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3 f' i1 ~ y6 i
去年12月份,朋友入职了一家融完A轮的公司。制度也比较健全,文化理念先进,好多同事都是海归,但年后回来就倒闭了。为什么?周末荐读,与你分享。
! r. H1 c* l, N/ K: q" O3 n3 ^) z+ @# g; R
其实,我并不吃惊,举个细节:在他们公司,公款报销吃喝成了公开的秘密,领导也知道,但解决方法就是无休止的开会提醒。所以,很多公司并非死在产品业务不行,而是掉进了管理的大坑。
& a: E [- M3 M7 ]3 X3 U$ W# y$ l请认真思考一下,你的公司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普遍现象——
) b4 q: A& Q# J7 G
2 D# ]$ C7 y- ]4 ^5 g4 d( R* \- V有5%——10%的公司员工,一上班就是来挑毛病、和你对着干的,所有的制度他都看不惯,所有的决策他都有不同想法,而他不会去想自己做得如何;
4 P5 a+ |4 L0 Z t9 D有15%——20%的员工,他做出的东西就是不合格;
" s% F5 l! d4 j' r" a' |有20%的员工是蒙着做事,做得对与错,他都不知道为什么;
1 j6 o) r/ G# h- p8 W
只有20%的员工的工作,是高绩效的。
* L- u8 ~" w- `* t/ G0 }1 `也就是说,公司中有60%的员工的工作没有正常产生绩效,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尽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也学习过不少管理知识,尝试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是总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 m5 z/ Y! x3 R' U' i5 e' Q
这是我10年间对200家企业跟踪研究的发现。十数年来,正是这些问题深深地吸引住我持续迷恋、关注管理——
$ ]' h& M# e( p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人,交给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结果却相去甚远?
1 c4 b* m O5 @; ` [为什么这样多的人陷入了无效的、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中?
" e0 X; W& S2 v影响人们工作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 t! n+ T$ I8 _人员为什么会流动?
! N* p+ J# l1 t9 _1 X/ M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组织并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
4 K: H" }" v- `0 \& |
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都是源于管理观。
$ |3 w; _: O. e* N◆ ◆ ◆
用绩效说话: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 j; B2 i2 L3 o( F6 x: R, `
现象一:功劳与苦劳9 k$ w! |; ?$ J
' b/ k: |; q) d+ k: R j现在大家普遍知道,“苦劳”是对绩效没有帮助的。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有了“苦劳”之后,就会觉得已经很对得起公司了。
; Y; a2 P! e4 W4 Z. a Y1 \8 l
其实我们也会接受这些看法,很多公司还是以苦劳为考量标准。这说明对管理的观念还是没有认识清楚。讲苦劳是对管理上的第一浪费。
" |" S1 U3 i1 g7 ^" @现象二:能力和态度
% g; i7 t+ A8 ?% [9 ~5 S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直接产生绩效的是能力,而不是态度。谁产生绩效,谁就最重要。当态度转化为能力,才有用。
0 Q) H( z. x+ M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企业,你公司活得好的员工是谁?是不是能干的人累死,不干活的人活得很好?而通常是能干的人总是态度不那么好,不能干的人总是很讨好。那么你的管理就一定出问题了,你考核的是态度多,还是能力多?
0 L% d: z5 K6 I! I2 ]; S/ {
如果你50%的内容都是在考核态度,那你的公司能干的人就自然活得很累了——而这意味着如果有机会,他就会流走。这是对管理的第二大浪费。
: `6 X% o. w, f0 T5 e8 k( |
现象三:才干和品德
) \# y+ @ K7 [7 S% Q品德只有在遇到重大挑战时才能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去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是好还是坏,管理不能把赌注押在这里,而恰恰应该去设法解决它:
1 j! x& W/ M. T, ~, i
管理要承担的责任就是没有机会让人去犯错误,让品德转化为才干,创造绩效。所以学管理,要看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
" F# \3 V Q1 E8 `何时“德”比“才”重要?
8 R) T% y4 d' u; F& Y0 a1 K7 u必须要说明的是:在两个时间点上,德比才重要。一是在招聘时;一是在提拔时。
! ]* S# r) I8 b7 C+ s( T◆ ◆ ◆
等边分配法则:管理是一种分配
' k7 y% M0 q8 m& e. C7 h W t0 W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把三样东西分成等边三角形:即权力、责任、利益三角对等。2 [3 _0 P/ c, N/ x* H% Z J
6 V1 h: b# ^3 O6 I! W
几乎所有管理出问题,都是因为三者的不对等。
7 x7 h# ~9 e$ c5 Q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分配,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这里分配的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权力。我们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分配权力。必须明确,权力分配的依据不是岗位,而是责任。
], g2 N4 Y# \( S; P/ W
比如:如果完成绩效的责任,分公司的责任最大,那么权力最大的就应该是分公司经理。但是现实中常常不是这样。我建议大家做两个重要观察:
6 I+ E$ x4 w o8 h& S5 ^① 公司的总经理经常给谁开会?参加会议的人就是权力最大的人。
6 w- o/ ?8 G4 P, P他是经常给总部职能部门的人,如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开会?还是经常和分公司经理、一线经理开会?和总经理经常开会的人最有权做决定,只不过这个决定是通过总经理部署下去。
7 T4 \3 j5 ~* u d8 b② 公司头衔的设计,是一线人员的称谓高,还是公司职能部门的称谓高?
% k/ e' c& o3 k称谓具有象征意义,权力常常在岗位的称谓中就分配了。
+ |: q9 B) W7 `$ }+ `: g# `
你会发现,总经理的会议室里多是职能部门的人,而二线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称谓都比分公司、一线岗位的称谓高。你又如何让一个人力资源总监去为一个小小的一线经理服务?彼此见面一打招呼,上下心态就立刻拉开了。
0 O' l. {3 ?! P; u+ F8 C
这样的分配就不是基于责任的分配,管理效力自然大打折扣。
5 n$ c" \1 _; S1 @◆ ◆ ◆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3 r5 Z( ^% q, N( ^0 k6 f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也是谈得最多的话题。其中含有两个重要的认识:
! {* g4 N# }* K1 g1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2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
+ y) a I: T+ q6 ?: W, j. e% s
& R4 J0 R+ Y3 X n3 k3 h/ ?认识一 :为什么管理做什么要由经营确定?
+ a2 W. c( {! q$ x
在一个公司中,“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对。逻辑关系非常明显。
z# v r+ I( N4 M! _ T( |9 [
比如通常情况下,薄利多销经营,对应规模化和成本管理;一分价钱一分货经营,对应品质和品牌管理;服务化经营对应流程管理;定制化经营对应柔性化管理等。
q0 J0 [3 P' Q& t. x% ?% m% N认识二:为什么管理不能大于经营?
9 z: `! o4 n$ J+ C5 L) c因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大于经营能力的话,那常常意味着亏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公司制度很健全、文化理念很先进、人才很优秀,但就是经营不景气的原因。虽然你很懂管理,但是你的管理观有问题。
9 k8 h# k/ _% E/ V# W
你不妨看看,你公司最优秀的人是在做经营,还是在做管理?你开内部会议多,还是开外部会议多?
' n# l* w5 a$ h. }. {% E
如果你的高管团队每一次都是开内部会议,每天看到的都是他的下属,那么你的管理就大过了经营。
6 u- p: b( y5 z+ M3 s
$ ?9 J: G' K# B- s! m1 ~- I
4 ?! d; ]: ]2 |% ^8 e5 O这就是杰克·韦尔奇为什么说:不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开内部会议,下午不重要的时间见客户;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见客户;下午尽量少的时间开内部会议。
, g, U5 E1 o+ Q! |7 r% a$ ~
从时间的分配上就可以知道,你是经营大,还是管理大。
% ^1 L9 J! L8 S* h& V
, w8 x0 |/ R. s0 `% d! K. l, Q-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