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一出质量问题生产部、品管部互相抱怨!这锅,谁背?
: u7 W6 ~. i, l0 V9 d驻厂咨询 朗欧企管 今天 4 U6 b5 ? H, ?; k
9 N2 ?& p8 f5 [. ^7 E3 z3 x
质量 导读:生产者说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是检验员没有把好关;检验员说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者如果不制造不合格品,市场上就没有劣质产品!
: r3 g/ V8 P+ z" d* N+ M6 @# m$ D时至今日,很多的公司,一旦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 + e5 v D& U: I2 g" S4 v
错误观点:
% I- j0 A8 M$ P# _- A4 k8 k1. 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 d/ p* Y4 N, r* ^) m' ^9 ]
2. 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
3 D3 {3 K6 r% l$ Z* [+ x# M, L* x( O9 _3. 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
# R* W3 v. p- D" d* v: e& e4. 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
6 n* H- f: F( u2 z+ d" P# z7 r" j
2 q" P Z; j. H
8 J4 J3 x9 x( @# X
# c2 ]2 M% G4 q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就该被闪人了。 . I9 V- y; G0 q; t5 x3 S' B
9 T: g u8 O& Q' d5 N7 W, m: I5 k7 e% L/ J
! ^1 @, w. U9 }# ^0 F8 u* P2 D4 R
3 }0 ^/ E& _7 S) i
质量到底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 6 n0 L/ E4 |9 P3 Y M! d
% V) A6 _( X5 D
+ r0 k; h9 P' Y! m
1 N4 c! H; X& @ E7 P首先我们要分析先与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众所周知,产品生产在前,检验在后,换言之,只有先生产出产品,才能检验,如果没有产品就无从检验,何来优劣的结果? - X, c: p2 a* ^1 r6 h4 w7 d8 _2 ^
显然:生产是主动的,检验是被动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 O8 E2 ?& p% m7 E& l2 a9 n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 S! [7 w" I7 [3 V! ?, i/ E' E/ f0 _
4 G, A6 D F8 }! z& M7 p7 n
5 Z. E f, i1 S& o! m- X
2 u! ]2 h2 ~" k' p q; I. K- m* G为什么会出现品质问题? : a* G. r- F7 b3 c
! o1 ^( M9 {! j
) @: N4 _' U3 r& ^' v8 Z
$ @. y+ h# ] Y" s7 v5 G: b/ L; R产品开发前问题不处理好,量产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质救火,想靠提高检测的频率,从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
: N+ a) x0 C! B1 S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却没有事先经过测试验证,没有准确的产品质量波动情况认知;
# Z6 r1 T$ C4 W! ]; m6 G% l% q客户催着要货,上面施压,老大就根据自己的所谓的实际经验说话,对于不在标准范围的产品,实施特殊放行,导致产品问题;行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公司还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出现非人为的品质问题,却又不在检测频率范围内等……
6 k; j% b# }: n+ Z U/ F2 B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不是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完全承担的,必须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这些控制。 ! ]+ o$ n) B w# S! p( p) c) X
例如,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但在检测中却很难发现,此时,处于生产作业者显然比质检员对质量问题更了解,如果作业者不主动控制质量,仅仅依靠质检员把关,产品质量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 O$ ~, E; @7 K) u Y
$ i9 d9 ?. _/ F! @9 l2 y
( |3 e1 H; g& ?, |# `! l+ A, q- y
- j/ F5 Y6 d+ n" @( G8 ` }
* }3 c7 q4 y, c/ B, S如何全方位控制产品质量 y9 E. R1 ^, S
& {* O! g Y% [2 F5 \. ~' ^# T! g* v# j# V5 |# K% b5 y4 h
" ]4 Y- `+ f3 m5 I2 U要全员认识到:产品的品质不好,产品就没有市场,产品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了利润来源,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倒闭,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失业。当然对于公司来说,即使产品市场良好,但也要“居安思危”,把产品品质做得更好,营造更好的企业口碑。俗话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0 S; ]7 a0 `8 t c
, C0 h1 k5 Q0 Z/ T) q9 S: q5 v$ j. }% \
9 ]$ Z8 Y4 n! F/ p- K
! w6 A+ E# S0 K7 s, R/ a
以客户为中心
7 K K! L. V0 `4 N! d3 _
, w L" V: c/ S- v$ J* g s y& |: t5 t& f5 S4 r3 ] F
7 y: x% ~& w% m- R0 T2 Y( ~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把自己看成客户,把自己看成是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把自己看成是产品的消费者。这样,在工作当中就会自觉地把工作做好,大家都把工作做好了,产品的品质才会有保证,如果在工作中偷工减料,危害的将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 w- ` B/ f, ~2 T
9 {' o5 N& W+ F" y2 A' R/ B) @
. S$ P8 u' i1 X0 |8 f) I6 d6 k0 U) L% t8 E
% j- q* m) Z1 o
树立品质的预防意识 3 I- m, y0 r1 ]0 M6 ^
# G! M5 S4 ~/ Z/ j( Y4 X1 u
* {1 G$ U4 i: f) X$ B5 D& R
! {9 g- ?0 F& h* N* h“产品的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设计出来,不是靠检验出来的,第一时间就要把事情做好。”这不是一句口号,这很好地体现了产品质量的预防性,如果的品质控制不从源头开始,将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 9 y. c ~9 I" [5 ^+ A9 ^
即使生产中投入大量的检验人力去把关,生产时由于没从源头去控制而产生的大量次品甚至废品,产品的成本将大大提高。况且有些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无法从后道工序发现并弥补,这更要求我们在第一时间把事情做好,预防品质问题的发生。 4 {) m" u& R3 W* S! y- x
5 d7 | m, w9 E' g& A" p$ A
7 l) z/ n' \$ e) m' E l" r U: x
7 ]; o6 a5 y/ D$ W( l0 C9 E+ X
树立品质的程序意识 O6 \9 L, |- l6 W9 X$ Z+ w
9 k& B7 M6 u7 I
8 o" A/ r/ p" O! S* M' Z
6 b$ @4 R* C- h- |3 \品质管理是全过程、全公司的,而各个过程之间,全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必须是有序的、有效的,要求全体品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严格按程序做,如果不按程序工作出错的机会就会增多,产品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 m6 u, l# _/ b4 h& _" F
, g7 M0 A$ z8 a
4 `. C9 s) x2 F& [
+ p9 m' b) ?* Z2 ]$ A; ^# a: `5 J! B2 l4 @* |- t3 |
树立品质的责任意识
1 k5 w j/ x( F; N( {! _' N0 [2 s0 J% F: V$ I) d
, K8 T/ R/ D$ t8 h, t5 j `3 f, G& L/ o5 k2 j. V( C( |: c$ e1 r
质量问题有80%出于管理层,而只有20%的问题起源于员工,也就是说,管理者可控缺陷约占80%,操作者可控缺陷一般小于20%。在管理者完善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必须要使操作者明白如下四点: # m+ o, H% k+ K
1、操作者知道他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 B$ Q, s5 c$ n0 x" z% _- V! F: \
2、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6 v# q, X7 o& z6 x3、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规格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 L+ s$ u, s# Z0 F
4、操作者具备对异常情况进行正确处理的能力。 5 d4 B- a M/ m, B' |& h
如果上述四点都已得到满足以及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均具备而故障依然发生,则认为是操作者可控的缺陷; T& A+ Z+ H+ C- |+ C8 B
如果上述四点中有任何一点不能得到满足或者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不具备而产生故障,那就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只有了解品质问题的责任,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改善问题将品质提高。 9 d3 K6 n- r" c9 g
3 F1 ^, M- H6 ^: a% c7 E9 R* w. ]9 ?5 B9 L& U7 L
; ] R; @7 P9 F" u& ^
+ A% P" Y9 M/ [树立品质的持续完善意识
0 c; w/ P4 Z2 |7 d K
: |( @0 R2 A% ?* ^# I9 G
' E/ B9 h0 T8 X, @: y7 ~. T8 D4 }. V v0 {2 m9 f4 r/ a
品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品质改善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PDCA模式。 1 Z: O, r V* i. v! c S
PDCA模式可简述如下:
0 f! _2 L, Y) I; `P—计划:根据产品的要求,制定改善计划; ! s+ R3 u% A c3 d! |1 Q
D—实施:实施计划;
5 G" v M6 A- c0 W& J- E0 z3 oC—检查:根据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检验; + g) ~, R1 }$ n( b+ }/ P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产品品质。 ! |: p# [, M: U) `1 e$ i* W) \
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不断上升,也只有这样不断地提高质量及创新,才会不断地取胜于市场。
V% K6 |0 y: \& X+ P5 R( [ l% m' \% @. x0 C
& t2 B, x8 T; Q$ `) Z# \) ?
* _- }* ?& O1 @, U( Q4 }9 K! o6 q
+ D; T7 I( `' e3 b( K树立品质的成本意识 A$ H* v' `; p1 }/ S
! }6 P0 A9 E" ^ _; K7 _ W+ c. z
$ K$ r' t8 N) M
3 x9 R& Y Y" O(即品质标准意识)保证品质,追求利润是企业永远的目标。企业要发展,不得不注重生产的成本,然而成本与品质息息相关,品质做得好,可以将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产品的质量不好,经常遭到客户退货投诉,那么他的成本将会居高不下,甚至将企业逼到绝境。 ; m5 z& U e* e1 Y: R
好多企业衰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客源、没有订单,而是因企业内部管理得不好,成本降不下来而无法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应该引以为戒。
/ X' |7 q) K# ~+ y但品质也不是越严对企业越有利。相反,过分地提高产品品质将造成品质过剩,也同样提高生产成本。所以我们在生产时,要求各工序和环节严格按客户标准要求去做,这样我们才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 Y' L+ C& _* u8 d$ O% ?( d) D. _0 @: B& j5 ?8 T
, }+ {1 y g: X- c+ w
+ c; i9 X" Y, G0 Z0 k7 k E8 ^; n0 h8 @3 A/ f+ J
树立品质的教育意识
7 S3 ]7 v( h: Q- ? N) N: v T; L- \" o: Y/ A
9 O& s6 E8 S& ]$ r# \# {
& o; A4 L4 s, }$ R1 k2 F
伴随时代的发展,品质管理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需要学习。二十一世纪成功的企业将属于那些学习成长型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全员工作创新能力,将会使企业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 t: N3 I3 n/ r& ~0 D, C* d
所以说,“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事实证明,那些成功的企业正是按照“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理念严格进行产品生产的,他们严把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不出差错,一环紧扣一环,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合格的好产品,才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 W4 P& k$ S6 y- Q0 s;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