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这么简单:理 管 培
1 F7 h' q2 B; u$ B& c ?; Z. l
管理简单地说就是理(定流程,定标准,定制度)+管(检查、监督、考核)+培(更新换代,能者上,庸者退,平者让),胡耀邦曾经说:延安时期,毛泽东问他,什么叫军事,他讲了书本上很多,毛说“没这么复杂,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毛泽东又问:什么叫政治,胡又讲了很多,毛说“没这么复杂,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大道至简,道出了古今中外一个普遍的真理,凡是含义深刻、高屋建瓴的大道理,往往也正是最通俗、最简单、让大多数人最能理解、最能明白的小道理,我们不妨看下这个案例,您也许就会明白理、管、培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了。
* N" G; s0 Z8 T- p8 x
一位车间主任的管理绝招
! q6 c) E! Z5 F- e& T
常年为企业做管理咨询,逐渐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真正的管理大师,往往就“隐藏”在企业的某个角落里。他们可能只是一个主管或者班组长,没有受过专业的管理培训,但这些“小人物”有大智慧,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1 t6 j: J( @! L/ N: I; a 一次,在中部省区一个偏僻小镇郊区,我对某企业的一个小型生产分厂进行访谈。由于工厂90%以上的职工都是周边农民,他们对我提出的问题要么不理解,要么漠不关心,访谈进行很不顺利——直到我遇到了一位姓岳的车间主任。
4 d0 i! {0 h- @ h: G+ W 岳主任30出头,斯斯文文的,戴个眼镜,是这个厂唯一的一位大专生,说起话来思路清晰、头头是道。我了解到,2年前,他还是另外一个车间的工段长,而当时这个车间却问题多多,不但三天两头出事故,而且生产的产品质量合格率总是不达标。不到两年时间,他把这个车间管理成为整个公司最优秀的车间!2 T! h/ F( M) O" E
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 I# d/ S- A' p u* u
〓 什么是好领导?〓
岳主任说:“我认为领导的责任,就是解决‘乱子’、订立规矩、培养干部。”我问他,你这两年时间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 J9 |7 E! X& _7 N. F5 f" N7 Y+ s岳主任说:“刚来这个车间的头2个月,我就是跟工人们呆在一起解决技术问题,经常住在厂里,从来没有正常下班过。2个月后,生产和技术方面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我就开始订立制度、流程和考核规定,大概又花了1个多月时间,车间完全实现正常运转。再后来,我就是培养干部(工段长、班组长),放开手让他们干!” a' h y4 k: T, v* K3 N0 J8 p
岳主任告诉我,他现在基本上每天有半天时间没事情干,空下来就充电学习——查阅行业信息、技术动态资料,自学企业管理课程。“作为一个好的领导,出现意外事故的时候,你要到场,敢于承担责任,摆平问题;如果连续出现同样问题,就认真研究,订立制度和规矩,这样意外的事故就越来越少了;接下来把精力放在培养干部上,有更多的人帮你管理,领导也就越来越轻松了!所以,最好的领导往往工作最轻松,而最差的领导往往忙得要命。”$ D+ f6 o% c/ U. J4 {) H o
据说,现在不光是岳主任实现了“工作解放”,下面的副主任和几个工段长都已经学会了这种管理模式,“他们现在也很轻松,每天正常下班,从来不加班。”
, x1 T5 S2 I; `9 Q0 g: ]2 s
【思考】:评判好领导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最好的领导往往工作最轻松?# \( G$ s; @$ b1 g- ~/ Z. g
1 k2 K) y6 ?4 p
〓 谁是好干部?〓
“我对干部有三个分类:一流干部:是敬业想办法——除了勤奋努力,工作上你得想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按时保质完成目标。二流干部,能够严格执行,但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三流干部:只是找借口,一次完不成,我给你机会;两次完不成,降薪降级,严
# k3 |# R+ m0 J& R8 {厉警告;三次还完不成,调走或者下岗,我坚决不用!”岳主任说。
7 y6 B) O# j/ S0 |2 R3 h
〓怎样确定一个干部是一流、还是二流呢?〓
7 b Z! a9 g: ^3 ~
“分两个部分:一是看业绩,我们每个月都有绩效考核,到年底算总账;二是看群众基础,每年年底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车间所有员工对干部进行打分。第一部分是客观事实,没啥说的;但第二部分是主观评价,我需要慎重对待。”岳主任解释道。5 Q6 M: }/ j, n3 C- e
“我原来在政府机关工作过,民主评议这东西还是有必要的,因为群众基础对一个干部开展工作至关重要。但评议结果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成为绝对的评价依据。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干部评议得分全是优秀、在90分以上,说明他有老好人思想,不适合当管理者;如果评议结果太差、70分以下,说明综合能力差、不得人心,自然当不下去;最好的人选是在中间、70-90分,这是我要重点提拔和培养的干部!”6 e# t% H# u/ k% a) Z; k& w
0 b, S7 t5 f0 D$ F
【思考】:为什么不重点提拔和培养最高分的人?
. Q2 \( d; I% p8 ?3 Q
〓考核与评估的诀窍〓
8 p p5 Y8 t3 c& V8 r “我坚决推行末位淘汰制,班组大比武,每月进行排名。具体做法是:每一个同等工段都安排3个班组,工段长每天给各个班组制定生产计划,并在当天按照任务完成情况(包括工时、产量、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等)进行打分。每月综合所有得分,将3个班组进行排名:第一名奖励,第二名不奖励也不处罚,第三名罚款。”据岳主任介绍,这样强制排名之后,三个班组争先恐后、互相比拼,使得每个工段在技术进步和生产高效方面都不断取得进步。
' t& f- ]5 B0 Z% ~
“我们所有干部实行强制的末位淘汰制,比如一个班组长,如果年底统计共计6次以上排名倒数第一,对不起,你必须下岗!新的班组长,由班组成员推选产生,也鼓励毛遂自荐;原先的班组长自动降为普通员工,但仍可按照程序重新申请成为班组长——这样能上能下,靠能力和业绩吃饭,让绝大多数员工感受到了公平!”6 E0 Z* `1 n0 ]" x. z8 l" U
5 h1 b; P' y* T5 I/ Q9 a
记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看来此话不假!既然是实践的艺术,真正的管理大师便只可能出现在实实在在的管理现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生产车间!
这样的人并不多见,尤其遗憾的是他们还没有引起管理学者、企业家们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