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建立了体系,并通过了认证。我想大家对中小企业的体系现况在审核时也比较了解。! ]& A w9 S0 |% p- f3 |# i
其实标准本身只提基本的管理要达到的要求,而非一套固定的方法,所以本人从事多年咨询、认证相关工作,谈一些个人看法:
( V" q$ U0 e; K/ c' l. J. p% Y关于咨询:
. f* {7 P- l9 {9 h& t5 N1.少用标准术语,如“管理体系”,策划、验证、质量计划、确认、监测设备、过程监测等,全部用大白话,如:你公司的管理整体思路和流程是什么?工作计划,检查、检查,计量工具(或器具)是如何进行的;" w# n7 ]# C) `" c/ R6 M& J8 \
2,体系文件要简单,必要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可合并一起,企业如果有已成型、成熟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等直接从手册或程序文件中引出来,不用另编太多的“程序文件”或管理办法,质量标准只从6个方面提出了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合并。内容不要重复,目前很多质量手册内容太过复杂,在质量手册中说明的同时,又在程序程序中描述, 还在部分三层文件描述。手册在实际工作中只起一个“索引”的作用,4-5页就可以(见4.2.2不过二行字),多了就是自己的过分描述。不要过分对文件、记录的编号、格式等大做文章。对于标准有要求的“必要时,如何。。。”、可行时,如何。。。”,如果不必要,不可性,坚决不要描述。对于成熟的企业和熟练的技术人员,非要编制一份所谓“##作业指导书”真是画蛇添足。9 L+ l: R, l2 s9 j. t
3.对文件和记录进行必要的结合。没有填写之前是文件,填写了实施结果和数据就是记录,尽量把生产和服务流程策划到一种表格中,可包括任务下达,生产过程控制参数,操作人、检验人、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处理等。记录越少越好,就怕审核员不会识别;
R! D- A5 m+ A* ?4.把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与日常管理决策会议、检查结合起来,不要在外审前特意做一次“正始”的内审和管理评审,往往是内审员一个人在战斗。8 @" U# n# x( l% p5 \( }
5.把绩效考核与标准8.2.3,8.3等条款结合起来,达到人人重视体系的目的,不然,体系就是几个人的事。
: M# v8 L* A' N2 {4 \( T1 f关于审核:9 Y5 s2 E. A' D9 M/ ?; k
1.少用审核术语,如:请你谈谈对管理体系是如何策划的?你把特殊过程的记录给我看看等。老板是回答不出来的,可直接问:你为了有效管理企业,你当时打算从哪些方面进行此工作?你认为你公司的产品哪些环节不能检验,你是如何控制的等;
- y! L0 B J& G& U2.不要用个人经验代替标准要求和企业实际管理做法。很多审核员问:请把设备的维修保养记录给我拿来,企业说:我们日常进行了保养,工作忙,没有做记录,文件也没有要求做记录。审核员就问:怎么没有记录呢,工作很不规范嘛,给你开一个不合格项。。。。(遇到这种低级审核员,气死你)。实际企业做得很好,设备运行正常。, g i y) o/ ]& X& Q
3.看企业整体的产品质量符合性和稳定性,不要过多纠缠于一个文件、记录的小问题,很多企业产品质量内部检验,外部抽检均合格,可能存在部分运行记录缺少或不规范的情况,就不能下体系运行不规范等审核结论。
* h$ t6 J2 G+ F) {0 g1 n1 y$ A4.多提一些系统性问题,少提一些无实际意义的缺陷,如:文件没有审批、没有签字,没有记录清单,没有人员能力评价表、培训记录没有、质检人员没有授权文件等。开与不开对企业没有触动,可以从管理效率,成本控制,法律法规风险回避等方面提出。我相信很少人会开5.4.2的不符合吧,还有天车没有按要求每月自查(7.5.1,法规要求),
8 a; w0 t5 q0 N! R9 f5 I% H5.多收集一些现场实际看到的,非正始表格的证据,不要只要企业准备好的“审核记录”。真实的现场描述远比虚假的表格记录有意义,标准中要求记录的地方并不多,所以需要审核员进行现场描述,以证实体系的符合性。
, J7 T! H* Z! R 如果企业确实做得不错,可以没有“不符合项”,不要硬找几个所谓“不符合项”。
( M* J6 _) s0 ]( n# B' W- D4 z
7 F2 y* K/ y" U* H) C$ @8 c 个人见解,大家勿喷。
, C% ]& |/ ], p6 y8 O6 D) @' ?$ E) N! ]% w( V9 Z t+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