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业人士透露点内情
据我了解,审核员在判定不符合时,有条潜规则,即如果要让企业通过审核,一般在7 产品实现里找两三个一般不符合项(很少出现在8测量,监视和改进)。其它发现的不符合项,特别是7。1,5管理职责,4。1等更不能做出书面判定,最多在末次会议提提。是否审核机构内部对审核员有此规定?请从业人士透露点内情 我没有听说过,但从学习标准开始,就听说过,要判管理者责任时要慎用。 而且,第七章包含了体系中的绝大多数的工作量,当然在这个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多,第八章不是没有问题,8.4做得好的单位真的不多,但你开了不合格企业也很难搞好。如果执行中的不符合好办,如果压根就没有,如何开不符合? 不是的,不论哪个条款出现问题,存在不符合都要开的,只是对于涉及最高管理层、全局性的不符合是应慎重,要开就是严重不符合了。如质量目标某一项不可测量,是一般不符合,但如果所有目标均不可测量就是严重不符合了。 啊,这也有潜规则,我只听过在开出严重不符合时应该慎重。 审核员好像很少开这方面的不符合项,原来如此啊 呵呵呵呵呵,又长见识了 第8章的条款要求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是比较难的,审核员的出发点是帮助企业改进的.而不是故意去挑不符合的. 中国难有百年的老字号企业,为什么这么好的体系,
在中国人的面前就变成如此的负担和多余,
看来与国外的差距不是在硬件,
是在认识和执行力的软件上输了。
我们都是中国人,可是我们却眼睁睁地无能为力,
大家好好想想,是不是如此 看企业是要拿证,还是改进体系了。 开出的不符合要对企业有所帮助,不是开出不符合就可以了,开第七章、第八章都很正常啊 我不是专业的审核员,我只是在企业内推行体系的工程师,我个人觉得开不符合项时,应考虑的问题是:1.开出的不符合项对企业有无增值的效果;2.开不符合项时应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就是说这种不符合对产品的质量,安全等各方面有无较大的风险;3.开出的不符合项也应考虑是否方便企业改善,执行.请各位前辈指教! 现在有人把ISO称为250,看来各位高手还是深有感受的,希望从事ISO的要努力啊!不要让它再烂下去了。 中国难有百年的老字号企业,
为什么这么好的体系,
在中国人的面前就变成如此的负担和多余,
看来与国外的差距不是在硬件,
是在认识和执行力的软件上输了。
我们都是中国人,可是我们却眼睁睁地无能为力,
大家好好想想,是不是如此 關鍵還要看企業怎麼樣 没有潜规则,只是要开出有份量的、对企业帮助和促进较大的不符合需要审核员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审核的潜规则多了,参加审核一段时间就会自然明白,再好的体系到中国也会走形,
这也是我们这些审核员无能为力,有时我们也想让企业花钱花的值,尽可能的能促进企业增值,
可现在是市场经济,开多了不符合企业不满意,认证中心挣不到钱,没单子,吃什么,喝什么,
竞争嘛!看企业的认证的目的,顾客满意大家才满意。 顾客满意大家才满意。YEs. 不通过认证中心有压力,市场竞争啊,不符合报告也就是这样了。可以理解。 开具不符合几条潜规则:1企业好整改2体系主管部门尽量少开或不开3各部门平均一下,不能有的太多,有的没有。 楼上讲的可能是内审的潜规则吧。外审时一般就开那么几项,都是属于点到这止的。
在二方审核时,我也常常喜欢看审核机构开的不符合。我觉得好的不符合不能是就事论事的,而要通过不符合项,点到组织管理上的问题。不符合项要能让组织整改,又能让组织感到分量,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机构还真不多。 现在还有交钱不通过的企业吗?没有,所以也就没有严重不符合! 那个条款都可以开的呀,开5.6还照样过的多的是 哈哈,学习了! 大家就理解万岁吧!1 相互理解! 前面的帖子有人说:“现在还有交钱不通过的企业吗?没有,所以也就没有严重不符合!”
从我与一些审核员的交谈中了解到,审核机构开出严重不符合项,没让企业通过的事例还是有的。
认证机构犯不着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承担风险。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太不像话的企业,让它通过了,一旦犯事,机构跟着倒霉。许多机构都有被停牌的经历。 审核也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