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716|回复: 2

微波炉能致癌?方便面是垃圾食品?食药监总局权威辟谣20大谣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4 05: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微波炉能致癌?方便面是垃圾食品?食药监总局权威辟谣20大谣言!
& l  O5 w& p7 x9 W! W2017-05-03
5 Z. D7 @3 j* x* L. k8 m# }8 z' k9 Q- l# k3 W

* }( b& D: X* Z$ O8 r9 Y+ k& T" {: ]$ K
, f# Y6 y+ c, R1 }0 f  v' |
自来水中氯可致癌?白皮鸡蛋更有营养?方便面是“垃圾食品”?喝牛奶能致癌?打针西瓜致人中毒?笔直黄瓜喷了药?
' N) Y( d' U* C5 \' I8 P; b

近日,食药监总局官网发布《近年来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共4批20个。这些谣言涵盖肉食、水果、饮料、蔬菜、食油、茶类等多个食品门类,呈现三大特点:


+ W2 h2 k4 ?2 j9 T$ M+ g1“致癌”成为造谣传谣者“包装”谣言的常用词汇,微波炉、牛奶、鱼腥草、自来水中的氯等都被贴上了“致癌”的标签;
! |/ E" C1 _; j; ^' D8 T9 g) u2在时令季节,西瓜、黄瓜、柿子、枣等果蔬经常无辜“躺枪”,每逢热销季节,“西瓜打针”“无根豆芽有毒”等谣言就会死灰复燃;
. x% f) P" z. e( v3虾、蟹、鸡等肉类食品经常被造谣者以变种、变异为噱头疯传网络,并生成多种版本。
' V# O$ s# t7 o& r( K
仔细看看,别再中招↓↓↓
8 X" J  s, ]8 s( H

3 e5 m5 J- }8 q$ X6 @9 z# h
+ S) n  o5 c5 Y- C( n% t* X& K% }, A4 r  I" p" q
1猪肉钩虫“水煮不烂”?. C" _4 u$ }8 @( y1 A" L
2013年9月,广西龙胜地区一条“猪肉长钩虫,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的说法疯传网络,并在之后几年陆续出现多个衍生、变种谣言,涉及广东、江苏、辽宁、四川等多地。

- B) I  R/ R# Q- ^
针对这一谣言,广西地方媒体2013年首次辟谣“猪肉钩虫”为虚假信息,《广西日报》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辟谣消息。2016年6月初,食药监总局对此谣言给予了回应,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发布了辟谣消息。在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了三大食品谣言。其中,所谓的“猪肉钩虫”被证实为子虚乌有。

9 e/ R* E. @- S" t2SB250病毒“72变”?
# c" [4 h7 T: O7 S& j+ H1 X+ r
2016年3月,云南省两网民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称:“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一分,一女性感染SB250病毒(变种还有sk5、H7N9等)死亡,年龄21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据悉此女是在市场买草鱼回家做酸菜鱼吃后发觉呕吐头晕送院,中央电视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鱼肉,酸菜,特别是草鱼,酸菜鱼,水煮鱼,因禄劝县有121个鱼塘已感染”。
( `6 \6 e& l/ @# Q
自此,该谣言的多种版本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主体内容大致一样,只是更换了时间、地点、人名。迄今为止,云南、上海、福建和青海等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类似谣言,各地食药、卫生和公安等部门联合媒体相继辟谣,多个造谣、传谣者被处罚,但类似谣言传播仍呈愈演愈烈之势。
( X# v" A* b$ G4 C  W$ a
3白皮鸡蛋更有营养?5 e: F" Q1 A6 Y  b( m
2005 年之前,因为“白皮鸡蛋为柴鸡所下,所以白皮鸡蛋比红皮鸡蛋更有营养”的说法在社会风行。针对这一说法,央视健康频道在2006年9月13日一档名为“吃鸡蛋的学问”的节目中进行辟谣,表示不同蛋壳鸡蛋营养经过试验测试后几乎没有差别。
; I* R2 i; d: g2 B$ m+ W
其后几年中,关于蛋壳种类和营养区别的谣言争论随着网络在全国领域广泛传播,期间“中国食品科技网”“新华社”“湖南在线”等各种类型媒体均有发布文章进行科普辟谣,但仍有大量网民在“百度知道”“爱问知识”等答疑平台质询,这条谣言甚至以1096万人次的搜索而登上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榜首。
6 q: M# m+ o- I. c. n3 n
4微波炉致癌?% @2 B) U' E* Z, o
2002年4月23日,《生活时报》刊登了一篇《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的谣言短讯,因为转载量寥寥并未形成舆论热点。2003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微波食品弊大于利对健康极具危害》的编译文章,提出了微波食品有害健康甚至会致癌的较为极端的观点,作者的头衔也被译者夸大,诸多媒体纷纷转载,引发公众对于微波炉加热食品安全性的质疑。
& w& k+ D, y" ]4 S. D, Q) D# d6 H& `6 y
2013年2月,“请停止使用微波炉”“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等变种谣言在社交平台疯传。针对这一说法,2013年4月中国家电研究院联合国家食品质检中心召开关于“微波炉烹饪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发布会,对微波炉危害论进行辟谣。2014年5月,面对屡次辟谣却仍旧出现的“微波炉致癌”不实说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于2014年5月12日对此事进行的回击,证明微波炉有害论为子虚乌有,并曝光谣言的始作俑者“自然医学与养生”等有关健康养生的公众号,目的是为了把账号炒作起来,借此成为广告推销的平台。

/ S( \% }# H4 R3 @6 C- E5喝牛奶能致癌?
3 t: e& L6 k; M. S* a1 l% w
2003年12月12日,美国营养学教授坎贝尔在上海举办的东方科技论坛中提出大量饮用牛奶,使动物蛋白摄入过多,癌细胞就会被高蛋白“催发”的观点。2004年6月3日,《南方日报》发布一篇英国教授认为乳制品是人体癌变的催化剂的报道。随后几年间大量牛奶对人体危害的国外研究的文章,在各大网站、论坛及平台大肆传播。
" F& o* ~$ @& j. G/ |# p
针对这一说法,《生命时报》在2006年12月19日,通过电话采访坎贝尔教授以及国内专家,首次辟谣“牛奶致癌论”属于饮用量和针对西方膳食结构的研究。2007年3月23日,卫生部网站全文刊登了国内15位权威专家联名撰写的署名文章《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驳斥“牛奶有害论”》。

: B% O: v; I8 W( }2 a% T6 {/ P
时至今日,在各大社交平台有关“牛奶致癌”的说法还在蛊惑人心,在朋友圈疯传的文章《牛奶将人类送入癌症的坟墓》一度又将牛奶安全性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 |: J5 x1 T. W& {
6方便面是“垃圾食品”?
9 b: r8 d# D# Y
2003年10月起华夏经纬网、生物谷等食品专业网站和搜狐、新浪等主流门户转载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其中包括了方便食品,称其“含防腐剂、香精,只有热量,没有营养”。这一观点印证了公众对于方便面的认知,从此深入人心。2004年9月29日“中国食品科技网”首次邀请有关教授为其辟谣,介绍方便面的营养成分,然而类似的科普宣传影响力较小,仍旧没法扭转公众对于方便面的刻板印象,在2010年11月甚至出现了“吃一碗泡面肝脏解毒32天”的升级版谣言,类似的针对方便面的负面说法也让中国方便面自2011年以来销量持续5年下跌。
  d+ q- [3 s6 M, v& B- W
2016年9月9日,由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方便食品辟谣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现场专家对长时间困扰消费者、经久不衰方便面谣言逐一解读,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为方便面“正名”。

" k8 q) ?! B2 a0 G' s. X7打针西瓜致人中毒?
/ ^5 v$ H9 t; M9 J$ q, O$ ]  R
2016年夏季,正是西瓜热销的季节,一则“只要瓜瓤里有黄白色的筋,就说明这个西瓜打过针了”的消息在各大社交平台疯传。事实上,这则谣言早在2012年曾出现,每逢西瓜热销季节就会死灰复燃。微信公众号“富阳吃喝玩乐”2015年4月9日发布《这种西瓜千万别吃,已致12人中毒…》,今日头条“王旗营养师”2016 年6月27日发布《西瓜中毒事件,告诉你的家人,一定不要吃“打针”西瓜!》,微信公众号“育儿食谱大全”2016年10月22日发布《这些水果都动过手脚,别买给孩子吃!》。

+ Z2 h0 A& M9 m6 S6 Z
对此,《人民日报》《宁波日报》等媒体曾通过实验告诉公众,给西瓜打针,瓜农无利可图,不具可操作性。

5 |0 U* Y/ L/ j: F3 ?. @% G8柿子酸奶同吃致死?4 r8 G& x& f1 z
2016年9月以来,网传谣言“家里有孩子的注意了:现在是柿子上市的季节……今天刚刚发生一件真事:一个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事实上,此消息并没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以“柿子+酸奶”为关键词在网络搜索,近期也并未发生公众因食用柿子酸奶中毒、致死的事件。

2 R) N- T% {  [' o7 R) R; w  U
据了解,类似柿子与酸奶、螃蟹同食中毒的说法早在2012年就曾出现,《楚天晚报》《包头晚报》等媒体曾就此说法采访有关专家,专家们均表示未听说此类说法。

1 _' |5 W1 {. h- Z8 g/ Q6 a9笔直黄瓜喷了药?
9 M# |- C3 \& M1 x! H
“笔直的黄瓜都喷了药,弯黄瓜才是天然的”“黄瓜买弯,韭菜选短”,每逢黄瓜热卖季节,此类说法就在社交平台疯传。2016年类似谣言再度出现,微信公众号“康年”9月7日发布《这些东西不是美食,而是“毒”》,“小喇叭推广平台”“乐山房产资讯”分别于9月14日、9月18日也发布了同样的文章。

  e' q' P& [9 b  t- [' {+ N
据了解,“笔直黄瓜喷了药”的说法曾于2015年登上网络谣言榜,环球网、人民网、新华网等知名媒体曾多次辟谣。
4 j% E2 |+ U* j
10鱼腥草致癌?
, z) h3 y& A* e7 w' z5 F# i
2016年6月12日,“希波克拉底门徒”发表长微博《鱼腥草与马兜铃肾病》称,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而可能诱导肾病并致癌,引发网民热议。事实上,鱼腥草诱导肾病并致癌的说法最早源自2014年科普作家方舟子“常吃鱼腥草会导致肾衰竭”的言论。

0 p# X1 {' v6 J$ A5 m, ]
在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了三大食品谣言,网上流传的“鱼腥草会导致肾病肾癌”说法,被专家评定为逻辑推演不够严谨,结论有失慎重。

, G5 \) g5 B4 k7 y$ p0 ^( I1 N# e11无根豆芽五毒俱全?
: d# C( ]* _1 K5 e% W
1985年“8503”无根豆芽生长调节剂研发成功,并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应用,2010年12月22日《大河报》曝出不实消息,称郑州一豆芽生产户所用的“无根生长素是一种激素类药物,其中五种添加剂均可致癌”。针对这一谣言,2011年1月25日“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版块发布文章对其首次辟谣。然而2011年无根豆芽生长调剂其中两种物质被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双双排除出食品添加剂目录后,无根豆芽自此被归为“毒豆芽”开始遭到各地清查。随后几年间多家媒体发表没有科学依据的乌龙报道,夸大无根豆芽危害,以至于坊间的以讹传讹让无根豆芽被冠以“五毒俱全”之说。

- H% o! c; {( v3 J) X
2015年1月13日,北京地方网站联合百度知道将其归为“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1月15日,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通过《澎湃新闻》发布研究报告再次进行辟谣。2015年5月21日,食药监总局、农业部、国家卫计委联合出台了《绿色食品芽苗类蔬菜》标准为豆芽中无根剂使用划定限量。

3 |3 @/ _$ L" ]4 ]9 {12青蟹打针?0 P6 k) ~0 x9 j  F4 e- p
2016年7月15日,一则给青蟹打针注射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该视频显示,一位大妈手持注射器向青蟹注射不明液体,网民纷纷猜测注射物为胡萝卜素、黄粉、蟹黄膏和尿素精等,引发公众的广泛讨论。这个网络传闻其实是“故伎重演”,早在2015年8月12日,“三门食品安全台州市场监管”就发布了《青蟹打针?!不可信!!!》的消息。
3 {3 L$ X4 |; E6 ]  Z
针对2016年重出江湖的“青蟹打针”“青蟹注水”等虚假信息,人民网、《现代金报》等媒体再度辟谣,证实这一说法不靠谱、不可信。

4 b3 T" }' K$ i/ L# l  y  J0 Z13食品使用避孕药“风波”?* C: ?. T: X0 I0 l8 C# P1 [
2004年4月4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披露南京市有摊贩自己透露黄鳝用避孕药养殖,同年10月14日央视健康频道进行辟谣,然而在此期间已有多家媒体转载了这则不实新闻。2007年6月27日,北京电视台“快乐生活一点通”栏目曝出菜贩自己透露在种植黄瓜时喷的药水,性质类似避孕药。2009年6月15日,中国食品科技网判定喷洒在黄瓜上的药物为植物性激素。随后几年间,避孕药所含激素成分备受网民争议,多次被当作各类农产品、水产品的“催熟剂”。
5 q/ }& ^! A9 ^( H8 ]+ ]
2015年9月29日,在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的中国第一期食品谣言榜中,指出黄鳝养殖与避孕药无关。

/ `) ?# k1 }( v3 Q( D, n3 o; s14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9 ^& U1 L) A$ F& N4 d6 ~
2003年9月17日,中央电视台生活频道收到观众来信称小龙虾含有害物质且生活环境肮脏,开展专项调查辟谣“小龙虾有害、生活环境肮脏”的说法。2005年6月,一则“小龙虾是二战时期用来处理尸体的”的谣言在百度贴吧出现,随后在贴吧和天涯论坛被广泛转载,引发热议。2006年7月24日,《解放日报》对此进行辟谣,表示小龙虾虽然能在污染水域生存,但不代表其只在污染水域生存,头部确实易聚重金属但其躯体并不会贮存。然而事与愿违,谣言进一步发酵,出现“小龙虾不是虾是虫子”“外国人都不敢吃”的衍生谣言。
" p; ?5 \3 S0 L6 t) c5 `1 m* b
2011年1月19日,《新京报》再次请农学专家发表文章进行辟谣,至此舆论开始平息。2014年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也发布了关于小龙虾卫生健康的文章,以应对再次出现的有关小龙虾的谣言。

" u  y; c" h1 y" _7 ]! F; p) ~15肯德基、麦当劳用转基因鸡?! i0 l0 |" t& S3 Z* W. Q$ B0 `
2008年起,全国各地疯传有关肯德基的“六翅鸡”“蜘蛛鸡”的传言,不少人还将六翅鸡跟转基因联系起来,生怕自己吃了六翅鸡就会基因变异。截至2015年4月底,微信公众号上有4000多条相关内容,超过130个账号的帖子阅读数达10万以上,其中,微信公众号“广州男人女人”“中华佛学语录”“实用生活小贴士”和“零点养生”等10个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备受网民关注。在这些文章中,所述的不实内容早在2008年就被媒体评为“八大离谱事件”之一。随后,新民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多家媒体相继辟谣,但收效甚微。
' g& G/ X# {3 i9 M4 W! e$ M
2015年5月26日,肯德基将这10个微信公众号作为首批对象进行了起诉,2016年2月初,法院一审判决,涉及10个微信公众号的三被告在主流门户网站新闻版块首页的显著位置赔礼道歉,并酌情确定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60万元。
) u( W: @. B5 @, w3 @4 `# w
16富氧水是补氧神水?6 r/ e' Q! I1 {/ f9 {3 G" X
2014年2月,有饮料厂商推出新产品“富氧水”,宣传喝了富氧水即可补氧,这则广告迅速引起全国公众的关注,该产品短时间内收到公众热捧。2014年5月,《北京晚报》《新京报》《扬州晚报》等媒体相继辟谣称,富氧水对于人体而言无用。
0 ]' h2 L% r; Z# O8 i( ^0 ^
2014年12月31日国家卫计委颁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的规定,称包装饮用水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包装饮用水。政策一出,富氧水、小分子水等主打概念牌的包装饮用水名称逐渐退出市场。

% ]+ w5 Y) d; ]( P4 N7 e17自来水中氯可致癌?3 x+ f% M6 D) }# B7 A
2014年起,全国各地微信平台上流传一篇文章《蒸锅热饭引发血案!看看自己是否每天都在自杀!》,文中介绍冷水下锅煮东西时,自来水中的氯经过加热会包覆在食物上,食用致癌,因而要打开锅盖把水烧开再蒸煮食物。2015年3月4日~8日,“每日微刊”“艺格美业”“金华民众药房”“百姓健康养生”等在内的众多微信公众号仍转发此文章。人民网、搜狐网、新京报网等多家媒体纷纷发文辟谣。
; }3 t) ^' e3 U5 L! U
18市场上有大量“糖精枣”售卖?
5 {* y6 T& K. t: x
2015年9月1日,海南海口市琼山区食品药品监理局联合警方突击检查了海口市的一家水果批发市场,查获封存了一辆货车上的3.3吨疑似问题青枣。案件告破后,有关“糖精枣”事件的讨论却始终没有停止。

+ E6 r- ?' R/ H4 [
2016年9月,一则《央视曝光:这种大枣,再甜再红都不要买,太可怕了!》的视频文章在社交平台疯传。事实上,这则视频是中央电视台2015年10月5日在《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大枣太甜需警惕》节目,其他一些文字报道也是当时南海网等媒体报道的海南“糖精枣”相关新闻,更有造谣者在文中附上了《共同关注》《新闻直播间》相关的新闻报道视频,佐证谣言以迷惑公众,从而引发公众恐慌。

  ?  j7 k; {! m2 m7 S+ V' Q6 f" g0 c
对此,《海南日报》《中国医药报》等多家媒体相继辟谣,海南省食药监局也给出近期检查情况,给予谣言有力回击。
8 n8 f7 s: |9 F. {7 x
19某食品感染H7N9(猪肉、樱桃、大盘鸡)?
4 Z' O5 @8 f$ K4 J2 m
“辽宁省葫芦岛市缸窑岭镇山咀村,昨天下午因吃樱桃感染H7N9 死亡,……看到,群发扩散,此消息属实。”此类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并有多种版本,内容大致一样,只是更换了时间、地点、人名、病毒、食物。2016年5月,微信朋友圈中流传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坪镇有人因吃猪肉感染H7N9死亡;2016年3月—6月,微信朋友圈中流传西宁有人吃大盘鸡感染H7N9死亡,安徽、湖北、淮南、洛阳、咸阳等多个地区也流传着相似版本。

) k4 R! v4 G, v# ^+ d  u
针对有关H7N9谣言的燎原之势,各地媒体联合辟谣,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等多家知名媒体也不断进行辟谣,但类似谣言总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D2 z) V7 }8 H: n6 u0 G& N
20小分子胶原蛋白抗衰老?
0 H6 V  F7 ~1 N4 S) ], r
2014年年初,艺人林志颖凭借“逆生长”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他旗下公司推出的产品中,有一款以“小分子胶原蛋白”为主打原料的胶原蛋白饮品,林志颖在广告中称自己不老的秘密就在于此,但当时并没有有关“小分子胶原蛋白”能帮助美容护肤的证据佐证这一说法。
( D, }; b) ^& L, R0 ^
2014年起,不少美容、医疗专家对这一说法进行辟谣,2015年1月,《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以及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均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对“小分子胶原蛋白抗衰老”的不实说法进行辟谣。迄今为止,仍有不少美容产品打着“小分子胶原蛋白”的旗号招摇撞骗。

2 y2 @5 f# y) K, {# {4 P% H' H# B/ [* e5 P: k" l2 |1 w0 R
来源:中国质量报

0 _/ J: G6 E1 X! r3 A( e& _9 _' J" R3 E

点评

游客
海!外直播 t.cn/RxlBL8F 禁闻视频 t.cn/RxrADk4 官员们背后大多有《红楼》,官二代富二代大多已《西游》,地方政府正在上演《三国》,老百姓们只能酝酿着《水浒》,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演义历史现实  发表于 5-5 10:50
发表于 5-4 08: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辟谣?食药局认为中国食品、药品都是安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5-9 01: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