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z7 z% u! ^' s6 {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条款:4)
1、质量手册(标准条款4.2.2):
(1)各部门执行的文件与手册的规定不一致。
(2)质量手册未包括或引用形成文件的程序。
(3)对标准的剪裁不合理。
(4)质量手册不是最高管理者签发。
(5)质量手册不能完整反映该组织的性质特点。
(6)程序文件中规定的控制和操作方法与现行的运用不一致。
(7)程序文件与质量手册不协调一致。
(8)质量手册的发布、修改、管理比较混乱不能保证最新有效版本
) @" n% c2 B2 }6 [! D* L
" M* B/ }5 w- Z# X+ a. g( Y) J' o
2、文件控制(标准条款4.2.3
(1)程序没涉及失效文件的控制。
(2)外来文件、发外文件未列人控制范围。
(3)电子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文件未受控。
(4)发布的文件无批准人。
(5)不能识别文件的修订状态
(6)未标识保存的作废文件。
(7)外来文件没有办理识别性的手续。
(8)未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
(9)文件的发放没有控制,随便复制。
(10)保管不善,不能迅速出示文件。
(11)文件更改记录没有或不适当。质量-
(12)文件被非授权人复制或更改。
(13)现场使用的文件不是有效版本,或有效版本与作废版本并存。
t# T i+ @7 O0 G" m+ I) }
9 q% x9 {2 a( `" ~' V2 t6 B
3、记录控制(标准条款4.2.4)
(1)供方的质量记录未纳人控制范围。
(2)未规定电子媒体形式的质量记录控制方法。
(3)质量记录保存环境不符合要求。
(4)质量记录未规定标识、贮存、保护、保存期、处置的方法。
(5)质量记录填写不全,质量记录上无记录者签名。
A! x+ j: N# \; X$ B
O! R$ ?. C+ Q% S' K: d
二、管理职责(标准条款:5)
1、管理承诺(标准条款5.1)
(1)最高管理者不知道对管理承诺应提供哪些证据。
(2)组织成员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各有各的理解。
(3)资源配置不足,检验人员素质差,内审人员未经培训。
9 ?4 K8 t. F( C( B9 Y5 Y7 g
( j5 W2 t+ R; O; [; L4 n
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标准条款5.2)
(1)拿不出文件证实顾客的要求已得到确定。
6 A, o6 e& P$ d: C6 t& {. B
* H- E, u1 {& t4 m$ V; E. M
3、质量方针(标准条款5.3)
(1)质量方针空洞,体现不出企业特色,与质量目标的关系不明确。(2)下级人员不清楚质量方针。
(3)拿不出对质量方针的评审证据。
(4)有的部门也制订了质量方针。
6 V- O& ~1 j2 P5 C7 ^: p6 N! _5 H5 ^( n1 [
4、质量目标(标准条款5.4.1)
(1)质量目标的内容不完全,没有包括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2)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给定的框架不一致。
(3)质量目标无可测量性。
(4)质量目标的实现不能提供证据。
; [. R1 ]' S. E6 U" m
% V1 g6 @9 v( B6 b
5、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标准条款5.4.2)
(1)对质量管理体系中允许的剪裁没有详细说明。
(2)更改期间,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得不到保持。
0 e& k- ?# y, {$ _
6 G& V$ D% h( T2 W: K
6、职责和权限(标准条款5.5.1)
(1)人员间的接口关系不明确,遇到具体问题常有扯皮现象。
(2)不清楚由准决定或处理某些事情(如:如何处置不合格品等)-
(3)组织图不能清晰地反映相互关系、职级关系等。
: K1 @9 ]9 C' z
" w% x4 @2 r7 W' Y( V1 ]0 m; y
7、管理者代表(标准条款5.5.2)
(1)没有以文件的形式对管理者代表的职责进行明确。
(2)管理者代表的职责不完整。
! g4 ]2 m1 g7 Q. p; M7 ]/ s# y# Y8 O7 n% d8 T# i/ D
8、内部沟通(标准条款5.5.3)
(1)不明确沟通的目的
(2)沟通的工具不明确。
/ N0 u- V2 ?7 o7 l& }
. T. F' U% ~! x( A' m! D" W! l
9、管理评审(标准条款5.6)
(1)管理评审未保存记录。"
(2)管理评审内容不符合要求。
(3)管理评审不是由最高管理者执行。
$ Z' S& E# m0 [! t% T
. V% Z/ `* g( g
三、资源管理(标准条款6)-
1、资源提供(标准条款6.1)
(1)资源提供的途径不明确。
(2)资源配置不充分。
5 P+ }; m) v" P6 ?: {# S3 K
1 u# K. t) q3 r: K# x
2、人力资源(标准条款6.2)
(1)能力需求未确定。
(2)未保存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
(3)培训后未进行考核。
(4)未进行质量意识方面的培训。
(5)检验人员、内审人员、计量人员未取得培训资格
(6)以学历代替上岗证。
(7)以培训代替上岗资格认可。
) Y& A! F( Z% o
; G- m: d) u& D. U- n
3、基础设施(标准条款6.3)
(1)设施和设备不充分。
(2)未按规定保存设备维护记录。
0 A$ `" ^4 O5 p) g- _5 H4 ~, Q2 k1 L# m- ^/ l
4、工作环境(标准条款6.4)
(1)工作环境不符合规定。
. x5 I! c' Z+ F1 g/ q8 H J
, @# E* U$ U: |% \& c( B
四、产品实现(标准条款:
1、产品实现的策划(标准条款7.1)
(1)未针对特定的新产品、项目、过程和合同编制质量计划。
(2)建立和实施质量计划时,忽视了对必要的人员和资源的配备。
) d8 z9 q, C5 G3 y' Q
, n" A5 b7 c1 w( `* c
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标准条款7.2)
(1)产品要求不明确,没有形成文件。
(2)没有规定产品要求,对产品要求评审的内容理解有偏离。
(3)没有依据标书检查合同。
(4)评审的结果与跟踪措施未记录或记录含糊
(5)未对零星、口头的顾客要求(以口头订单、合同形式体现)进行评审。
(6)交货时发现组织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
(7)产品要求发生变更时,未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8)合同、订单处理过程中,与顾客沟通不够。
(9)对顾客的投诉没有处理记录。
" U4 J, A, ?, f* k6 W; ?2 ~. n* ~
7 o6 A8 ~/ a/ Q* T8 G
3、设计和开发(标准条款7.3)
(1)参与设计的不同组别(设计部门之间,设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接口没有规定
(2)设计输人没有形成文件,未作评审。设计输人中未包括适用的法令和法律。
(3)未编制设计开发计划(策划的结果),计划未随设计的进展而适时修改。
(4)每次设计的人员职责、阶段划分不明确。
(5)设计输出资料不完整,没有满足输人的要求,输出中未包含或引用产品验收准则,重要的产品特性未作出规定。-
(6)设计输出文件发放前未批准
(7)设计未评审/验证/确认,或评审不合格仍投产。
(8)评审、验证、确认后的跟踪措施未记录。
(9)设计更改未标识,没有形成文件。
(10)更改审批人员没有授权依据。
/ [/ @. L/ C1 K# k3 O* L4 ]' S
& d, J4 N! i o: ^
4、采购(标准条款7.4)
(1)对供应商的评价结果,尤其是跟踪措施没有记录。采购单上的供应商为未经批准的供应商
(2)采购文件、采购单发出前未经审批。
(3)顾客指定的供应商,组织对其不评审也不验证其产品。
(4)无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准则。
(5)采购文件的内容未清楚地在表明订购产品的要求(如产品的质量要求验收要求等)
(6)对质量差的供应商,没有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
(7)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复审经批准的供应商。
(8)采购单的修改没有管理规定。
(9)采购产品的验证方法不明确,或虽明确但不执行。
(10)组织或顾客在供方现场实施验证时,未在采购文件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办法作出规定。.
(11)对服务供应商(如计量器具检定供应商、委托的检验机关、运输公司等)等未进行评审等控制活动。
3 e+ \: b4 [1 u" q
( O7 l% s L3 R
5、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标准条款7.5.1)
(1)控制生产和服务过程的信息不全,缺乏作业指导书或作业指导书不够详细正确而影响产品质量。
(2)作业人员的作业不符合作业指示。
(3)设备没有进行正常的维护。
(4)工作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5)对特殊过程、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点没有监控措施。
(6)操作者没有经过培训或培训无记录。
(7)生产过程无计划管制(如投入、在制、产出的日常控制)。
(8)失效的图纸、规范等还在使用。
(9)领用的原材料没有规定的标识或检验状态。
(10)未规定产品放行的条件。
(11)发运了型号不正确的产品。
(12)货车运输公司或船舶运输公司未经评审。
(13)对运输中的货物损失没有采取纠正措施。
(14)货物没有正确地进行标识,随货文件不完整。
(15)没有规定交付后(售后服务)的管理措施,或规定了但未执行,或没有效果。
(16)合同规定的售后服务未执行或执行后没有记录。
( ]' B3 Z# _ G
! `8 I* l, H3 I; P' V! j* R
6、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标准条款7.5.2)-
(2)未对确认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规定。
(3)过程更改后来进行必要的再确认。
4 H$ `( \& w8 l0 ^0 x; }, C
* f% l. v0 W/ v0 m6 _
7、标识和可追溯性(标准条款7.5.3)
(1)生产中产品无证明其身份的适当标识(过程卡、随工单、路线卡等)。相似的物品不易区分。
(2)在有可追溯性的场合,产品标识不具有惟一性,无法追溯。
(3)可追溯性实施中出现“断裂”现象而无法实现可追溯性。
(4)产品标识系统过于简单,或过于繁杂,无法做到‘使用适宜的方式’标识产品,不具有可操作性。
(5)产品标识在使用中消失而未按规定补加标识。
(6)产品分割、分装时,未按规定将标志转移至每一部分。
(7)当产品有有效期限限制时未对产品作出有效期标识。
(8)包装标识不符合要求。
(9)不合格品未加标识。
(10)标识消失、涂改时有发生。
(11)检验状态改变了,其标识没有变化。
(11)检验状态规定的部位、印鉴、签署、记录不完善。
(12)现场产品无检验状态标识或标识错误。
# _) b' W* o% [7 Q y4 `/ N0 u
. R( Y9 ]' v# @4 k
8、顾客财产(标准条款7.5.4)
(1)未对顾客的产品进行验证。
(2)未对顾客的产品进行明确标识,未作好适当隔离。;
(3)顾客产品损坏、丢失或不适用时,未记录并向顾客报告。
(4)未将顾客提供的检测设备、无形产品(软件等)纳入控制对象。
' f* x6 |6 [7 B) ]. Z
k+ ^2 x" i9 D' {. q4 R) H
9、产品防护(标准条款7.5.5)
(1)未按规定做好包装运输标志、防护标志。
(2)搬运人员未进行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
(3)未按规定(组织自行规定)定期对库存的进行检查。库存品出现变质损坏。
(4)未接包装作业指导书进行包装作业。
(5)仓库出人库管理混乱
(6)仓库账物不符仓库混乱,不同产品不能清楚地界定。
(7)未按仓库规定(如先进先出。隔离存放)进行
(8)顾客的产品未隔离存放,不能实施追溯。
(9)合同的特殊包装要求未向作业人员详细解释。
(10)包装材料的供应商未经批准。包装材料未经检查。
(11)随发文件不完整。
" p [- V* A+ H, P. Y) @& R" g! x0 u5 Q) Z( y* g0 G1 \
10、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标准条款7.6
(1)测量设备校准状态标识不是唯一的或没有校准状态标识。
(2)对自制的测量设备.无校准程序。
(3)测量设备超过校准期.
(4)校准结果未记录或记录不适当。
(5)使用中的设备未进行系统的管理(如维护等规定)。
(6)设备的测量能力与测量要求不一致。
(7)测量软件使用前未经确认。
(8)不对测量设备,而只对设备中的仪表进行校准。
(9)测量人员不按规定调整。
$ Z2 ?7 l& ?( x& U! X( J
1 Y( q, U0 A! E& v2 H
五、测量、分析和改进(标准条款:8)
1、总则(标准条款8.1)
(1)监视和测量活动不能确保符合性利实施改进。
(2)未采用统计技术的需求。
(3)统计技术使用中有错误,可能是缺乏培训,也可能是无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4)数据收集不规范。
6 g3 s# U9 x9 P0 M* r
0 o: H# s( P/ @" X$ R6 _) i4 w
2、顾客满意(标准条款8.2.1)
(1)没有规定收集分析、利用顾客满意程度信息的方法。
(2)顾客满意度下降时,未采取改进措施。
" y* J7 |6 i h' a* t9 V1 V0 N# y" M) A1 e, r( P# l$ S) T
3、内部审核(标准条款8.2.2)
(1)未进行审核策划或策划的内容不完整。
(2)每次审核时未编制审核计划。
(3)内审员未经培训或资格证实。
(4)内审后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缺乏记录,或验证记录未报告相关部门及人员,
(5)内审员与被审核部门有直接责任关系。
(6)审核的内容不充分,流于形式。
! O3 D5 ]3 N. d" a, Z; a' q
3 e H8 a1 q$ a! X7 @9 V9 A
4、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标准条款8.2.3)-
(1)未确定需要进行监视和测量的实现过程。对特殊过程、关键过程未进行收视和测量。
(2)过程监视和测量方法不恰当。
0 P! t3 B2 J u" d; G
( M7 L; E0 }% Y6 \
5、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标准条款8.2.4)
(1)没有产品的验收准则。
(2)监视和测量的阶段不明确。
(3)所有规定的检验未完成,且又未经授权人员批准就放行了
(4)检验记录不全或保存不妥。
(5)抽样检验不规范。
(6)检验人员不合格。
! {( E- C' ^( T5 c
4 e% k5 e' v7 |1 Q9 i
6、不合格品控制(标准条款8.3)
(1)没有程序或程序不适用。
(2)出了不合格品不标识。
(3)出了不合格品不进行处理.或处理的权限不清
(4)返工/返修的产品没有再次验证
(5)返工或返修两者之间区分模糊不清,让步接收未经顾客或授权人员批准。
(6)组织没有对售后的产品出现不合格时的处理措施。
! |; ^" f5 ?) r1 q( B' }. U7 Z8 ?0 _' z
7、数据分析(标准条款8.4);
(1)数据收集不规范。
(2)数据分析没有提供以下的信息:
顾客满意;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过程、产品的特性及其趋势;供应商(供方)。
(3)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时,未实施改进活动。
' }5 r* C- T, U& K. n1 \; e* F; ?- }' Q+ y% U; ? q4 o
8、改进(标准条款8.5)
(1)未策划和管理持续改进的过现,对持续改进认识不清
(2)本编制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
(3)对顾客投诉不分析、不处理。
(4)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了但未见记录。
(5)采取预防措施的根据和原因不明。
(6)未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评审。
(7)未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提交管理评审
% E; Q4 u; Z) [5 A
- N0 q* q4 e% l S7 F: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