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质量感悟 | 民营“不倒翁”鲁冠球:求贤若渴,重金“买”人才
: Q0 ~- l/ j# b7 F中国认证认可 今天 , I8 Q+ x) ~0 \" j C0 @
) i" x( O( J' P0 x' B& m1984年,时任国务委员的张劲夫到萧山万向节厂视察,他问鲁冠球有什么困难需要国家帮忙解决,鲁冠球想了想说:“其它的我都能克服,就是知识分子、大学生我实在要不到!”
. e; a7 C1 x& t" o! j) M7 M( t s/ p# ^- ~! ?+ t* k0 x/ W; K I! \
" Q. m, H7 u/ E' i2 l- E. d) ^, Z
- e8 n* ?0 q' y+ V2 s @ r发展之路困难重重 “农民游击队”急需改良
* h6 W$ a0 X0 B9 X- s2 {+ J. r' |1 k5 T7 e" E C
虽然鲁冠球的厂子顺利生产出了万向节,但他知道,仿制始终不是正道,想要长远发展必须走研发之路。不过他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厂里的员工都是“农民游击队”,连小学生、初中生都不太多,员工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5 E; s/ f) q' S" u) R6 }鲁冠球还举了个例子:在此前的厂子整改中,有质量管理的整改,其使用的是国外的标准,因此文件上标注着英文缩写TQC。不过厂内负责人拿到文件后,只认识一个英文字母Q,还是因为常玩的扑克里有这张牌。甚至有人还叫不准,根据字母的造型叫它“皮蛋”。
' [: R/ T' c; q' p0 }1 d# |7 T正在这个时候,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相继毕业,可统招统分的高等教育制度下,作为乡镇企业,很难争取到大学毕业生。1984年6月,高校毕业生分配在即,鲁冠球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引进人才! 5 [/ |7 b L9 q8 a: e; q1 I' s
5 E, _! c' F: k$ J. ^+ Z7 `& d
求贤若渴 重金吸引人才 . ~4 g( K E' t1 ]9 W
1984年,时任国务院张劲夫同志到万向节场去考察。鲁冠球急迫的想要“买”几个大学生。张劲夫听后觉得“买”字不好听,鲁冠球灵机一动,改口说“我付培训费!”就这样,一人六千,他用两万四千元引进了四位大学生。 8 u0 h% s+ O u% L/ _
$ W4 o1 T; g6 `& G5 y
(图为鲁冠球与第一批大学生员工交谈) 3 i2 o2 i l* S* Q z7 z. H
80年代全国工人人均工资就几十块,不过这笔上万的开支对鲁冠球而言很值。大学生的到来令他如获至宝,他们被当做贵宾对待。厂里为他们单独安排了房间,还配了电视,甚至专门给每人配备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鲁冠球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永久地留下来。 8 u7 Z5 Y/ I( s4 ]
除此之外,鲁冠球还招收了一批高中生,由厂里出钱送到大学委托培养。在鲁冠球的引领下,万向集团涌入了一股股新鲜的血液,后来这批人中很多都成为了公司的骨干。 5 b$ G1 v% r9 v: J
4 `8 u) E1 H7 p. X* r) T
注重两袋投入 马云称赞其企业家精神 + U" f; L! X. S( ^
十五岁就辍学的鲁冠球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对知识、对有知识的人是百分百的尊重。鲁冠球一直要求厂里做到“两袋投入”:钞票往员工的口袋里投,知识往员工的脑袋里投。
* v l. c) C7 K+ k5 g3 M5 P细数这些年,鲁冠球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尝试了各种方法,也形成了他独一无二吸纳策略。他通过新闻媒介,向外宣布:以优厚的待遇从全国各地商调工程师和技术员;付出培养费,向各大专院校争取分配大学生;跨地域招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并送厂内职工进高等院校代培。他用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方招收、培养了一大批大专生。另外,他又向专家、教授发出聘书,组织一个厂外的专家顾问团定期咨询请教。
* \: S; M: C0 i6 h$ b4 g; x5 v6 K# Y5 M( C! k F5 P% N/ {8 A/ c
鲁冠球聘请外单位工程师、教授、厂长担任顾问 7 |' u' c0 H: a6 E7 E9 w- b! t! f, y
马云在回忆鲁冠球时曾说:“当浙江遍地老板,富了一批人,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分歧的时候,是他站出来表示,企业家不能‘满了口袋,空了脑袋’。他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洞见和气度,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 i' j. c; e, k0 g. L8 V# _9 k: n @8 z3 i3 A* X7 U5 D
<完>
, \9 g) C/ X4 g2 ?# K H' M2 N, _来源:网络 8 M1 V( L" a z0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