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一篇好文章:认证的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
从事了5年的认证,看了近300多家客户,对中国这几年的认证市场发展算是有了个初步了解。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引入ISO9001国际管理体系标准认证。截止到2007年6月,获得CNAS认可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三类管理体系证书已经颁发超过了20.7万张。加上没有获得CNAS认可的证书,这个数至少再加五千至一万。如果有ISO证书最多国家的吉斯尼记录,那肯定非中国莫属了。有多少中国企业在推行管理体系认证的过程中,获得了超过证书本身的价值呢?国内企业在导入ISO认证时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1. 被迫型,因为客户的要求或投标要求,如果没有认证拿不到订单,不得不申请认证。
2. 潮流型,认为ISO是国际标准,在中国但凡沾有“国际标准”就一定是时髦的。
3. 模仿型,大家都有了认证,自己如果没有获得认证会觉得没有面子。
4. 战术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希望找到一把万能的钥匙,但由于没有从战略面策划,只停留在流程层次。
5. 成熟型,组织中上下一致参与体系的建立和改进。在推进管理体系过程中,能将管理标准与组织远景、方针、目标、文化、品牌和流程有机地融为一体。
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来源于世界上众多卓越企业成功管理经验,但国际标准不能保证使用者能成为卓越企业。在管理体系推广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
第一阶段:证书阶段,在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获得证书作为体系符合认证要求的证据。
第二阶段:流程优化、整合阶段,组织目标制定自上至下,指标的策划自下至上。改进措施关注着流程的优化和整合上。
第三阶段:可持续经营阶段,组织可以遇到危机时,可以通过高效的体系和职责明确的团队快速恢复经营。
三个层次是,优质产品、优化体系和优秀员工。 三个层次是,优质产品、优化体系和优秀员工。?我想想看是否对。 实现优质产品,在中国已经是不容易的了,实现优化的体系,至少我还没有看到,实现优秀员工,我想我们的老板如果不换一下脑筋,是实现不了的。我在我们单位说过,你只想用最少的钱去找员工,永远不可能找到好的员工。你想出什么价格,就只能找到什么价位的员工。想建立优秀员工组成的队伍,不是一件易事 优秀员工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楼主说得很有道理,也是不少企业的现状,但这也是历史的潮流产物,高速发展的中国将国外几十年的经历,甚至上百年的经历浓缩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来实现,而且中西的文化差异等等到因素,将管理体系演变成现状,这可能不是你我个人的能力改变的实事,但是,做为审核老师应该将管理体系的理念传达给你所审核过的企业。 到了最后,我常常在问自己,认证到底会变成一种形式还是真的是需要呢 关键在于公司高层或ISO推行者是否彻底理解ISO的真正精神,而不是要在文字洲戏上下功夫。 说得不错,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企业家都很急功近利。 我前几天在本网站上看到后下载下来的,供各位高手看看,真的写的不错。 看了前半部分,说的太简单,也缺乏足够的证据,似懂非懂。担后半部分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我目前也在工厂一边推行5S,一边推行ISO9001。刚开始大家觉得两者不相干。但我的解释是,审核员到现场看了一个小时就知道这家企业能不能通过ISO认证了。 好文章。已粘贴下来,在认真研读领会。 看孙老师的帖子总是收益匪浅,学习了。 这里说的好文章,共两篇:一篇是孙老师的帖子“认证的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另一篇是李红兵贴的“在中国推行ISO9001体系的文化冲突及应对措施”。 好文章.......... 关注的人在增多。 文章写的是孙老本人的事情和认知,还是转帖的啊?5年300多家,平均一年60家,好大的量啊 我做的是企业标准化,推行是一难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