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厂房建设期间环保资料:
1 H6 _2 e$ l O/ O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报告
, q7 {" A* J! H8 o2)环境影响报告批复——环保局批复
4 O. v( m, }9 y" c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环保局验收
! P, o+ p& y- |2 o8 l2 I, g
4)消防验收报告——消防部门验收
6 q n& B" C e. R1 P7 T
2、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更新:
) ]) e5 n+ S) n& C% ?1)环境因素识别不齐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 p: v" Z& Q& P$ \0 a9 H/ b; ^a. 未能充分按生产经营过程的范围来识别,比如:生产经营范围包括有销售,但对销售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未识别;
( E& w* M5 L! f B z5 x3 e- M
b. 未能按生产工艺流程的顺序进行识别,识别环境因素没有顺序,最易导致缺漏;
4 k& g! A' B1 S& s5 B- \7 Z
c. 未考虑到过去发生过的、将来计划的因素,如:公司拟扩建新厂房,对于扩建厂房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因素未加以识别;
/ S" l2 t- G1 ]+ O) ], p- |* Fd. 未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识别,如:产品设计过程中材料的选用,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处置。
! ?) S/ e, X' Y0 \ S: ?+ B2)环境因素评价不合理,对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存在偏差。
4 p9 N' @5 i% x8 [* b3)环境因素未及时更新,如:
" l1 P8 y9 b i: C. Ua. 产品的生产工艺发生了变化,但未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 n( A3 k( m% E0 D3 @6 R' C! bb. 产品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未及时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 r6 X9 t( y6 t1 n6 A4 j
c. 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了变化,未及时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f0 `5 l, m, V2 i8 t
d. 厂房迁移到新址,未及时地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 n4 S2 r" g6 G! U1 l+ ^3、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策划:
6 x$ K D6 p( W- |1)未能对所有的重要环境因素确定其控制方法/程序;
* O. R2 a) I5 }
2)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要求未能形成相应规定,如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或其他方式。
3 f8 w; T, U1 E3 z6 Z& R4、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识别、评审
$ C6 V: |) I1 p7 b8 {
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识别不充分,特别是地方法规、客户的要求未识别到位;
) g$ ?; G: A3 ^8 L
2)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未进行适用性评审,未能识别到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中具体的适用条款;
% J2 E; i% k9 B* c& m8 R. H0 K
3)未将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分发至相关部门、岗位人员;
# A; t2 W3 z' n4)未及时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更新,对已修订、更新、作废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未能及时重新识别、收集、评审。
; b; L6 z4 q1 f6 Z; [5 X5、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1 O3 L3 T7 W0 v3 a( L9 [% I
1)未能充分考虑到重要环境因素来制定环境目标;
! M4 M! J- {1 o b1 i- i( y2)对已确定的环境目标未规定其具体的指标,部分指标无法测量;
+ C9 e0 x: x! t4 T3)对所有的目标、指标未能予以制定对应的管理方案,管理方案的职责不明确、起止日期不清楚、缺乏资金预算;
" p3 O X; C6 J3 P P
4)未能根据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修订,如公司已迁址、执行的环境标准发生了变化等情况下未对管理方案进行修订。
9 X* V" m! i4 E/ Q4 H$ Y2 {( k6、组织机构、职责、权限、资源:
9 q% V2 ~0 w# Z( F8 f( z* @
1)对各岗位职责、权限中缺少环境管理方面的要求;
# D$ n6 }' @ A) k2)对关键岗位(如:化验员、机修、清洁工、仓管员、作业员等)未规定其任职能力要求;
6 S# ]* ^! |' V3 O3 W( }- ~3)环保设施的投入不足,如生产污水每天产生120吨,但污水处理站每天的处理能力仅80吨。
' }) p/ _" q& T
7、能力、培训和意识(人力资源管理):
6 W' f5 Y/ _, U- H2 }5 V1)关键岗位人员的配备不足,或能力未能满足要求,如污水处理站的作业员只会用Ph值试纸进行酸碱度的测试,对其他指标的化验不具备能力;
7 D5 p4 M0 K; J
2)全员环境意识培训不足,或有培训但缺乏培训后的考核、培训效果评价;
2 k* u& P1 p* n C5 m% D
3)岗位人员对自己所在的岗位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不清楚,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方法不熟悉。
- |0 r4 |1 G9 M9 ^1 [: j8、信息交流:
6 E W ^/ Q# }2 T$ H+ h1)对重要环境因素需要的信息交流未予以规定;
. N2 M$ ^& D9 D8 [, U) G2)未建立外部信息交流的渠道,如当外部相关方(社区居民等)对公司有意见需要投诉时,没有对外公开的投诉电话、信箱或其他方式;
4 o' {% o# P8 M2 j. \. U2 A, B
3)对外部相关方的投诉、抱怨未形成记录,未能及时进行处理,处理后未及时对相关方进行回复;
6 i0 W, p3 t: u4)缺乏内部相关方的信息交流,如内部宣传、讲座、会议等。
: ?5 j/ Q/ n* G/ |+ s) K9、文件控制:
4 \, D+ g+ N/ b0 S, m; w6 E3 ]1)文件未有分发至具体的岗位,特别是关键岗位处;
: m. C0 W& s3 V8 C) d
2)文件的适宜性未及时进行评审、更新,如法律法规发生了变化,但未及时对相关文件进行适宜性评审,未及时进行必要的更新;
6 |* e/ g* K5 D; `) f3)文件的形式不适宜,如MSDS资料为英文版,但现场操作人员对英文的识别能力不足。
8 y/ t' ^" `3 ^* S; l) |% k- L, ^; n10、运行控制:
% `1 Y2 \% v7 ?1 S* z
1)运行控制程序中未明确规定规定的标准,如污水/噪声/废气控制程序中未明确执行的是国家或地方的何标准,何时段,何级别标准;
! l2 P" n8 C- A7 m4 k. I2)未能将运行控制的要求通报至供方,如化学品供应商、工程分包方等等;
6 x/ v! c& A8 A/ U/ x
3)现场环境运行控制主要存在的缺失:
9 [) F$ \2 @ h' Qa. 垃圾分类未明确规定,执行不到位,存在可回收、不可回收或危险废物混放的现象;
T7 [, p4 b5 Q$ a( Ub. 现场由于机械油的泄漏导致的污染未及时清理、纠正;
% Q1 k3 {- b2 P! [/ ]2 v4 Jc. 环保设施未能提供维护保养的证据;
4 ^0 [% u" ?' h/ f2 Hd. 环保设施的运行不正常,如车间废气抽排系统未运行,或有运行,但排气口处的净化池无水;
8 t* E0 N& b- F' m: N# le. 化学品使用、储存现场未配备MSDS资料;
( D3 g" G) L; }# L+ R# T
f. 产生粉尘、碎屑的岗位(如砂磨、锯床、刨床、车床等工序)对粉尘、碎屑未进行收集,到处飘洒,也未及时清理;
, [1 h+ |1 |2 X7 s6 L
g. 易燃易爆品与其他易燃物混放,危险品未设独立空间存放;
2 N$ h3 r N& E M; l/ w5 kh. 污水处理站投药记录不全,未能掌握投药的时间、剂量;
3 g: `& I0 o5 q- i7 p4 V, k
i. 废油、废液以及其他危险废物的交接、流转无记录,最终处理无危险废物处理联单(危险废物的处理必须由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处理,处理时开具统一的处理联单)。
+ K! A( N7 F+ E5 y6 R
11、应急准备与响应:
6 d1 q( E1 j8 G+ m; V1)未能针对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对应的应急计划,通常包括消防应急预案、化学品泄漏/爆炸应急预案、环保设施失灵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 z1 \$ M* C7 E* k( i }2)有制定应急计划/预案,但未展开相应的培训、演练;
1 F) F6 X% G2 z
3)有进行应急演练,但对演练的效果、应急程序进行评价;
, s. W* J) r, p1 D4)应急预案执行后或演练后,未对应急程序进行评审,未及时对应急程序进行修订。
K- ~* ?' D2 f, }+ w' U12、监测和测量:
! {6 @. H( p1 n: Y o+ u1)对监测和测量的策划不足,未确定应进行监测和测量的项目、采取的方法、监测的频率;
; Z( J1 Z0 u& g2 n2 I1 }1 h
2)未对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执行状况进行监测和测量;
/ V! P% j/ x( o) n& n
3)未能提供对日常运行管理过程的监控记录;
; c; G' f( } ~2 ^7 S
4)未定期进行噪声、废气/粉尘、废水的监测,应进行至少一年一次的监测,一般委托当地环境监测站或其他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
; A5 C/ |+ m# Z9 C$ @1 y5)自有监测设备未定期进行校准或检定,如噪声测试仪、污水化验设备等;
# C3 e7 k6 n8 v: C
6)污水处理站未能提供对污水监测、化验的记录,或有监测但频率不符合文件规定的要求。
* ^3 ]% K; S* K9 M' N
13、合规性评价:
. U* R8 I0 E9 N8 X: u) o/ S1)未形成“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
' j$ }1 b: |5 D0 V. D7 T
2)未能提供合规性评价的证据,至少一年一次;
$ _* }/ \& ?* R. e- q+ `( {3)有对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合规性评价,但对其他要求方面未进行合规性评价;
8 E: a, M- C! o5 d
4)合规性评价未能覆盖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 k% S( M2 o5 E" H# N7 V, u14、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5 [0 s( N# n" e$ k) l( J
1)发生环境不符合情况时,未及时进行处理(纠正);
# M- G& O1 h; w, }1 G2)未识别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时机;
7 M$ W: ?: j/ i( |- r3)对不符合未进行原因分析,纠正措施执行不到位,未能达到再发防止的目的;
" }' t5 E8 ~ A8 O& ^& ?4)对潜在不符合未进行原因分析,预防措施不适宜,未能达到防止发生的目的;
+ v/ ~8 i& s, Y
5)未对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 S# z# g* C: Q8 ?. S8 G0 O15、内部审核:
; p/ i- P. B0 ~; U8 s1)未对年度内部审核进行策划,如在文件中规定,或形成年度内审计划;
, x& U3 v* K! ]9 V2)内审计划中所列审核内容未能覆盖所有的审核范围;
3 s" c) @+ \ \2 A3)内审组成员的安排缺乏公正性,存在审核自己部门的情况;
3 v( P8 h0 A1 Q* R5 F
4)内审计划中有明确要求审核内容,但检查表中存在缺漏条款的现象;
, J& o! F: w) K5)内审不符合报告有形成,但原因分析不到位,纠正措施未能针对原因制定,缺乏针对性;
6 M5 Q! P# J1 S/ O- f
6)对内审不符合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实施效果未进行验证、评价;
; g/ W$ [. \0 C# p, ^8 ?7 d: |
7)未形成内审报告;
3 a$ s. @6 Q1 E" d; x& i& Z
8)有内审报告,但对体系运行情况的评价仅体现了不符合、不足之处,对于实现的环境绩效未进行评价。
/ p( W- E2 g6 D6 V9 \0 X( E
16、记录控制:
$ h. q. K% x- ]" J1)记录无法检索,无清单,无目录或其他检索方式;
* s1 R. o( d1 Q2 }; d# a% m2)记录的保存期限未规定,未按保存期限的要求予以保存;
) t9 ?+ y a" J7 w/ R z5 g* M$ k3)记录保管不当,发生丢失、破损等现象。
4 X9 O! `8 l" K5 B* q6 N
17、管理评审
- n, {. x! K) m7 o# l0 b. W
1)管理评审计划中评审内容不全,如缺少环境绩效的评审、上次管理评审后续措施实施结果、与组织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发展变化等等;
& p# B5 M8 `, S* Q6 _( Q" c
2)管理评审输入信息不足,缺乏相关资料/证据;
8 j# M& I! u G2 y3)管理评审输出未能包含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 N. F+ v7 M) T P1 I1 O
4)管理评审报告未能体现对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审结果;
2 ]( j4 W8 E9 z2 I" d/ r! X6 t: G5)管理评审决议事项未明确职责、分工、时限要求;
" Q: Y2 E1 `) H& x. L6)管理评审后续措施的实施情况无记录,无效果验证。
1 \3 H S' [' U8 \3 h' p
来源:ISO资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