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环境监督性监测如何做好?此文说的中肯$ ^, @% }! ?2 y3 m' r# z/ P* b# y
原创2015-08-17 原创大赛 [url=]仪器信息网[/url] v( u" f' x) r H4 k
原标题:* F9 y8 V# @3 V$ f" Q* \' j
) ^5 T2 M& s/ Z$ A) @! ^ _
《认清主业,提高能力,切实做好监督性环境监测》7 a0 y3 c2 V- Y! A7 F( C
作者:langyabeilei
% d2 b7 }" @; c I8 {
/ A/ K: n# |; ~) R7 r C3 s' f y9 b1 r
6 d. V* M0 j; r, b- k0 C
开展监督性监测是环境监测机构尤其是省市县环境监测部门的基本业务,但是由于盈利创收、经费支出等一些列的影响,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监督性监测情况不容乐观,面临失责风险。逐渐被环境影响评价监测以及排污许可监测工作冲突,而居于次要地位,不能正确认真对待,从而不能正常反映污染排放情况,从而导致一些企业恣意妄为偷排漏排或者随意倾倒,所以有效的监督性监测可以提前引起警觉,为降低环境风险争取时间。 J& x" i: H; x% O
首先,新的《环境保护法》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企业违法成本逐步上升,但是及时发现才是前提,因此确定某个企事业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总量是厘清环保责任的前提。# g6 x( Y. e9 y8 C% r) Z
$ h' h3 O# v. A 监督性监测为何难完成?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督性监测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如下:
+ F5 o! m4 `1 n+ c: J: P1 ~( l 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基层环境监测站没有认清主业的工作内容,主要原因是没有与环评机构脱钩,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收费等副业上。
& G1 k$ m0 b, P* }% p6 @. y 二是工作经费不足。监督性监测履行的是政府监管职能,不能面向企事业单位收费,只能依靠财政拨款,因此必须负责自收自支,没有工作经费作支撑,很多基层环境监测站尽量除了完成计划安排,就不开展这类监测。, X; Q) Z+ h+ J1 F* b* M7 [( i
三是监测能力不够。人员数量不足,导致技术力量超负荷运转,而无法统筹安排;
# L! p! e ]8 T% u9 l 四是制度设计存在不合理因素。很多监测机构反映,有关规定对企业监督性监测要求频次过高,基层监测站的工作能力不能支撑,按每两个月一次的频次,工作量无法承受。
9 Z9 Z1 [3 E* ^/ g a 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督性监测不能完全落地,带来的后果都非常严重。致使一些企事业单位超标排污的行为长期得不到披露和制止,一旦环境危害集中暴发,污染受害者和造成污染的企事业单位遭受的损失都不可逆转。
- `: R: a& D; e4 S9 x% s3 R) D3 @& l" g8 ~+ E3 r# g
如何彻底改变此类情况?需要做好:加强宏观设计,把握监督的主动权。 一要拓宽信息渠道,提高监督性监测工作的针对性。首先,监测机构有自主选择需要开展监督性监测的企事业单位名单的权力。其次,监测机构可以依据监测系统以外的信息开展监督性监测,2 e9 Y2 @1 D$ Z, z
二要整合任务,提高监督性监测数据的共享水平。, t/ A, G0 s, O C5 u
当前,监测任务多头下达,数据资源不共享的现象比较突出,(新的环保法已经做出新的规定: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既消耗了监测力量,又使企事业单位产生环保工作不系统、条块分割严重的不良影响,损害环保形象。为此,要加强监测工作统筹,特别是保证监测方案科学、完整。每次开展监督性监测前要制订周全的监测计划,对一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详尽的环境体检,并形成数据库。开展单项环境管理工作时,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应信息即可。
$ x2 _4 q% c/ @, u: j5 ^ 三要落实监督性监测分级管理制度。自测是企事业单位应承担的基本环境责任之一,必须100%的开展,并且要严格落实其主体责任。 , y* w" ^7 B" T- N( t* e
污染源排放是因,环境质量恶化是果,只有控制住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污染源,才能说得清环境质量为什么变好或变坏。因此,必须切实做好监督性环境监测 。
( C; ?& b _! @$ ]7 h
5 d& w9 W! h4 @/ D! ^8 @$ P
b0 l- } ~9 X# m7 o, G,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