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c+ h3 `( w这篇文章是不是道出了很多安全人的心声呢?如何将尽职无责做到最合理化?让更多安全人有个轻松点的工作环境,这是所有安全人关心的问题!
. {* c7 M5 B. U; L. n
, I. }8 `! c. @. b* D
这几年,我国的安全监督管理趋势是很明显的——“由松到严”、“由点到线”、“由浅到深”、“由业余到专业”。
$ X4 E; i* N, y5 O C简单地讲,以前对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尺度把握没现在这么紧。调查处理权限在地方、甚至在单位,后来有了安监总局挂牌督办,有了重大事故提级调查等,安全监督管理随着法制建设的完善、社会进步而变得越发严格起来;
6 ^# N* |: @! k" j" K7 I
以前出事,处理责任人一般也就限于出事的企业里。
5 c! {3 s- V& h7 }( Y
比如上海市胶州路大火,开始发布的责任人就是无证电焊工,后来随着“深入调查”、舆论压力增大,才把责任追究到了区里(我讲这个事还是尽了小心的,不敢言辞随意);那次事故的社会影响力也是很大的,死亡58人,地点是在上海,而且还是世博会刚结束没多久,搞得世博会的庆功都没法进行。$ b) F4 \% C6 }5 _9 D. S
9 _7 D d/ w0 N" W再看天津这次,当然死亡人数更多,但是现在事故调查速度、责任追究“高度”都大不一样,责任已经从以前的“点”(我举这个例子不准确,其实胶州路大火已经是“线”追究了,只不过“线”没有现在长)到“一查到顶”的“线”追究了;
2 h1 t- P- ~' ^9 [以前出事,事故的调查也就到比较明显的层面。
4 y0 k7 n3 n+ I9 p9 w9 r$ P
比如持证、合规。但天津这次我们追到了很深的层次,比如国家消防机制、港口的机制、化学品的危害、其他城市的反思、安评和环评的追究,及至反腐的高调、突然突出(杨栋梁的突然被查),充分说明了安全事故早已不限于“四不放过”的浅显层面了。
/ h, E0 n* Y. k7 n
如今我们曝光的,不再仅仅是现在,还有历史;我们追究的,不再仅仅是现任领导,还有退休人员;我们反省的,不再仅仅是如何预防类似事故,还有机制……9 p$ Q8 J! z1 f/ G
5 H6 n, E0 \8 d$ u; b
甬温线事故,应该是比较容易记住的。因为这起事故发生后,现场试图“就地掩埋”出事车辆,引得舆论一片哗然。那时,我感觉某些领导的意识还处于“过去”,连“保护现场”的基本原则都不遵守,这是行政权大于法律的错误意识。
2 M1 |: u; ]2 b( h6 ?▼
1 f; b/ Q8 B( B
0 p7 x5 @/ e$ U! {, Q+ l, K
: l# S; M4 d$ { G后来的大事故,这种情况就基本上没有了(小的不好说)。事故出来后,因为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出现,曝光率大大提高,而我们现在的新闻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大家对于事故的基本处理已经比较专业了。当然,这限于领导层面,不包括这次危化品的错误扑救这种技术层面。技术上我们还是短板,这和机制有关。
+ K% b/ J& e$ B- Z, L! G0 L这几年,“追责”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的越发明晃晃、越发锋利。“失职追责”让很多人心有惴惴、寝食难安。
. b5 [. j' t m+ h
▼
- l! q4 z; t; h l3 y
7 F0 L8 P: ?1 J
. X# {" |" W a0 C% B, o这个很明显,我都没必要举例说教。以前搞的定的事,现在搞不定了;以前大家为了坐得稳、升得快,拼命把“没关系”变成“有关系”,编织复杂的关系网,出事后“有关系”的也就“没关系”了。
2 Q3 i+ t! p+ E- ], R现在不行——位置再高,该有关系就有关系;是否已过去,该有关系就有关系;退不退休,该有关系就有关系……
5 k& ]9 t" p7 v7 s0 a
以前法律这把刀有点“钝”,还有一些“缺口”,有时候在某些人看来就是“装装样子”,很多人便“肆无忌惮”起来;现在法律这把刀磨的快了,缺口没了,就开始清算了。刀一出,那落地的人头可不是“装装样子”了。
6 g: z! b% H/ x
▼
4 Z1 q3 j& o$ x+ a1 V
6 w1 G) v9 \) j& i+ ~, W
# K- H' N7 y) `: J2 J4 d那么,以前犯过错误的,既没有后悔药可吃,更没有穿越改正的可能,如何不惴惴难安?前车之鉴,后来者如何不心存敬畏?当杨栋梁突然被查的消息传出时,多少人脊背发凉、噩梦不断?未来的工作里,怎能不常常出现这血淋淋的画面?很多人必然是“步步惊心”。
8 Y h+ r/ G0 x; U5 n9 @. d未来,“失职追责”应当慢慢向“尽职无责”过渡。
2 H b& Z% p) s: M N$ S
“乱世用重典”,这个没什么错的,现在事故后的“严查严办”也让很多人感觉“大快人心”,这样想是无可厚非的,犯错担责也是法治的要求。
# r# n) E- d6 x
然而我们冷静的想想,这些被“调查”的领导,并非都是愚不可及或尸位素餐的;即便是现在尸位素餐的,以前的他们也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可能是某方面的专家,很多人可能曾经理想高尚、心存良善、兢兢业业、成绩斐然。然而,因为“失职追责”,他们的才能和经验也就随之一起断送了,这不也是国家的损失吗?可以希望在合理范围内,加以引导和教育,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 q3 U: z$ n9 O# p6 ~2 u1 M
▼
& c& s1 ]% T v% f3 ^
G" c* {! J5 X# I
$ n& g4 u/ L4 d. P3 T9 {
* h( L O- }- `, x* ]! W3 R/ H( r# D
我这么说,并非为他们开脱,有错误就要惩罚,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我只是感觉有些可惜,国家培养他们,花了那么多代价,就这样葬送了。比如说杨栋梁,大家肯定也都去看过他的介绍,可惜了那么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可惜了他对化工专业的熟悉。
7 a% E3 T$ B" L- `; u# F其实,我们应该想想,我们为什么追责,不仅仅是为了处罚犯错的人,也不仅仅是为了警示将犯错的人,还有达成“安全”这个终极目标。所以,“失职追责”是一把高悬的剑,但我们其实不希望它挥来挥去。
1 T: l' J4 j- x: X% ~* @- d' A现在,天津的事情,“抓人”后就是铺天盖地的报道,跳楼的那一位,除了可能怕“追责”,可能与这扑面而来的信息也有点关系。但我没有看到对这件事故中“尽职无责”的报道。我感觉,“失职追责”的报道给人的是警示,如果这时候同时也有“尽职无责”的报道,那么给人的就同时还有“希望”和“鼓励”。
3 w! a$ M+ O7 P3 s {9 D
我们的法制在逐步完善,法律的精神除了处罚有罪者,应该还有保护无罪者;除了警示的作用,应该也有正面引导。我们的工作,应该从不安全到安全过渡,应该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过渡;我们的责任,也应该在“失职追责”的同时,引导“尽职无责”,让“失职”的人越来越少,“尽职”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失职少了,尽职多了,事故少了,安全多了,所以“失职追责”才会慢慢向“尽职无责”过渡了。
9 I5 Y( a9 K" t9 l2 w, t) _后记最近一直想写这个题材,但是怕写不好,更怕“犯错误”。今晚终于落笔了,但现在胆颤心惊的。诸位如果发现我写错的地方,请务必告知我,我立即改。
" ~- t- C) h% {5 M3 m" Y* v$ R我其实主要是想呼吁“尽职无责”,以使我们安全人可以在尽职尽责工作之后,不必担惊受怕被连带。
/ y7 Z, f5 v9 ?6 A1 n
; D( X! k8 b1 s9 g)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