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83个ISO14001认证审核常见问题点,收藏了 5 C6 O m9 p# z, m9 K& W
上周日,认证君为大家推荐了一篇文章“一位高人写的ISO14001顺口溜,超赞!”,得到大家的热捧。今天,认证君就ISO14001认证审核时常见的问题点进行汇编总结。赶紧收藏吧,别忘了转发给朋友圈的小伙伴们。
- G9 H. \0 i2 g2 z% m* z, i& l( n3 ?% @8 C
+ n1 f$ s) E6 k- }( I( L7 G
* b' w% ?2 p- {, w$ m g1 Y1、厂房建设期间环保资料:
+ w/ p2 _5 a5 F$ T+ y
; `: Y& ]' k- o: W; O
Y" i3 |( E3 d4 ~/ L. S5 Y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报告6 w6 N" ^7 h. O% h% t2 c
2)环境影响报告批复——环保局批复 A, F( T h+ ^: d1 z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环保局验收
) ^! _" K$ u) J, `4)消防验收报告——消防部门验收4 F6 u. |8 |0 A* W
; _7 W) Z& c$ N2、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更新: , n% e1 e1 l$ b' H4 X
( Z$ _ l& r% E( b% i1)环境因素识别不齐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4 S+ t4 _3 e0 T7 P8 K% E, X( b7 v5 l- b& D1 a; U$ k
a、未能充分按生产经营过程的范围来识别,比如:生产经营范围包括有销售,但对销售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未识别;
0 g% H0 p3 n+ c& `* w- v% fb、未能按生产工艺流程的顺序进行识别,识别环境因素没有顺序,最易导致缺漏;" q$ e4 r; F3 n: O' I! l M- N- V
c、未考虑到过去发生过的、将来计划的因素,如:公司拟扩建新厂房,对于扩建厂房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因素未加以识别;) f& b; M5 j( u/ E7 g1 p5 }. d
d、未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识别,如:产品设计过程中材料的选用,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处置。
8 k% D: S. p, u* h) v+ l9 q% @: w4 k: g" q
2)环境因素评价不合理,对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存在偏差。- D) f7 V9 K+ p' I% e. D
3 [3 M3 I: T7 L4 n5 k; V. {- f- \ S
3)环境因素未及时更新,如:
7 w1 x7 q* }/ b$ i9 q* D5 l$ X1 o
a、产品的生产工艺发生了变化,但未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c$ R% Y+ X% Z( }
b、产品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未及时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9 G! D* F& b6 a; P& Z( Z) e# z
c、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了变化,未及时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u$ Y9 c3 }* g0 m, a0 u+ _4 \; {( k
d、厂房迁移到新址,未及时地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K0 k/ Y6 x' P) N/ K- B5 u3 {; ?
! H6 o! ^2 e7 J! a! a! v
3、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策划: ^! P$ f; G% v, O- c' n- m
: i; s9 z( C, q: T1)未能对所有的重要环境因素确定其控制方法/程序;
3 g4 R! B6 T2 P1 s j) ]! k2)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要求未能形成相应规定,如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或其他方式。
0 m4 t: l, ~- [, W2 c: R( U; B; d
3 Q. ` P& G% ~+ L% u- X4 X4、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识别、评审
/ h& \, x, h0 X2 Q: A6 _( y# `
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识别不充分,特别是地方法规、客户的要求未识别到位;
! w* g6 l6 ~8 J( \0 ?/ R: V8 w2)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未进行适用性评审,未能识别到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中具体的适用条款;/ T( j( z- k% ?% W, i6 N+ I3 d
3)未将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分发至相关部门、岗位人员;3 y' X5 W" E" `6 _8 E0 P: @" m
4)未及时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更新,对已修订、更新、作废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未能及时重新识别、收集、评审。
# u( J: d# Q' D& Y& [* H0 l5 z3 y# ~: p8 O9 R4 `
5、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0 R2 w, }& z& v) d' |$ T! M( S% c& O) _+ b' \5 R: e- \: Y
1)未能充分考虑到重要环境因素来制定环境目标;4 N7 n# [3 s7 {1 P- D* E/ S v0 \
2)对已确定的环境目标未规定其具体的指标,部分指标无法测量;1 n. ^; t' }. `% M6 e( _1 w- s7 h
3)对所有的目标、指标未能予以制定对应的管理方案,管理方案的职责不明确、起止日期不清楚、缺乏资金预算;
! W; ~6 e: s# k Q% H0 h2 u4)未能根据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修订,如公司已迁址、执行的环境标准发生了变化等情况下未对管理方案进行修订。
1 W4 X N5 _) u" o* Q7 p5 j9 X* i/ s
8 p4 k N( `- N( \0 B6、组织机构、职责、权限、资源: * p5 ]( B5 a2 H% ~) f
& p0 u* P% h8 i( w2 C! y8 x4 x1)对各岗位职责、权限中缺少环境管理方面的要求;
L/ u% [4 L9 ~) ?* z* I5 v# v2)对关键岗位(如:化验员、机修、清洁工、仓管员、作业员等)未规定其任职能力要求;
+ v- M; ?5 c8 H. S( u3)环保设施的投入不足,如生产污水每天产生120吨,但污水处理站每天的处理能力仅80吨。
( a3 ]6 ?" c9 I+ t5 w! [5 J2 m4 I8 z8 d6 R
7、能力、培训和意识(人力资源管理):
2 W# |( j2 \- m9 U- M5 i2 D( \/ S! ~: B1 T. F; |. j# q7 W4 s
1)关键岗位人员的配备不足,或能力未能满足要求,如污水处理站的作业员只会用Ph值试纸进行酸碱度的测试,对其他指标的化验不具备能力;/ L9 h& R0 [8 G- e: @
2)全员环境意识培训不足,或有培训但缺乏培训后的考核、培训效果评价;0 V9 B. o0 Q" e( A3 \5 C4 j$ d9 a
3)岗位人员对自己所在的岗位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不清楚,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方法不熟悉。
5 l- D8 F+ X& [6 x. I7 ~3 F' ~. V
7 L, |# K% S) _ \* o6 M8、信息交流: 0 S8 |1 ]% ^, ?5 X) U' s
1 N% R! I- P& V6 ?
1)对重要环境因素需要的信息交流未予以规定;
3 F7 s9 r8 q$ z* T2)未建立外部信息交流的渠道,如当外部相关方(社区居民等)对公司有意见需要投诉时,没有对外公开的投诉电话、信箱或其他方式;
( L' d; x2 c* [4 w, H3)对外部相关方的投诉、抱怨未形成记录,未能及时进行处理,处理后未及时对相关方进行回复;
* H h" q/ [8 ^# e4)缺乏内部相关方的信息交流,如内部宣传、讲座、会议等。2 ]8 a5 ]/ U7 j, E
. e/ U" `# V4 f5 V: }% h9 {6 Y9、文件控制:
" K5 |7 \9 q1 B' l
5 o9 S7 Y' ? i; O1)文件未有分发至具体的岗位,特别是关键岗位处;
$ q5 @/ W3 c2 z) E0 N2)文件的适宜性未及时进行评审、更新,如法律法规发生了变化,但未及时对相关文件进行适宜性评审,未及时进行必要的更新;, q$ S8 _8 N. r/ y& S9 z
3)文件的形式不适宜,如MSDS资料为英文版,但现场操作人员对英文的识别能力不足。
4 |8 J+ _1 E- b2 n# }7 y; k
. c7 j5 w3 J8 ]* R10、运行控制:
' I4 @+ N/ x0 X. @, K/ E2 }$ M2 q! F
1)运行控制程序中未明确规定规定的标准,如污水/噪声/废气控制程序中未明确执行的是国家或地方的何标准,何时段,何级别标准;
0 c5 t3 F, Q0 L. u3 v6 p$ z2)未能将运行控制的要求通报至供方,如化学品供应商、工程分包方等等;- e1 w& [3 s4 T4 J V3 ?
3)现场环境运行控制主要存在的缺失:& C; d5 B% z! W* N$ Z: u4 t
a、垃圾分类未明确规定,执行不到位,存在可回收、不可回收或危险废物混放的现象;
/ B" V- i8 e/ C1 u0 ?: A. wb、现场由于机械油的泄漏导致的污染未及时清理、纠正;
9 g$ T- b% g. }! m* }: Xc、环保设施未能提供维护保养的证据;: B: s0 m9 i, A# O# P3 u
d、环保设施的运行不正常,如车间废气抽排系统未运行,或有运行,但排气口处的净化池无水;
K4 w' o# o/ j! c. b- re、化学品使用、储存现场未配备MSDS资料;8 g; H8 f% F- a6 C
f、产生粉尘、碎屑的岗位(如砂磨、锯床、刨床、车床等工序)对粉尘、碎屑未进行收集,到处飘洒,也未及时清理;
$ W* W- t6 V; ]$ S$ u! Fg、易燃易爆品与其他易燃物混放,危险品未设独立空间存放;+ k9 v; ?. r, R6 [9 P' i
h、污水处理站投药记录不全,未能掌握投药的时间、剂量;8 R- J+ w( z% p8 Z. \) j2 ?
i、废油、废液以及其他危险废物的交接、流转无记录,最终处理无危险废物处理联单(危险废物的处理必须由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处理,处理时开具统一的处理联单)。
; O' ]; n2 T' V- s, B) Q0 W4 K8 ]0 G- n
11、应急准备与响应: ! m9 M2 r l7 ^0 `/ S4 J
) `: C4 e0 H" }& z- Q3 T% N
1)未能针对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对应的应急计划,通常包括消防应急预案、化学品泄漏/爆炸应急预案、环保设施失灵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4 n' u: o5 a1 t# J# V5 Y5 |
2)有制定应急计划/预案,但未展开相应的培训、演练;0 X( \3 e# r7 i2 Q c' ?
3)有进行应急演练,但对演练的效果、应急程序进行评价;
! m; i* z1 e c) O L4)应急预案执行后或演练后,未对应急程序进行评审,未及时对应急程序进行修订。+ ?$ m) d" g' [& ~3 V& i
( {9 H3 `& ?8 L
12、监测和测量: * k Z7 y& F0 F& T: U
2 H6 u' F# C0 H0 U
1)对监测和测量的策划不足,未确定应进行监测和测量的项目、采取的方法、监测的频率;
; t7 a& ^/ i6 I0 y& I. }2)未对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执行状况进行监测和测量;
8 L. j5 a, u+ q% A; u2 N3 U3)未能提供对日常运行管理过程的监控记录;) t4 \2 ?4 p. t: t( c8 G' ?
4)未定期进行噪声、废气/粉尘、废水的监测,应进行至少一年一次的监测,一般委托当地环境监测站或其他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6 s& F. Q( K- d% E
5)自有监测设备未定期进行校准或检定,如噪声测试仪、污水化验设备等;! ^6 q" f" m9 |/ o: g+ @
6)污水处理站未能提供对污水监测、化验的记录,或有监测但频率不符合文件规定的要求。* S3 B$ ^4 d/ R, H0 s
, @7 j) ^% i3 z: Y1 e13、合规性评价:
% _ N' f' B7 D7 H; r" w6 U( h8 N& d2 ]; O C) n
1)未形成“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
+ ? E9 r1 k/ s+ C. J. n2)未能提供合规性评价的证据,至少一年一次;# d) c. t; @, G ]/ h8 r
3)有对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合规性评价,但对其他要求方面未进行合规性评价;9 `8 P& R' W5 f0 Y
4)合规性评价未能覆盖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 a9 m: v" A% Y: V. `# g7 `' _+ _6 Z9 H. v K+ p( F, f2 `
14、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 c; N; g2 D0 w6 _5 u/ P& J2 r( W$ n$ ?
1)发生环境不符合情况时,未及时进行处理(纠正);% O: I1 V! W9 P: f6 k* }4 w
2)未识别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时机;
4 D X. A. }, B3 j7 q/ g3)对不符合未进行原因分析,纠正措施执行不到位,未能达到再发防止的目的;
7 D+ E/ E9 D( ?0 Z. L5 o! k4)对潜在不符合未进行原因分析,预防措施不适宜,未能达到防止发生的目的;% S. @% Y3 r b0 t
5)未对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 G( w9 r5 L) a4 C) |( O) k1 W D9 s* z7 d, h
15、内部审核:
& o; p1 p7 a# D c7 E
& ?, s7 r @3 ]3 O4 ]1)未对年度内部审核进行策划,如在文件中规定,或形成年度内审计划;3 a# w4 c- Z; \8 I
2)内审计划中所列审核内容未能覆盖所有的审核范围;
4 E5 ~$ \$ P$ \* l7 Q6 }; ?8 U# X3)内审组成员的安排缺乏公正性,存在审核自己部门的情况;
: {5 V4 f" p# {4 m" F* _4)内审计划中有明确要求审核内容,但检查表中存在缺漏条款的现象;3 k, B; ]2 f2 x) ]7 }
5)内审不符合报告有形成,但原因分析不到位,纠正措施未能针对原因制定,缺乏针对性;! R5 Q" B: R, F+ \. M, ~ m
6)对内审不符合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实施效果未进行验证、评价;7 I" |4 X7 P8 v8 g/ B
7)未形成内审报告;
# E" i& M5 B9 Q) y. P8)有内审报告,但对体系运行情况的评价仅体现了不符合、不足之处,对于实现的环境绩效未进行评价。
7 v" }# W7 h, I% M k( J
! d, G# Z2 a6 U4 r) h* r. m16、记录控制: 2 P- N7 M/ H3 }$ j' y0 c
1 k" C- O0 }, S1)记录无法检索,无清单,无目录或其他检索方式;
8 i( }3 q: Z* T6 m2)记录的保存期限未规定,未按保存期限的要求予以保存;
$ ?& B1 V' h% O. S% f' l) b- r3)记录保管不当,发生丢失、破损等现象。 L) o% P. I" {/ s) I
% `" X5 F7 s0 a4 C# j2 b17、管理评审
3 s0 r2 O% n; G( ~' u
3 X. n( n, z% p1 ]1)管理评审计划中评审内容不全,如缺少环境绩效的评审、上次管理评审后续措施实施结果、与组织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发展变化等等;
, B8 r8 q ]1 q2 b6 j8 S2)管理评审输入信息不足,缺乏相关资料/证据;
" S$ v* ?0 E$ b. L0 Q& u6 C3)管理评审输出未能包含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A4 l H- c# Z+ ]: I2 t, c
4)管理评审报告未能体现对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审结果;& J. O8 v# @7 D4 s; W& l# n
5)管理评审决议事项未明确职责、分工、时限要求;4 a! j+ {2 P1 |8 a+ {% f; N, S
6)管理评审后续措施的实施情况无记录,无效果验证。
& @; ?, }& ~# V! q1 j" Y" d
( z. c9 J1 p' j! z觉得实用就转发给小伙伴吧~
9 S5 D) ]- a; q* j: m8 G
! e v' b s3 u; o/ Y/ B7 Z. d5 j" K& X1 V. I
$ J, C+ C' w4 c* A
8 B% L, Y g! Z4 i( p9 G5 D4 ^/ R; B) ^ N% w3 x! B,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