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a/ A: Y; j4 G. ~
5 `* P8 k! _6 o6 q7 ]9 I# {3 v& W7 o
质量人,为什么那么累?很多质量人经常抱怨。只会抱怨没用,面对问题,我们还是要反思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老板们对产品质量不重视程度?不授权?质量人掌握的资源少?
可是静下来想想,质量在老板心中的地位难彻底改变,雇员也不可能随你左右。市场的选择会时刻影响他们,作为属下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他们,但最终的结果不一定能完全如我们的意。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最终的结果自然不会完全相同。
/ Z: D. o, v4 @' K' b* G4 W- \
那么什么是我们能掌控的呢?自己的工作方法。
一个好的品控,除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工艺熟知对设备了解,工作方法也十分重要。一张罚单既可能教育一群人也可能激怒一片人。品控的工作是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而不是开罚单的,更不是跟生产过不去。( `0 |, ?( F4 h- S) ?
下面,我就旁观的一个真实案例谈谈自己对品控工作方法的认识。
2 H) T# Y1 T' Y7 i* v
局部工艺:
3 w* M5 y6 ^! ~
甲班手工操作把A+与A的混合物分离(需要说明3点:1、从市场销售价A+的价格高于A。2、A+与A的颜色和质感差异很大。3、混合物中A+的比例远低于A),放入周转箱内,其中A交由乙班称重、包装、成品入库。
8 y; X: X) C4 m, ?$ `4 R' i1 W( D
6 P( |. U6 I6 c" t( Q) d; v
品控发现问题:' z4 B" s4 l5 x. ?! ^# g
4 M! Q( l( ]5 f6 J: Y+ W9 ^品控在乙班待包装的周转箱内发现,A中混有超标准比例的A+。
% ^' E' _3 V! J! ^; O2 z4 \& Q' U0 M" o: t2 L
处理过程:
0 T! |9 o0 R* ^% n品控发现问题后要求乙班停止包装,要甲班承担运输的人员做出情况说明。
# S7 M; v/ O2 L由于生产全过程可追溯,运输人员表示品控认为哪一箱不合格可退货返工。经检查整车共10箱全部不符合要求。品控随半成品赴甲班,逐箱返给操作工,全班情绪激昂,品控舌战群儒,未果,退出。
* R" D6 M" E# z/ Z+ k% N
我看局势已经失去控制,就私下问品控:是否因为A+与A价格差异而做出比较严格的要求。品控说不是,主要原因是订购A的客户有特别要求。我告诉品控:
6 }7 M' e0 u9 }
全面不符合要求是生产管理问题,责任在班长,应当找他。
8 P" i7 O; n% w! E( e
客户的特别要求需要让每个人清楚。
' i$ t- {: N( \& _
此时,乙班停工待料。没多久,甲班再次运出一车半成品,同样存在问题,通过一番解释,品控同意放行。乙班开工,一片欢呼。
' \* J% r+ g x/ m
案例描述完了,下面我谈谈品控工作方法的个人理解。
$ L% Q _% A2 G) t/ C# r, u
方法一:职责范围清晰
M, u0 A& s, N4 w: Q
先从当时那个品控在现场对我私下说的一句经典名言开始说起吧——“好质量需要对全过程控制”。我很清楚,那位品控朋友是想给我灌输一种全过程控制质量的意识。其实你不说,我也一直信奉这个观点,这句话完全是真理,只是当时不便做解释了。但是谁来控制?怎么控制?这是个职责划分的问题。
v5 V: s: w& M- A. s9 D1 Q, ]本来是生产部门管的事,你跨过去,他正好想躲,一拍即合。但问题是有些事不是品控能管好的,结果是好心没办成事。当时那种情况,全体违规而你们连违规者的名字都叫不全,根本无需在现场一个个纠缠,直接找生产组织者。
) b- n. j, \3 g& V! d/ M" v1 }+ g; B: ]! e2 a/ R/ C
事不关己,积极参与。这不是纠偏,这是生产管理有缺陷。+ C5 C+ _: |1 ^8 u m
0 [! r% I* k' h3 b4 ?+ C方法二:认清形势,战术得当
) u: e# ^8 l6 ^$ @: r0 W( Z" W
品控的战场是别人的地盘。不要以为自己有尚方宝剑就可以驰骋全厂。老板希望的是“合格产品”——产品是主体,合格只是修饰产品的。所以,以智取胜,以巧取胜很重要。' p# s5 K9 G" p# V( E+ k8 c
& c# \7 G" ]+ s B5 A
1. 善于培养同事之间的工作“感情”
7 ~0 E+ R; _# z6 U+ t0 Q$ |
品控工作需要培养同事“感情”,与关键岗位关键人搞好关系,工作上多指导一点,理论上多介绍一点,虽不一定都是份内事,但建立工作感情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对所有人都是:能口头警告的不开整改通知书,能不罚款尽量不罚款。对这些“感情”好的,应该还要多倾斜一点,多花点心思帮他们把错误(或者失误)造成的产品损失降到最低。* {0 o, v; T* P$ H# u% g5 D/ |
! H( G, w4 D* {- a$ h" T! M
2. 出手要快
" H4 b: M2 W X E
品控的最高境界是兵不血刃。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品控有威信,否则平时的劝告就没人听只有靠最下策——罚单了。不要把“罚款”挂在嘴上恐吓人,可以观察可以了解,一旦决定不要多纠缠。
; s7 N& Q5 ^2 u+ W$ n
, o2 ?% O" P9 ~5 N" C i2 s
3. 打蛇七寸,擒贼擒王
B% U7 N, B9 F* J+ z/ k5 K% g
说一千道一万,品控的管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人出轨了要把他揪回来,这就是打蛇七寸。万一没打准,那苦心经营的品控威信顿时损失不少,切记!都走错了,你不可能一个个揪,把车头拎一拎或者提醒一下就可以了,因为车头能看得更高更远,这就是所谓擒贼擒王。# A- f i o8 r& O _% i( u6 N
" u* W! _" Z) z# W! p# z
4. 防微杜渐避免积重难返
9 ]( V U0 K3 Q9 z
这其中既包括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又包括人员的行为。从前端延伸品控,解决小问题,避免大损失。对于人的行为管理也是如此,小随意可能演变成大违规,一个人可能带坏一群人,早警告能避免开罚单。
5 @- B( h! F! a8 r0 K8 F u# c5. 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
; ]1 J/ V8 o; Y: F3 [9 _# b
常言道:“好的产品质量需要全过程的控制”,作为一个品控更不要忘记:“好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要保证产品质量,需要采购、生产、质量、技术和设备保障以及仓储和销售,全厂上下的共同努力。这里所说的借力不是广义的借助大家力量,而是品控的一种工作技巧。
$ T1 c7 d' \# b6 Z3 ^+ a
6. 执法尺度的松紧
" D6 |. m2 k% U; {- h8 x
对于这个问题,看法各不相同。我认为,一碗水端平固然很好,但要做到很难。工艺要求在变;操作人员在变;疲劳程度在变;注意力在变;环境在变;思想在变。总之,变数太多。品控不能用不变应万变。品控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生产顺畅和产品质量保证在一定范围内。同时要牢记:处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
' [7 y8 Q. a8 J- v& C! B
8 v) N- ?; U5 V* _, L' g+ I; R7. 品控人员的心理调整
+ j `( m2 J2 Y
品控人员在工作中承受着多方压力,既怕没有尽责出现质量事故又怕影响产量和成本,自身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R! C* j% j6 z: s$ S. I5 I
. w( }: h( f$ J3 `$ k9 ?' b
8. 细节决定成败
! J% G9 a1 Z1 X, s
品控主要工作是检查别人的执行规范情况,但自身的细节更重要。我们一个人看很多人,其实那些人也在看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工作服的颜色,而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在我们的工作中,细节包括很多,不同企业也不尽相同,这里就不详细说了。1 G( S5 i6 N& D8 M% [& x* S5 b
% w: C: i9 _$ @5 ~( K9. 向左?向右?
& s. R4 N" M+ i0 F
品控的目的是保证产品质量,工作内容是检查、指导别人的操作,对错误的行为提出批评并予以纠正,对严重的错误为了教育本人告诫他人可以进行处罚。简单地说,品控没有生产操作的工作职责,但如果遇到某些情况,是不是该小试身手呢?
" F5 P# x% c% T' k7 Z! P
我的观点是:言语加行动,既能提醒他人,又能减少矛盾。顺水推舟的事,一定要做;被请帮忙的时候,尽力去做;陷入其中的活,不能成为习惯。
! j! H* k6 f" `# e; b$ ]" j5 S
1 N" w6 l: {) n* W5 Q0 Z
10. 踏雪有痕
5 u' r+ g2 ^; A7 H0 J5 \* p% Z
开门看,闭门思。品控们,该出发了,你准备好了吗?首先,熟知工艺文件。其次,装束齐备。第三,巡检的内容根据企业的工艺、情况、要求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侧重点不同。
" t/ f/ B+ ]: ~% J- ^% W$ { D
7 e0 J# U6 c5 e1 G8 ]; C
品控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技术还需要技巧;不仅与物打交道还有与人沟通。品控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压力并非都是坏事,在千辛万苦的品控工作中,只要你用心,定能学会很多!希望大家在做好工作的时候,好一点效果,多一份轻松!0 e8 F4 W" k( d! C1 U
: h! J) F' A E' B* ^' ^2 t7 }
来源:网络
* ]' {" D&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