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一片云 发表于 1-26 16:50:42

ISO8.5.3理解和审核

转载rovwwong的文章
8.5.3 预防措施
    组织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b)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确定并实施所需的措施;
    d)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见4.2.4);
e)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目的
预防措施是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活动和手段,其意图是预防潜在问题的发生。
理解要点
1,      在GB/T19000标准中“预防措施”的定义是: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预防措施与纠正措施不同,预防措施是针对潜在不合格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这时不合格还没有发生,但存在发生不合格的可能性。采取预防措施的目的是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2,      预防措施是一项重要的改进活动,其目的是预防潜在问题的发生,一旦这些问题变成现实,会对组织的绩效、产品、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或顾客满意造成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组织对预防措施的信息及其实施应充分重视。
3,      同样,在考虑采取预防措施时,也要考虑问题的大小和给组织带来的风险,考虑风险、利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对可能造成较严重影响和后果的潜在不合格,毫无疑问组织通常也会采取力度较强的措施。
4,      标准要求组织应制定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如何预防措施活动。程序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潜在的不合格通常不容易被识别,许多潜在不合格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组织的产品、过程及供方的产品质量变化的趋势,当出现不稳定趋势时,可以考虑分析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另外,组织还可以根据同行业的其他组织中出现的一些质量风险事故,在组织内识别和确定是否存在类似的潜在风险。
          确定了潜在不合格,组织应对产生潜在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产生不合格的原因。
       需要确定数据来源,这会帮组织监视运行的发展趋势,从面在潜在的问题变成不符合标准的问题以前作出很好的应对。
(2)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并不要求对所有的潜在不合格都采取预防措施,而且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的措施也并非只有一种,组织应根据潜在不合格的性质及其影响程度,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以及采取何种预防措施。
(3)      确定并实施所需的措施。如果经过评价认为需要采取措施时,组织应在充分考虑此潜在不合格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确定所需采取的预防措施,并实施所确定的预防措施。为确保措施及时有效地完成,应为完成预防措施设定一个时限。
(4)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组织应将实施预防措施后的结果进行记录,以作为采取了预防措施的证据。
(5)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组织针对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采取了预防措施后,应对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以验证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否已将潜在不合格的原因消除了,是滞能够防止不合格的发生。如果采取预防措施后达到了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效果,则可以认为该预防措施是有效的,否则,组织应考虑确定并实施更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wxsunhao 发表于 1-27 07:20:09

预防措施是针对潜在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这里,首先有潜在的不合格,其次采取的措施必须经过评审,采取的措施与可能的不合格相适应。对采取措施的效果进行确认,确认措施的有效,有没有产生新的不符合。所有的过程都要形成记录。我想主要有这么四点。

s1j1f1 发表于 1-27 09:46:08

上面资料取自专业书籍吧。
我认为,其与纠正措施的区别是——二者针对不同的对象,具有不同的目的:
纠正措施针对的是已发生的不合格品或不符合项,做到亡羊补牢。
预防措施针对的是预计可能发生的不合格品或不符合项,做到防患于未然。

tbhbobo 发表于 12-30 21:31:16

预防措施要评审,牢记

蓝色畅想 发表于 1-3 21:39:02

“亡羊补牢”与“防患于未然”,有道理!

wukenaihe 发表于 1-4 16:21:22

{:soso_e179:}高人,好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ISO8.5.3理解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