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4 [7 Z: z+ e3 X6 ^质量应该是渗透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灵魂里面的东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想到“我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我们生产的是质量属性”!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质量不是QC检验出来的! 质量更不是质量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出来的! 质量从来不是“质量管理”出来的!
9 d n9 @4 V- l A" U- t/ I4 h
, e( ^' t2 H) [6 l5 f8 R* {抛开"质量"讲"成本"是"飞蛾扑火"一个项目的收益,要看项目交付物的质量是否高、成本是否低、工期是否短、风险是否可接受!同等条件下,质量要求越高,意味着花费的成本也越高,反之,高成本却并不一定都会带来高的质量。
( s0 ]$ M6 Y: O% L$ U
9 a* R6 _5 z" @! c
《项目管理》的课程中有一个计算公式:
3 i; ?8 G1 x# V' q5 y1 Y9 b# z
很多企业做项目,既强调高大上,同时又强调低成本、低投入,还要压缩时间、赶进度,最后把一个好端端的项目做成了四不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7 n. |2 ]* g. r
低成本项目的结果是,项目“交付物”质量低劣,既影响了生产的产品质量,又保证不了运行成本的合理性。
) r1 b2 y% o8 V2 I$ a. N2 M/ _# j
对于正常运行的工厂来说,大家都希望有效益、有利润,效益和利润从哪里来?当然是控制成本,但是控制成本不是一味地降低原辅料消耗甚至是降低原辅料质量,不是一味地降低备品备件库存和设备维修费用,更不是一味地减少劳动者数量、增加劳动者工时、甚至降低劳动者工资。
管理比较好的企业,天天是文山会海,一个偏差接着一个偏差,一个文件接着一个文件升级、培训,庞大的质量体系整天忙得天昏地暗,与生产车间却毫不相干,生产车间仍然是在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而起早贪黑、当牛做马、累死累活!
; P# b/ p v- _
很多企业,年初都会制定“产量、销量、成本、利润”指标,甚至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下达“节能降耗、减低成本”的指标。
) T7 h G5 i# } d6 g4 d' ^* [2 X
长此下去,产品质量必然无法保证,而离开了“质量”去追求所谓的低“成本”,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 D, M1 x* J7 b; [4 f5 e9 y7 i
不计成本,追求质量也是"走火入魔"也有一部分实力雄厚、财大气粗的企业,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价格最昂贵的设备、采用最自动化的控制系统、采用全世界质量最好的原辅料,这当然无可厚非,有钱任性!
- S$ r5 O: m/ `. Z* `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适可而止,凡事都有一个最优的性价比。
0 {2 n1 Y1 O, {, t+ g% _, N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们日常的“偏差”,有多少是因为控制策略不适当,制定的内控质量标准过高,制定的工艺参数控制范围过窄,拿一道又一道的绳索,把自己捆绑的紧紧的,动一动浑身都疼,看似严苛的管理,实际到头来不是损失巨大,就是明紧暗松,最后不了了之。
' ?6 i: n( I9 f" o
任何质量的控制,都是基于质量风险和现有的技术手段,我们当然鼓励创新,但是决不是盲目的无谓的提高标准。“强调数据完整性,生产过程、检验过程全部实行带审计追踪功能的计算机控制”质量就真的能够提高吗?
- Z ]# k. C( F$ E6 r
质量体系与经济效益,大家应该都知道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市场,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价格,没有好的质量,只能陷入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泥潭,最后也就彻底没了质量,彻底没了效益,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 W5 h* ^" _% o" P8 P* d# K7 P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也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 c f- B' u8 R6 ]一个好的质量体系,一定是工艺提出阶段就要有质量人员参与,工艺设计阶段就要有完整的质量团队,质量人员要参与整个项目建设的GEP实施过程,才能够对整个硬件系统有足够的熟悉和认识。
$ ]( D9 m+ j) t+ i# L3 c1 c
同时质量人员要参与研发向生产转移、参与工艺设计、参与产品投产、后续生产全过程。这样他们才能够了解产品本身,了解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只有了解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做好质量管理。
5 P5 W' H- U% N7 l1 v
日常的质量管理体系,唯一的任务就是保证整个工厂体系维持在验证过的状态,做好日常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监测,做好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回顾,做好变更控制,做好偏差处理和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
' R- ]8 P7 f2 g! \+ W. X: }要做好这一切,首先要懂得科学知识管理和质量风险管理,基于当前的科学知识发展水平和质量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将“人机料法测环”的方方面面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不是“秀下限”打擦边球,也不是“秀恩爱”高调表演!
# G( Y f* [9 _) a. n质量管理最高境界是“不需要质量管理”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质量不是QC检验出来的!
质量更不是质量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出来的!
质量从来不是“质量管理”出来的!
6 C" |! D' Z0 B! z+ t
. l6 R4 h# I% f; M7 p( R+ F, O质量应该是渗透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灵魂里面的东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想到“我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我们生产的是质量属性”!
" L9 O0 n1 _ ` @- G' P
什么时候不再需要人监督人,每个人都可以自觉地履行质量义务!
; W3 k/ j" Z( _+ |
什么时候不再需要QC的检验结果出来,每一个岗位的生产人员都可以自豪的说:“我生产的这一批肯定合格”!+ c& i& v: l6 u& {; g
! H, M1 N0 d' y0 A+ n( `
什么时候不需要专门的质量人员来处理质量问题,而是第一时间把质量问题消灭在生产现场!
什么时候不再需要处理一大堆的偏差,所有可能的风险、可能发生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提前预见、提前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尽可能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即时发生了,也早有预案,没必要天天吵架,天天开会研究偏差该谁报告、偏差该不该记录在案、该不该对检查员公开了!
. i4 @5 K0 Z! N0 y |说到底,什么时候“质量体系”还在,但是却不需要专门的质量人员,或者需要极少的质量人员,什么时候我们只要抓好“生产管理”,抓好服务于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需要专门的强调“质量管理”,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更有保证!
- p+ {8 P C& s! b- A: m- S
就像共产主义一样,我们还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吧!“有效、高效”的质量管理,任重道远,我们,一直都还在路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