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2371|回复: 1

【分享】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的8个关注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9 17: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分享】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的8个关注点
3 F! S- g/ ]9 }. `9 U9 r3 d2015-09-07                                                 [url=]中国认证认可[/url]

9 E- }' [" e+ d; A; S6 m$ i; t# `. \, G2 s# j( `& b- \/ G

7 _$ ~0 e2 a( t% r1 j% B
1.  关注能源管理边界和范围的确定

7 W: c3 G( O( c2 S8 |, H9 u. b, {/ W8 i: M
4 b; e. B& M/ O, ]. w

6 B  l# |  q( Y. y2 h% w1 P  F, @% V2 k+ x$ }+ h
确定能源管理边界时,要关注物理界限(例如有形的人员操作区域、设备运行区域)、场所界限(例如以建筑物划分的区域)、组织界限(例如厂界)。在能源管理边界已经确定的前提下,需要考虑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范围,该范围可包括多个边界,通常要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上明示。
在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范围时,宜充分了解能源管理范围内的能源概况,包括能源使用、主要能源使用、能源消耗、能源绩效等信息,以便在此基础上做好能源策划,例如设计能源管理模型,提炼能源管理理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结构,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等。

7 l8 ~' c: x* j7 D! a, `% {% i3 |7 N" j3 P8 L5 W% [
2. 关注设施、设备、过程和系统的管理

9 i  ]* p! e: {) H6 W: c7 A/ p0 f. b. f% R) Z
/ C8 U/ [4 ~+ i
针对能源管理体系中涉及的设施、设备、过程和系统,主要考虑3个控制因素,即变化管理、经济运行管理和中断管理。
(1)变化管理通常体现在3个角度上。其一,改扩建活动引起的变化,此时应强化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的能力匹配,强化上下游过程、系统的能力匹配,强化单个设施、设备的节能选型。其二,对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等文件中确定的淘汰工艺、产品、设备,应及时进行淘汰。其三,对于能效较低的设备,应做好逐步更换或淘汰的安排。
(2)对于运行中的设施、设备,重点关注其经济运行状态。通过加强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使耗能设施、设备在最佳工况下运行。经济运行通常是从机组设备选型、电机效率、经济运行区管理、负载系数、管网设置等方面进行评价。要特别关注能源转换设备的运行效率,确定允许最低基限,通过实施最佳运行方案,保持最佳工况。
(3)防止设施、设备运行的异常中断,通常以合理排产、降低换产频次、预防意外停电、合理开停机、采用软启动等方式体现,企业进行合理排产、控制开停机次数、选择适宜的启动方式、做好意外停电的应急等活动均是管理节能思想的具体应用。否则,可能会造成废品率增加,能源消耗加大。

0 x" X+ y0 r& k1 D8 B
3 p8 f" l$ d5 S7 \: @( ]2 e
3. 关注三级计量系统的配置及监控
& A9 W# j6 t) D* C
2 ?5 P. B1 S' n- p2 T. t
+ R& s2 I& |$ g. n8 s( \0 I
三级计量系统的配置是能源管理的核心,主要涉及两个标准,即GB/T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和GB24789-2009《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对于能源的管理,计量器具的配备宜考虑分类计量和分级分项考核,保证配备率及准确度等级,加强对计量制度、人员、器具、数据的管理。对于水(能源介质)的管理,计量器具的配备宜考虑分质计量、分项统计和分别计量,保证配备率及计量率,也要加强对计量制度、人员、器具和数据的管理。
- Q$ Y4 R3 j- c  z! S
! Y0 [, e9 _, J- W" z
4.关注基准、绩效参数、目标指标的关联性7 f0 ]+ Z: W6 s) D7 H; h
" |7 Z  G9 D( c/ O: i* d0 }
8 A- z; r" j: d+ ?+ f

$ B" h6 N  \. p# P' A" Y

) N: b5 O+ g/ h, ~- y9 I9 g& y) ^. M: {" ^$ @
2 _$ b$ q& b+ U
) o0 d4 q2 p" r' l

# w. {' c0 h% F1 \% c在能源绩效评价过程中,应考虑能源基准、能源绩效参数、能源目标指标的内在关联性。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能源基准的确定(此时宜考虑变量因素的影响)就形成了能源绩效考核的起点,能源绩效参数则体现了某监测时间点下的能源绩效监测值,而能源目标指标则是能源绩效的预期达到值。通过能源绩效参数与能源基准的比较,可以判断已取得的节能量或能源绩效变化;通过能源绩效参数与能源目标指标的比较,可以判断目标指标的完成进度。! i  B% h7 J2 i' e
! {, {- s( T# T9 @5 q
特别强调的是,确定能源管理目标指标时,宜针对识别出的改进机会,并考虑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重点关注无成本(依靠良好的节能意识和习惯)、低成本管理方案或措施。在实现目标指标过程中,宜识别并借鉴能源管理最佳可行技术和良好操作实践。

2 g2 a) b9 L( |
  w# L) c6 ?5 P, b3 [0 Q
5. 关注对关键特性的监视和测量

$ P' G$ l! {; K- x) y6 `; V
1 \4 h, G% g: L* D/ @+ P1 q# d2 d$ z- M9 h7 m' @+ Y
能源管理活动中涉及的关键特性有:主要能源使用和能源评审的其他输出、与主要能源使用有关的变量、能源绩效参数、实现目标指标的行动计划的有效性、实际与预期能源消耗的评估。例如,燃料的质量、烟气排放温度、加热或冷却载体温度、供电日负荷率、功率因数、锅炉运行参数等。
针对关键特性,宜制定有效的运行和监控要求,可体现在作业文件之中。通过对关键特性的日常控制,可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用能设备合理配置、能源高效转化、热损失减低、余热回收和能源梯级利用有效实施。通过对关键特性的监视和测量,可优化运行,使设施、设备达到安全运行、稳定运行、长周期运行、满负荷运行、优质运行。

5 d# h) x3 d8 G6 J$ [* D: [
! `- }! w7 V& S6 ^+ _
6. 关注能源数据的采集、传递和分析
4 ~( u8 U; j" W* `' I( e& m3 x

; @" Q6 r% u# z/ m2 ]
4 h3 \4 E' V0 Y& A0 }- G5 _" @! c
在实施能源评审过程中,需要考虑过去、现在、未来的数据,以此确定能源基准、能源目标指标。同时,在对能源管理绩效的考核中,需要对考核时间点上的即时能源绩效数据进行采集、传递和分析,以此确定能源绩效参数,并与能源基准进行比较。因此,能源数据的管理平台(例如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需配置适宜的能源管理软件系统,不仅可以采集、传递、分析数据,还可以对能源使用及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控。
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国家发改委在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方案》中提出的12张报表,需要关注国家认监委提出的能源管理绩效统计报表。
2 u0 ~2 D: I+ P+ G# |1 c( x

% d5 }( L' r5 c+ T! c& r! }
7. 关注能源品种结构及能源采购
: t0 X( z: F9 f7 c
7 Z% ?* U8 V* F3 e

3 b* J+ h0 d  d# z; \* r: `. K' t
通常情况下,能源管理活动会涉及煤炭、电力、蒸汽、燃油等多种能源,从结构节能角度考虑,控制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是十分重要的,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事实上,在不同生产工艺条件下,合理确定不同品种能源的使用比例可以改变能源绩效。
能源采购过程是能源管理活动的控制要点之一,需要确定适宜的能源采购标准,如煤的热值、灰分、水分、含硫量、粒度,以确保能源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能源计量、能源贮存,能源输配过程中要考虑损耗限额和安全。
能源供应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合同能源管理,例如,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践中,有些认证组织的锅炉(供蒸汽等)就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

3 Y+ g* `4 \1 k% d, F* r) p9 L
3 m7 n! Y5 ]$ B" t, t, `. J
8. 关注能源中断、意外放散等紧急事件

# Q' r8 F) i5 n/ q1 x! F
1 W& Y  x9 F, [' W& J' A; ~" v" f! c* f/ Y( t2 ~( v* Z
能源管理活动中面临的应急风险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燃煤或电力等能源的中断、蒸汽管道等发生爆裂后的意外放散、火灾。针对上述紧急事件,应制定适宜的应急预案,实施必要的培训和演练。在危机发生前,应侧重于预防减灾、事前准备;在危机发生后,应侧重于快速应对、恢复正常。
因此,应加强管道管线(如输配电线路、供水、供气、供汽、供热、供油管道)的巡视、维护,减少能量损失。在能源分配和运输中,保障能源的安全、连续供给,降低损耗。为了降低能源供应损失,首先要界定能源分配、传输范围,确定人员职责和工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和调度,优化分配,定期巡查,测定损耗,合理检修。
来源:《中国认证认可》杂志
, ]$ {% s" I) }1 G. O7 B+ A# |
7 R5 r& y1 _# j/ ?$ o8 O
发表于 9-10 15: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5-5 04: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