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489|回复: 2

关注|最高法明确表态:不支持除食药品外的职业打假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17 18: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关注|最高法明确表态:不支持除食药品外的职业打假人8 @0 Q4 @- U5 d/ J* `! u- V
2017-06-17
, j# {4 ^1 q; ]3 n! J: _$ V( ]- M3 T/ A4 F

" M% ?3 a" m' c+ F) C' j3 y6 _0 P* N! p! r1 C0 Q% C
最高法就阳国秀等代表提出的关于引导和规范职业打假人的建议明确表态,除购买食品、药品之外的情形,逐步限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
  O' w5 w7 ^' d: ?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
法办函【2017】181号' c4 x9 R% F8 O- T+ j
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990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 G1 Z0 Z) l, ~6 ]+ l$ C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办公厅:$ P* A) W+ g: c/ W6 K* Q
现就阳国秀等代表提出的
关于引导和规范职业打假人的建议
提出如下答复意见,供参考。

5 [/ ^* R% \  j. B/ |) j0 U- Z" _+ g/ Q8 i4 K5 w6 p
对于知假买假行为如何处理,知假买假者是否具有消费者身份的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导致这一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争议。! U8 ^. i1 `( A- Y
8 \, ^6 g. k) o7 e+ d- t
我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3]28号)第三条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理由而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该条规定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出发,明确了在食品、药品领域,消费者即使明知商品为假冒伪劣仍然购买,并以此诉讼索赔时,人民法院不能以其知假买假为由不予支持。

" X% E% T& |. B9 m, X+ G( c" `" Y9 u
因食品、药品是直接关系人体健康,安全的特殊、重要的消费产品,而该司法解释亦产生于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等一系列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繁曝出,群众对食药安全问题反映强烈的大背景之下,是给予特殊背景下的特殊政策考量。
8 M1 z  C! Q) P# \$ y/ Y' h

: f# h. O9 p* o. ?
6 Q, u) [9 i) A1 P
  W0 V) W# U. b& u% E# R
应该说,职业打假人自出现以来,对于增强消费者的权利意识,鼓励百姓运用惩罚性赔偿机制打假,打击经营者的违法侵权行为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就现阶段情况看,职业打假人群体及其引发的诉讼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其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基于以下考虑,我们认为不宜将食药纠纷的特殊政策推广适用到所有消费者保护领域。

8 U% h3 W9 j' o) i) S; r: W, z
  
1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在普通消费产品领域,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的前提是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民法上的欺诈,按照《民法通则意见》第六十八条的解释,应为经营者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消费者作出了错误意思表示。而对于知假买假人而言,不存在其主观上受到欺诈的情形。
/ ^+ [" M  z9 ?+ [3 i

7 k* }6 w+ s) K0 @0 \2
从打击的效果来看,由于成本较小,取证相对容易,牟利性打假的对象主要是大型超市和企业,主要集中在产品标识、说明等方面。该类企业往往是同类市场上产品质量相对有保障,管理较为规范的生产经营主体,而对于真正对市场危害较大的假冒伪劣产品及不规范的小规模经营主体打击效果不明显。

* t( X- F! k! {! w# A0 o1 {% `, N9 P8 W& j
3
从目前消费维权司法实践中,知假买假行为有形成商业化的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人、打假公司(集团),其动机并非为了净化市场,而是利用惩罚性赔偿为自身牟利或借机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更有甚者针对某产品已经胜诉并获得赔偿,又购买该产品以图再次获利。上述行为严重违背诚信原则,无视司法权威,浪费司法资源,我们不支持这种以恶惩恶,饮鸩止渴的治理模式。

1 _7 ~) t8 L' c8 w: [! h6 y
/ d4 c) p! ?1 s5 K4 M2 w: }( g+ R
因此,考虑食药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及现有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可以考虑在除购买食品、药品之外的情形,逐步限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考虑阳国秀等代表提出的建议,适时借助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等形式,逐步遏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

/ C7 t% X- Q2 V6 X8 e+ ?7 o. q! k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4 e9 r# e! }5 _, o! }
2017年5月19日

# c9 R$ w4 Q. e
4 T' X$ O: I1 q8 S8 T& N) ~3 c

: e: x( f9 A1 ?3 Z( n- E! c  ^. r3 h( H" ~) X+ r6 r" J! o
发表于 6-18 04: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职业打假人该退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8 09: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 H5 J6 s, O# X
22.jpg 2 w% b, k" ?" e+ A8 ?3 |
33.jpg 8 o3 [9 t4 W% c, P: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7-15 18: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