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安全分享】习惯性违章与纠正方法30例
' D: T ?1 ~0 E, `7 q; ?5 b1.工作后不能保持良好的现面貌场& x% E6 Z& b& T- ~, Q+ [* \! s
【举例】在工作现场随意堆放工器具和用料,每天工作结束前,不进行工器具和物料的清整与摆放,不打扫工作场所即下班。 k% C; g5 ~( O8 [+ q: A
【纠正方法】应向班组职工讲清楚:良好的作业环境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工作现场的工器具和物料摆放无序,地面不整洁,不仅会给正常工作造成不便,而且还可能伤害作业人员。应依据安全规程要求,督促并教育职工养成保持作业现场整洁、文明施工的良好习惯。9 V: j* ?1 H. Q4 I! A" {6 v
- U7 x B! \! W1 k' l
2.随压在接机或经改物结构上打孔, l( b- E; C5 o0 ?) |9 n
【举例】有的作业人员为图方便,未经生产技术部门批准,随意在楼板或建筑物结构上打孔。' S8 F1 h" W: y2 j/ \! K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楼板或建筑物结构必须保持完整和稳固,才能起到支撑的作用。随意在楼板或建筑物结构上打孔既不美观,又会妨碍其稳固性。对不经批准,随意在楼板或建筑物结构上打孔的应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罚。
( i, w$ y1 N8 [& z( m , w* `2 O3 z' U" G& h+ f) W2 n
3.用青光大最重物或起重滑车
5 I: f. B$ g. Q$ n3 l) \0 h8 b- c4 M) X【举例】需要悬吊重物或起重滑车时,有的作业人员留省事,竟用已安装好的管道进行悬吊。
% E$ m" _8 r7 V3 s9 p6 w. z# N3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重物或起重滑车享有一定的质量,悬吊在管道上,会造成管道塌陷或折裂,损物伤人。因此,①禁止利用任何管道悬吊重物或起重滑车;②加强现场监督,发现利用管道悬吊重物或起重滑车的行为时坚决制止。- u6 \! D, d6 D9 W3 `9 Y! U
8 B' @# l9 k0 \7 o
4.在是要加盖盖板之处,不加盖盖板
$ x2 A/ A+ m; ~$ f9 k: H" p: O$ s- [【举例】有的施工单位和作业人员在厂房内外,工作场所预留的井、坑、孔、洞或沟道上不加盖盖板,对危险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 o6 C; v; I8 [: ]9 H- h& J【纠正方法】应讲清楚:生产厂房内外,工作场所的井、坑、孔、洞或沟道,必须覆以与地面齐平的坚固盖板。违反这条规定,在井、坑、孔、洞或沟道上不加盖盖板,就会发生人员坠落伤害事故。应准备坚固适用的盖板并对现场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有遗漏之处及时补盖。; O4 }% i6 u( Q, |3 U0 [
( R- h, \$ Y5 n5.在通道口随意放置物料
1 U7 V7 B: @& e9 P[举例]经常在门口、通道、楼梯和平台等处存放容易使人绊倒的物料。
& Z$ Z4 W0 \. I.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门口、通道、楼梯和平台等处,是人员行走和物料转运的必经之地。如果在这些地方放置物料,必然会阻碍通行,给工作带来不便。因此,不准在门口、通道、楼梯和平台等处堆放物料。应经常检查,发现通道等处放置物料立即清除。
/ o. |$ d1 z6 c m0 K; y p) @ $ c$ d Y( r% s+ k- p4 e7 o
6.将消防器材移作他用
5 W6 x1 d: A7 H5 B[举例]有的工作人员在开门后随手用灭火器挡门或移动灭火砂箱作登高物。) C* B; b) N; Q7 K; F; Q; ^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消防器材平时储放生产厂房或仓库内,一旦着火时用以灭火。随意把灭火器材移作他用,会损坏它的性能;如果不归放原住,起火时手忙脚乱,找不到灭火器材灭火,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应经常检查消防器材是否妥善保管,如发现移作他用应立即整改。
3 G+ R3 J# f6 { W
! \; u8 \2 n8 @0 ?7.在工作场所存放易燃物品
7 ^1 W1 k" n8 B/ S# n7 W[举例]把没用完的易燃物品随手放在工作场所的角落或走廊,准备下次再用。
# z: }+ _, Z" `: i h0 Z$ }8 z[纠正方法]应讲清楚:在工作场所存放汽油。煤油、酒精等易燃物品既会污染工作环境,还容易引起燃烧和爆炸。因此,禁止在工作场所存储易燃物品。; q8 x, v' f% N }6 e
作业人员应准确估算领取的易燃物品。领取的易燃物品应在当班或一次性使用完;剩余的易燃物品应及时放回指定的储存地点。对随意在工作场所存放易燃物品的现象,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
0 [; b( i6 \- J: Z0 A0 @" L
$ u7 E7 \2 j5 O7 L9 U8.不按现规定穿工作服* Y1 N( X+ R8 ^. [5 h
[举例]有的工人穿用工作服时,衣服和袖口不扣好;有的女职工进入生产现场穿裙子和高跟鞋,辫子、长发不盘在工作帽内。
4 b( z; ^1 x3 M6 ?0 a z【纠正方法]应讲清楚:不按规定规范着装,衣服或肢体可能被转动的机器绞住绞伤。因此,必须按规定着装。在作业前,班组长应对着装进行严格检查,不按规定着装的不准上岗作业。
+ v6 n+ H6 a$ H* M! W1 o ) ]3 Z2 l+ q- @( `# A
9.接触高温物体工作,不戴防防护手套,不穿专用防护服8 h# _/ y- C9 g6 L
【举例]有的工人不戴手套和穿用防护工作服就参加接触高温的作业,还振振有词地说:“穿防护服不灵便,只要小心谨慎,不戴防护手套也不会出事”。* y* L" z. B8 N6 L; J# o+ t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接触高温物体,工作时如果不戴防护手套,不穿专用防护工作服,就有可能被烫伤。列举不按规定着装被烫伤的事故,从中吸取教训,作业前应进行认真检查。对接触高温物体,不戴防护手套、不穿用防护工作服者,不准上岗。
+ l% o7 A2 ^+ N6 D4 F; A0 [: r ' i: ?$ s, {9 S2 O9 O; V
10.进入施工作业现场不正确佩戴安全帽
( L9 |; A' j% ~: j/ f[举例】有的职工进入施工生产现场不戴安全帽或者虽然戴上安全帽,却不系好帽绳,还有的职工把安全帽当成小凳子坐。6 s9 U/ t6 B1 \1 t$ h+ J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施工生产现场存在诸多危险因素,比如物体坠落等,因此,必须加强对头部的防护,戴好安全帽,以对头部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进入施工生产现场前,严格检查工人佩戴安全帽的情况,不正确佩戴安全帽者不准进入施工生产现场。发现把安全帽当凳子坐的现象应严肃查处。0 z+ `1 [8 \! b% Q' n4 x5 _
( N V' H0 T" g7 C! f' w( Y
11.在机器转动时装折或校正皮带
) q! x; d8 G+ I# o) D【举例]有的工人在机器转动时,动手进行校正或者装拆皮带,面对纠正和劝阻,他们不以为然地说:“以前老师傅都这么做,我们这么做也不会出事。”
# z( i7 G5 j7 k9 J" L【纠正方法】应讲清楚:装拆或校正皮带必须在机器停止时进行,否则有可能绞伤手指或手臂。经常列举在机器转动时装折或校正皮带发生的血淋淋的事故,从中吸取教训。对违章操作者应及时纠正,严肃查处。6 M4 H) r0 s2 U! p& h. A% |: X
1 |. }9 b& B1 p. w$ y+ Q
12.在机器未交全停止以前,进行修理工作% m- B/ i2 X# j/ o) u* h
[举例]有的职工发现机器出现小故障,在机器未完全停止以前便进行修理,并且说:“小故障,随手修理一下不影响工作。等机器完全停止,排除故障再重新启动,影响工作效率。”1 a: Q& }8 h, p/ R& ^* X) O. Z8 Y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在机器未完全停止之前,不能进行修理工作。经常列举有关事故案例,讲清在机器完全停止之前进行修理工作,极有可能诱发事故,对违章操作者应及时纠正处罚。* [, ]& ^6 D: `" c; @: k
8 q5 |; j9 z5 Y/ R; o! A13.在机器运行中,清扫、停拭或润滑转动部位4 m! {# {/ B, f5 p
有的工人在机器运行中,清扫、擦拭或润滑转动部位,这样做非常危险,有可能导致手部或臂部被机器绞伤。
& h# @4 ~+ U; M; ]; Q) r【纠正方法]应讲清楚:在机器转动时,严禁清扫、擦拭或润滑转动部位,只有确认对工作人员确无危险时,方可用长嘴壶或油枪往油盅里注油。讲解在机器运行中擦拭、清扫和润滑所引发的事故案例,从中吸取教训,对违章操作者,及时纠正。1 ], N! ?& I9 t9 c" M% T+ d
5 s1 W# D' K7 W2 H( |/ K+ d' n
14.翻越栏杆,在运行的设备人行走或坐立 E6 y6 q+ [1 | o/ c; O. Y
[举例]有的职工喜欢翻越栏杆或在运行的设备上行走或休息。认为:“这是勇敢的表现’,有的铤而走险,甚至为此“一赌输赢”。" Q' I9 t: Z0 |$ X& N3 G' G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栏杆上、管道上、靠背轮上、安全军上或运行中的设备上,都属于危险部分,翻越或在上面行走和坐立,容易发生摔、跌、轧、压等伤害事故,应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对违章者给予相应的处罚。 _/ B0 ^: z' ?' z! A
$ T( x2 J/ s" T* S) J4 P: U' ?15.人爬梯不注意逐档检查
6 T6 t+ h) K$ [[举例]有的职工以为:“爬梯很稳固,逐档检查没啥必要。”因此,不进行逐档检查就往上爬。上下爬梯时,习惯用两手同时抓一个梯阶。 }( e* ^0 P' K. [9 {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爬梯的稳固性只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环境的变化及其他意外因素,爬梯很可能发生缺陷和隐患。如果不进行逐档检查,不稳固状态难以发现,很可能引发坠落事故。上下爬梯时,不但应逐档检查是否牢固,还应两手各抓一个梯阶,小心稳妥,以防意外。
& w. N6 i0 n% ?9 N6 G 1 m) T T5 F+ c( u
16.随定拆除电器设备接地装置
. N6 C4 p3 U/ n/ _ F[举例]在使用电气设备中,有的职工随意拆除接地装置,或者对接地装置随意处理。认为:“电气设备绝缘没有损坏,不使用接地装置也不会触电。”
8 C6 L R, N! Z5 y, E【纠正方法]应讲清楚:随意拆除接地装置,一旦电气设备绝缘损坏引起外壳带电,如果人与之接触就会触电。因此,接地装置不能随意拆除,也不能对接地装置随意处理。对违反者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直至处罚。
( ~- M7 `1 G6 _! b. D( |4 t ! _/ L! y0 F- U
17.使用有缺陷的大锤作业% M) q$ ]2 I9 f0 f1 C6 |6 b1 V
[举例]有的职工使用大锤时,不进行检查,锤头已出现歪斜、缺口、凹入和裂纹,仍照常锤打,并且说:“小毛病,不碍事。”5 j9 o2 x& I) f0 ?3 i L& ]0 ?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工具有缺陷,不但妨碍作业,而且容易诱发伤亡事故。大锤歪斜就容易抡偏,击伤手臂,如果锤柄断裂锤头会飞出伤人。作业前,应认真检查大锤,不合格者严禁使用。作业中大锤出现缺陷,应立即更换。
6 x* ]* S7 t; R* i6 j3 i$ _" Y
g1 \% l k J9 C- {; S18.凿击坚硬或脆性物体时,不戴防护眼镜
% j- M4 Y8 L }4 s. k! c+ e9 C A9 z5 _【举例]有的工人在用凿子凿击金属或混凝土等物体时,不戴防护眼镜,认为戴防护眼镜,动作不便,妨碍观察。
$ L1 S1 ~# s3 k【纠正方法]应讲清楚:不戴防护眼镜,极易被砸下的金属屑或混凝土碎块击伤眼睛。因此,应当经常检查督促职工在作业时戴好防护眼镜。8 e2 a: m2 y2 ?+ p
, M- A8 s, ^ s# p. k
19.使用没有防护罩的砂轮研磨( h# S( M( y0 p7 S4 d5 C; J% Y1 ^' v0 j
【举例]有一位工人在打磨时,使用没有防护罩的砂轮,有人提醒他,他却说:“只要自己注意,不会有危险。”结果砂轮碎裂,碎片崩出击伤了他的头部。1 o: S7 J# _* Q. Y% z, [1 l @8 _3 r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安装用钢板制做的防护罩,能有效地阻挡砂轮碎裂时的碎块,保护自己和其他人员的安全。因此,禁止使用没有防护罩的砂轮。对使用未安装防护罩的砂轮的职工应及时制止。0 A. L9 Z- b0 d: A3 D. j- u9 y
% X- U% O$ F1 i
20.忽视检耷,使用带故障的电气用具& W _' `/ c. O) c3 ]
【举例】电气用具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认真检查。但有的职工却说:“昨天使用时一切正常,再重新检查没啥必要。”
# b- k: f! ]( o' e% l1 r$ F【纠正方法]应讲清楚:由于忽视检查,常使电气用具存有故障而无法察觉。比如,电线漏电、没有接地线、绝缘不良等,既有碍作业,又存在发生触电的危险。因此,绝不能忽视对电气用具的检查。使用前必须检查电线是否完好、有无可靠接地、绝缘是否良好、有无损坏,并应按规定装好漏电保护开关和地线,对不符合要求的不能
( r4 F$ y" ^6 o 9 U& S+ x8 G$ b2 T- E' ~. }: M
21.使用电动工具时不戴绝缘手套
2 h# F5 `! M8 Y C; A; @【举例]有的工人感到:“戴绝缘手套工作不方便。”常常徒手操作电动工具。5 s0 Y2 B, [7 o& w7 h' Z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使用电动工具时戴绝缘手套,能有效地防止电弧灼伤或电击倍。在作业前进行严格检查,对不戴绝缘手套者不允许操作电动工具。
4 E" R8 `' `( N0 F4 u n Y; |0 _' _* N
22.不熟悉使用方法,擅自使用电气工具9 i+ T$ i' M. K" S$ @3 d+ ~
[举例]有的职工不熟悉电气工具使用方法,却擅自操作电气工具,造成不良后果。比如:提着电气工具的导线部位;因故离开工作场所或遇到临时停电时,不切断电源。这不仅会损坏电气工具,还有可能由于绝缘不良造成触电事故。
/ b6 g1 L+ R" W- L, E7 K[纠正方法]应讲清楚:电气工具必须由熟悉其使用方法的电气工作人员使用,不熟悉其使用方法的人员,不能擅自使用。对擅自使用电气工具者,应及时制止,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h" s0 ]0 \6 ?- k8 j- V+ J+ L+ N
: F7 X, Z% e d
23.不熟悉使用方法,擅自使用风动工具1 T" b8 f) @, Y- _' M5 L& @, ?9 W6 ?
[举倒]有的职工不熟悉风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却操动风动工具违章作业。比如,风动工具运行时,拆换零部件。这样,不仅使风动工具的性能受到损坏,而且容易造成人员身体伤害。+ m) H; m; ~. x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不熟悉使用方法的人员,不能使用风动工具,发现有擅自使用风动工具的,应立即劝止。% n1 U: a, p8 x9 M: g# i& o: `
+ Z- e0 I a8 c& t
24.不熟悉使用方法,擅自使用喷灯% i2 [5 W' f* M" g1 Z! b# _
有的工人不熟悉使用方法,看到别人使用喷灯“很好玩”,也总想亲自试试。于是,趁别人不在场,拿起喷灯作业。有时还在喷灯漏气时点火,或把喷嘴对人,把人烧伤。) f+ m1 Y% I! i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不熟悉使用方法的人员,不能擅自使用喷灯。发现有擅自使用喷灯的应立即劝止,防止发生意外。% m2 ]7 S/ j. S/ K+ P7 O1 N& k: U% r
1 m$ g, E' K% l3 u: z
25.在有可能突然下落的设备下面工作
1 R$ g# C8 }9 H- m! c! V[举例]有的职工作业时,不注意检查是否存有危险因素,落实保护措施。比如,在有可能突然下落的抓斗或吊斗下面进行检修等,其危险性显而易见,如果抓斗或吊斗突然下落,人员就会被砸伤,后果不堪设想。6 k! s. L7 j, R. R a" Y: @
应讲清楚:在有可能突然下落的设备下面工作,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应离开危险区域,在安全环境里工作。如必须在有可能突然下落的设备下面检修时,应预先做好防范措施。) R! b* x I$ e# C+ g, p' a
6 w: S3 A" C6 o- u% O: v5 G) @
26.在机车驶近时抢过铁道3 t% \$ Y; |# Q' [
【举例]在厂内铁道与汽车道或行人道的交叉点,都设有“小心火车”的警示牌、拦路杆,并有专人管理。有的职工在拦路杆放下、机车驶进时,仍就急于穿过交叉点,这样做非常危险,有可能被飞驰而过的机车刮倒或撞伤。( I- @( C4 ~) o( r
[纠正方法]应教育职工严守交通规则,机车驶近时,不得通过交叉点,负责交通管理的人员应坚决制止行人的冒险行为。
+ X( ? {1 I2 q; L
" C! l0 L) H, m1 C( e27.在车辆下面或两节车箱的中间穿行
" m2 i$ p' g0 S, l9 r# h, W! ]6 ~[有的职工为了抄近道,走捷径,在车辆下面或两节车箱的中间穿行,还有的在铁道上或车箱下面休息,这不仅妨碍火车的正常运行,而且是非常危险的行为。5 P/ \+ u: m3 g/ \/ N- v7 R, n% q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在车辆下面或两节车箱的中间穿行和在铁道上或车箱下休息,是一种无知的冒险行为,一经发现应坚决制止。
1 P' ~- }3 s- A6 t) f8 Q ) w, P3 @& ^: A& W; u
28.砸煤时不戴防护眼镜* ^! ], g8 U8 F# Y: {
【举例]有一工人嫌戴防护眼镜不方便,便摘下来挂在胸前,抢锤砸煤,碎块四溅,有一碎块崩在左眼上,造成视力减退,险些失明。
3 _' G K/ Q6 \% \) L& [【纠正方法]应讲清楚:砸煤时戴防护眼镜是防止煤渣击伤眼睛的有效措施。在砸煤作业前,应认真检查,对没有戴防护眼镜的,不允许上岗作业。
5 s0 r( p( h: q+ {! T * K' {. i/ L* r. C
29.不能及时消除煤堆形成的陡坡! u+ S: U- ~& Q+ }
有的工人在从煤堆取煤时,贪图方便,不注意留有一定的边坡,对已经形成的陡坡也不注意及时消除。结果,陡坡发生下滑或坍塌而伤人。
9 [ S( W5 k7 {6 _/ c【纠正方法]应讲清楚:煤堆形成陡坡将会发生的危险。经常检查煤堆,发现有陡坡生成,及时消除。: K! J' o! X; \- O0 N7 h
# M6 X: x1 |# I$ C p `9 k30.卸煤工从车箱上直接跳下
L. V3 S* d0 x5 ]1 V5 h[举例]有的卸煤工自觉身体灵便,不是踏着车厢上的脚蹬上下煤车,而是从车体上爬或从车厢上直接跳下。当别人劝阻时,他们却说:“我身轻体灵,不会出事。”但容易引发的后果是:或者被车厢刮伤,或者跳下后跌伤。
, N; ]- H+ U9 [, d; c( L* c' S: W) W应讲清楚,不准从车上跳下。对违反规定从车厢上直接跳下者,应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
$ w! V' x0 {& C5 a" G" b: g, i/ r
- s) W' N+ G2 z( a; ^2 E' H
+ c' z: h+ t H8 g2 L( q# {) G- X" Q$ s7 S+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