# k j3 A
(1)没有程序或程序不适用。
8 l$ \) r9 {7 T) B8 m7 T# N(2)出了不合格品不标识。& u% t$ O" |' x
(3)出了不合格品不进行处理.或处理的权限不清
, q, O- u5 G/ L' y& N' P! @9 n) v(4)返工/返修的产品没有再次验证8 `3 |8 g, [- \& L3 w8 h
(5)返工或返修两者之间区分模糊不清,让步接收未经顾客或授权人员批准。
' Z2 e& `5 b# [- o(6)组织没有对售后的产品出现不合格时的处理措施。
5 R! S/ f8 |5 n9 B3 s8 S" W( M5 \& _2 x" n
7、数据分析(标准条款8.4)5 [! W. K4 \* c! L& D9 O
(1)数据收集不规范。
) W5 a4 y+ `5 ^; n# @5 F(2)数据分析没有提供以下的信息: 顾客满意;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5 \' T: G! V4 F$ ]7 {8 i过程、产品的特性及其趋势;供应商(供方)。: f6 e# ?9 W$ O s8 {
(3)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时,未实施改进活动。3 V- D, q! j. C& I# T+ L0 R
, }% H/ T! D$ w6 N' O3 G8 S3 Y
8、改进(标准条款8.5): i3 a; i8 ^% t0 N0 ~* D2 ~
(1)未策划和管理持续改进的过现,对持续改进认识不清
6 h9 H9 S6 P3 V. s(2)本编制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
! p1 y- @* C5 J9 i(3)对顾客投诉不分析、不处理。6 W# Z$ a ^$ X% s
(4)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了但未见记录。: a7 O8 u( e' e4 b9 X- p
(5)采取预防措施的根据和原因不明。
+ }6 H9 D# L9 f3 j2 R% r9 J& u(6)未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评审。8 T3 R) V6 P# W8 g: G
(7)未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提交管理评审。
9 r$ F$ [( w$ |+ [- B: i4 c+ M$ s: W2 b$ t
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之用,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 U! g, k2 B* O# j
k. X7 Y8 o- c- ^' s' b; N, L) q* y" w$ |* E6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