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样说:《叶问》中,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棉花厂的员工一边抽丝、弹棉,一边施展“问手”、“连环冲拳”,颇有几分高手在民间、大隐隐于市之感。
( ^- I9 q9 ?) @* U+ g7 M
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武林高手”都是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他们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拥有一样的工作、一样的生活、一样的情感,他们多的,只是一分坚持、一分专注、一分匠心。他们作品中的情感,也正来源于此。所有大师都是从匠人开始的,所有高手都是从基础学起的。塌下心,钻进去,即便再寻常,最终也能无与伦比、出类拔萃。加油吧!
@. q. g O- x
常年为企业做管理咨询,逐渐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真正的管理大师,往往就“隐藏”在企业的某个角落里。他们可能只是一个主管或者班组长,没有受过专业的管理培训,但这些“小人物”有大智慧,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5 t( z( A! T2 s9 k' k& j% c
一次,在中部省区一个偏僻小镇郊区,我对某企业的一个小型生产分厂进行访谈。由于工厂90%以上的职工都是周边农民,他们对我提出的问题要么不理解,要么漠不关心,访谈进行很不顺利——直到我遇到了一位姓岳的车间主任。
U: u' _8 ~% c
岳主任30出头,斯斯文文的,戴个眼镜,是这个厂唯一的一位大专生,说起话来思路清晰、头头是道。
2 g, F# a- G8 ^$ v. D9 O1 e, a
我了解到,2年前,他还是另外一个车间的工段长,而当时这个车间却问题多多,不但三天两头出事故,而且生产的产品质量合格率总是不达标。不到两年时间,他把这个车间管理成为整个公司最优秀的车间!
) b9 T% W1 Y. b1 u" b5 n# J4 \! p( R
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 W; _% I9 B0 I" {& ?$ i$ O7 B什么是好领导?
, L% v$ D% t6 n, Q% ?岳主任说:“我认为领导的责任,就是解决‘乱子’、订立规矩、培养干部。”
' k! }! R% d6 a. a. ^. P3 b2 x% W
我问他,你这两年时间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岳主任说:“刚来这个车间的头2个月,我就是跟工人们呆在一起解决技术问题,经常住在厂里,从来没有正常下班过。2个月后,生产和技术方面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我就开始订立制度、流程和考核规定,大概又花了1个多月时间,车间完全实现正常运转。再后来,我就是培养干部(工段长、班组长),放开手让他们干!”
o. X1 x% U) Z- Q8 u
岳主任告诉我,他现在基本上每天有半天时间没事情干,空下来就充电学习——查阅行业信息、技术动态资料,自学企业管理。
2 s1 Y% [$ C# W/ [2 K
“作为一个好的领导,出现意外事故的时候,你要到场,敢于承担责任,摆平问题;如果连续出现同样问题,就认真研究,订立制度和规矩,这样意外的事故就越来越少了;接下来把精力放在培养干部上,有更多的人帮你管理,领导也就越来越轻松了!所以,最好的领导往往工作最轻松,而最差的领导往往忙得要命。”
/ ?( b& W" V* j3 q% b
据说,现在不光是岳主任实现了“工作解放”,下面的副主任和几个工段长都已经学会了这种管理模式,“他们现在也很轻松,每天正常下班,从来不加班。”
+ I1 D/ m: i! E, u/ e2 Y( a谁是好干部?
3 S! j5 S# O6 a* h
& k- q/ h) |% w7 x( d: Z0 j
“我对干部有三个分类:一流干部是敬业想办法——除了勤奋努力,工作上你得想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按时保质完成目标。二流干部,能够严格执行,但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三流干部只是找借口,一次完不成,我给你机会;两次完不成,降薪降级,严厉警告;三次还完不成,调走或者下岗,我坚决不用!”岳主任说。
5 A, Z2 Y7 e% O3 |
怎样确定一个干部是一流、还是二流呢?
( D6 B8 F3 K# M( [1 x* K7 ?5 Y3 z/ b
; l/ y) \# x W8 U+ u
8 V4 p1 C; d# x1 h: f) f6 j& _“分两个部分:一是看业绩,我们每个月都有绩效考核,到年底算总账;二是看群众基础,每年年底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车间所有员工对干部进行打分。第一部分是客观事实,没啥说的;但第二部分是主观评价,我需要慎重对待。”岳主任解释道。
! H8 \' w1 H4 I! Y
“我原来在政府机关工作过,民主评议这东西还是有必要的,因为群众基础对一个干部开展工作至关重要。但评议结果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成为绝对的评价依据。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干部评议得分全是优秀、在90分以上,说明他有老好人思想,不适合当管理者;如果评议结果太差、70分以下,说明综合能力差、不得人心,自然当不下去;最好的人选是在中间、70-90分,这是我要重点提拔和培养的干部!”
- d9 [: z2 z% J, _考核与评估的诀窍
7 y" y) F" u8 H& w
1 l1 }% v( @ H2 L, L# R
$ X8 U( Q% z1 ~+ D! Z" j; M: {, k/ \
" Z- w9 k- F7 q! v- K9 B“我坚决推行末位淘汰制,班组大比武,每月进行排名。具体做法是:每一个同等工段都安排3个班组,工段长每天给各个班组制定生产计划,并在当天按照任务完成情况(包括工时、产量、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等)进行打分。每月综合所有得分,将3个班组进行排名:第一名奖励,第二名不奖励也不处罚,第三名罚款。”
' |5 V G% g/ m
据岳主任介绍,这样强制排名之后,三个班组争先恐后、互相比拼,使得每个工段在技术进步和生产高效方面都不断取得进步。
) q X$ y2 Y6 S: w6 i" z
“我们所有干部实行强制的末位淘汰制,比如一个班组长,如果年底统计共计6次以上排名倒数第一,对不起,你必须下岗!新的班组长,由班组成员推选产生,也鼓励毛遂自荐;原先的班组长自动降为普通员工,但仍可按照程序重新申请成为班组长——这样能上能下,靠能力和业绩吃饭,让绝大多数员工感受到了公平!”
5 l; ~, d) B1 m8 y& ~1 U
记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看来此话不假!既然是实践的艺术,真正的管理大师便只可能出现在实实在在的管理现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生产车间!
: |8 x$ O! R& `) f; I
有了这样的认识,在每次咨询工作中,我就特别注意向这些业绩优秀的中基层管理人员请教,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但我发现,这样的人并不多见,尤其遗憾的是他们还没有引起管理学者、企业家们的足够重视……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