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曹操,这么多年,委屈你了
9 V. n" J: i" }* Z三国穿越指南:各位三国穿越观光团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你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1800年前的洛阳城,咱们今天的行程是“认识真正的曹操”。被称作“乱世奸雄”的曹操,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 g2 M* `5 h5 S6 {& ?: B"真实曹操" 
9 n0 |- y5 H) l3 A1、最赏识和看重刘备的人 + D, g2 Y$ i8 d; e' w" Y
曹操是在擒杀吕布那年跟刘备结为盟友的。当时刘备被吕布打败,一文不名地前来投靠,曹操立即任命他为豫州牧。共同打败吕布后,又表荐刘备为左将军。这是很高的待遇。给予刘备的礼遇也很高: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此外还有信任。
9 u8 ?* P5 c V3 s5 A5 q曹操决定以诚相待信任刘备。甚至刘备主动请缨到下邳截击袁术,董昭闻讯赶来进行劝阻时,曹操还说:我已经答应他了,不好反悔。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借兵就说明刘备有异心,曹操才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 + O+ _, @: p* [1 ?: M0 y& z9 Q
无疑,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最大的错误。正是由于这个错误,中国历史上才有了一段插曲:三国。 # c) ]0 L4 |% h7 H5 D1 p
2、第一个高举义旗讨伐董卓匡复汉室的人
. e8 @9 y3 O B5 w( [* h1 b& U董卓来了,洛阳城燃起了熊熊大火。 / @$ i1 R' l* J6 y6 V. {" ?
刘协做了皇帝,董卓当了相国,并享有三项特权:拜见皇帝时可以不报姓名,上朝时可以不小步快走,上殿时可以不脱鞋子不解佩剑,叫“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 T. v G0 A7 _" M& h7 C/ x7 C7 k
他放纵士兵闯入民宅,抢劫财物,强奸妇女,滥杀无辜,而且只杀富,不济贫。洛阳城内所有的豪门富户,都成了他刀下的猪羊。
8 I# r4 I5 W* Q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讨伐国贼董卓之声一呼百应。
( b9 \2 ]5 S. v8 L5 K# P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只是他们名为讨董卓,实为抢地盘。因此加盟以后,或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或心怀鬼胎混水摸鱼,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没有一个当真救国。 + ^- U+ a) y) T6 t! m/ _0 b" F
国难当头,民不聊生,被民脂民膏养肥的那帮家伙却还在鹬蚌相争,这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于是,有一个人终于站了出来,决心以一己之力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高举义旗,讨伐董卓,匡复汉室。
3 V8 ]6 f9 G+ e/ L' v我们知道,他就是曹操。
- H, x& S2 l2 Z" U1 C3、董卓祸乱以后真正贡奉汉室天子的人
0 w' h# `1 r! v' H9 h+ r暂时住进曹操行辕的皇帝却非常满意。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细心,很像一个管家的样子。他在为皇帝提供日用品的时候,采取的竟是“归还公物”的方式。曹操说:这些东西都是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现在陛下起居不便,理应归还。 3 _1 X+ Y5 z* h* w
曹操的这份细心不能不让皇帝感动。感动之余,皇帝也庆幸自己有了这样一个忠臣,甚至庆幸上天赐给他这样一个救星。他不用再流离失所,不用再像一件可居的奇货在军阀们的手上被倒卖,不用担心害怕随时会被废黜,被杀害。他有了一个保护神,可以过点安生日子了。
8 d+ x4 p3 |- ^于是天子下诏,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武平侯是县侯,比原来那个只是亭侯的费亭侯高了两级。更重要的是,大将军是武帝以来大汉王朝的最高实权职务,从卫青到王莽,再到后来的梁冀、何进,都是大将军。 6 t: N% P+ u, }- Y; k

4、称王不称帝
1 c) H6 `1 y8 z赤壁之战后,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
" N* `# k) p) c8 _! A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曹操的政治待遇登峰造极,礼节和仪仗已跟皇帝平起平坐。
/ v5 U2 \7 D4 u+ M那么,曹操为什么只称王,不称帝?
4 q; H( l8 d7 C7 t8 M. p原因可能很多,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大道理是:世受汉恩,报答之心犹存;信誓旦旦,总不能自食 其言。小道理是:出身不好,形象欠佳,怕人笑话。 : w+ E) c M1 k" _6 ^2 \
曹操形象不好吗?
. o" ]$ Y2 g; `$ U$ P8 p+ ?. k可能。在《三国志》一书中,袁绍、刘表、周瑜、诸葛亮都是一表人才,曹操的身高和容貌却只字不提,可见不敢恭维。匈奴使节来朝,曹操让崔琰做替身,也可见自惭形秽。东汉风气以貌取人,曹操不能 不有所顾忌。 : }/ d5 P. i$ Z$ L: f% M
刘备和孙权也是障碍。曹操很清楚,只要自己公然称帝,这两个人马上就会跟着上来,“篡汉”的罪名却得由他曹某来背。何况都称帝,就没有了“中央”,刘备和孙权也就从“地方”变成了“对方”,岂非便宜了他们?
) g: ^) A7 |# O他说:如果天命在我,那我就做周文王。 ( A/ J( w5 {$ G, j2 p. Z8 S0 t
这话曹丕听进去了。曹操去世几个月后,他就逼汉献帝禅位。只不过,他给曹操上的谥号是武帝。
( ?& c5 }1 H% z8 D: X5、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6 C b7 \7 O Q+ ~( d4 L* ^

曹操依董昭之计而行,把皇帝弄到了许县,住进了自己的行辕。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细心,很像一个管家的样子。
3 z1 M; C9 i* ?3 R( ^3 P 1 p/ e0 D3 }7 I: t8 V, D3 v
天子非常满意,于是下诏,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这下子,曹操完成了“奉天子”的全部程序,获得了从前没有的崇高地位,他可以号令天下了吗?
b6 G; ^8 d, T2 K6 u7 G不能,因为袁绍不愿意。 9 W; h' P J" L( s/ G; m0 C" z* l x
袁绍怒不可遏。 % j7 W! ]! N5 F! b" O- I
曹操当了大将军以后,袁绍被任命为太尉。袁绍马上就跳了起来,因为太尉位在大将军之下。袁绍气 哼哼地说,曹操早就死过好几回了,每次都是我救了他。这家伙如此忘恩负义,难道还想“挟天子以令我”吗? 9 ?4 z# V; `; ^
这大约就是所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起因,也是证据:献帝便是他挟持的天子,袁绍则是他企图号令的诸侯。可惜曹操并不承认。无论他或他的谋士,都没有说过这句话,也没有使用过“挟天子”的提法。
4 Y7 s3 V' C3 A9 g9 z' s" Q- O$ {“政治建树" 
1)变军阀收拾山河 ! @- X( j; R) ~9 x/ R+ V9 o" g1 W- v
曹操也终于明白,世家大族徒有虚名,门阀根本就斗不过军阀。只有自己强大,才能实现理想。因此,他决定先把自己变成军阀,然后再来收拾山河。 3 n* X/ b! f3 H# Z$ m$ T/ a& \
那么,曹操又是怎样实现这一目标的? # _$ n, l4 F0 O
略地,募兵,屯田,招贤。
( e/ @9 e+ @0 }- N/ [* G+ U2)青年将领到政治高手的蜕变 . p x6 O6 H; g

他打下了东郡和衮州,选精锐士兵编成了“青州兵”,用屯田解决了军粮和军饷,还招募到了荀彧、郭嘉、荀攸、钟繇、程昱等贤才。1 f4 Y0 X5 g& L, z# o
0 n+ e s- @* ]! m5 K
这一年,曹操四十二岁。 1 x; g' T1 b( C y# c
从首倡义兵帅军讨董,到屯田备战广纳人才,四十二岁的曹操已由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胸有成竹的政治高手。相反,他那些当年的战友,现在的对手,却很少有什么出息和长进。
% s4 p" z# M9 I. [7 y$ B5 O4 ~: o天下将是谁的,已毋庸置疑。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尽管有准备未必一定有机会。但,如果既有准备又有机会,那就是天助了。 " f. q# r v* h7 r2 _; j( O2 W0 o
曹操就是这样的人。
) X: o" X' R q3 v, c4 Z. o3)毛玠版隆中对
6 |* ? f( x6 g% M( D毛指出,董卓之乱以来,社会动荡,国本动摇,经济崩溃,灾难流行,可谓国既不泰,民也不安,确实需要有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来收拾局面,成就王霸之业。可惜袁绍和刘表之流貌似强大,却目光短浅,不知根本。 ) d4 v( @" Y$ S, }$ s% o
根本是什么?一是正义,二是实力。实力当中,又首先是经济实力。有了正义的旗帜,就师出有名,也就能克敌制胜,这就叫“兵义者胜”。有了经济的力量,就财大气粗,也就能进退自如,这就叫“守位以财”。 1 U: w5 J5 G- [; v1 F. Q! R' ~
总之,有了这两条,就进可攻,退可守。 3 Y- u1 q" X. A- Z! c) L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皇帝终于回到洛阳。面对被董卓烧毁破败不堪的京城,汉献帝欲哭无泪。 / f. F; k% f6 a7 `5 T
八月十八日,曹操进入洛阳,拜见了汉献帝。
1 }9 S- H- B( }" ~$ [0 z曹操带来了皇帝久违了的问候,也带来了皇帝许久不见的粮食和酒肉。他万万没有想到,至尊天子的饮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皇帝也没有想到,在这混乱的年头居然还当真有人惦记他,尊奉他。君臣相见,都感慨万分。 : B5 x2 j' p, }! N, r
于是天子下诏,授予曹操符节和黄钺,录尚书事。授予符节,就有了军中执法权;授予黄钺,就有了内外指挥权;录尚书事,就有了最高行政权。
) v' @4 [/ I1 v3 F6 X; D' c“曹操所致的历史拐点” 
1)官渡之战,袁绍VS曹操 7 \8 u6 G# ^2 x
袁绍和曹操都是不同凡响的军阀,他们对战后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袁绍要走士族路线,恢复代表士族利益的旧秩序,这是他们那个阶级赋予他的使命。
; L6 G/ |& ?9 i& ^+ O5 C6 z P! O曹操却要建立一个“非士族政权”,至少不能再走东汉的老路,政治上也必须有所更新。他在战后颁布一系列的法令,主张抑制兼并,以法治国,唯才是举,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观点,就是证明。 6 i& ~2 r. ], P5 _( y1 m2 Y
曹袁之别,即在于此。 8 Q# }' n. E! i
换句话说,董卓是旧秩序的破坏者,袁绍是旧秩序的维护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设者。所以,曹操和袁绍要联合起来反对破坏秩序和扰乱天下的董卓,却又会在董卓之后分道扬镳,甚至决一死战。 8 G) [% [" ?3 c9 |6 z* D/ y2 v
因此,官渡之战不仅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更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决战。在社会地位上,是士族与寒族之争;在意识形态上,是儒家与法家之争。这里面没有调和的余地。袁绍胜,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胜,新政权和新秩序就将由寒族和法家来建立了。 & C) C5 A- O3 `/ U+ x+ \; g# ~
2)划时代的赤壁之战
$ s4 C% N- P; d8 ?) [/ H' o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曹军从江陵顺江而下,孙刘联军从樊口逆流而上,两军在赤壁(今湖北赤壁)相遇。 # D9 I0 Q, F& D, f2 z
曹操一败涂地。这一回,曹操失大于得。 8 H. M _: N; S
刘备变成了战后的暴发户。 3 [" S5 v- i( Y; E
赤壁之战实在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关键。由于这场战争,鼎立之势已现,对峙之势已成。此后,南方和北方也曾有过征战,比如曹操南征孙权,关羽北战襄樊,但不是无功而返(如曹操),便是自取灭亡(如关羽),谁都不能再向前迈出一步。 7 a1 W9 ? ?" I# k+ t$ A. c ^7 T& [
% [) q) Y1 H3 q! F' @- P2 G2 m
" q9 ?+ M# A& P' p0 o1 `+ _
* ^5 k# J+ g' G) J! m' O. j-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