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认证过程缺乏科学性
ISO标准通用性强,没有指明具体要求,因此各人理解和要求不一样,降低标准的实用性。从业人员(审核员、咨询师和企业内体系专员等)对认证知识和行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
各认证机构的具体要求和把握尺度不一样。放水的情况比比皆是。
审核抽样量也是随心所欲。
大量做假的成分,假文件、假记录、假证书。
时间(推行、咨询和审核)不充足,走过场。
说ISO标准是科学的管理方法,恐怕是自恋的表现。
怪不得许多人不认可,不应付又不行。
前不久听到一个企业的总经理说,这玩意其实就是个资质,没有不行,有了没什么用。
同意 作为企业对标准的应用关键是符合企业实际和产品特点,产生增值,效益。
审核员、咨询师对细节理解有差异是正常的,但原则上不应有异议的。企业可将其作为参考。 “说ISO标准是科学的管理方法,恐怕是自恋的表现”,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是啊!但是天下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现在有这个需求,大家都去做,等过了,大家就没兴趣了! 认证过程缺乏科学性,这是谁的过错呢?认证确实是一种资质,确实有许多人作假,但有人作假并不表明都是作假吧,搞体系的人这一点还是应该清楚吧。 不能以现在出现的乱象来否认认证的科学性,一种方法本身再完善也是需要人去执行的。而且9000并不是一个高标准,只是一个企业应该做的事。 不能以目前的认证市场状况来否定认证的科学性,还是有好的企业和好的认证机构滴 商业化的模式在作祟 别忘了,管理还要讲“艺术性” QMS只是管理的一个入门级标准吧,现代企业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会有市场,得到客户认可——当然达到标准不是一定得通过认证。
很多好的公司会在9001基础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的 不能因为某些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的不负责任来否定标准的科学性,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还是因为市场的恶意竞争。 认证过程中的乱象与9001的科学性不是一回事。对于一个科学的体系来说,你设计的再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也是没有用的。 不要做愤青,扎扎实实地做事情吧! 应该客观地看待ISO标准,这些标准只是一些管理模式,对企业初期发展帮助不小,规范了其管理.但建立了模式不等于管理本身,需要各级管理者去填空。当然这些标准与中国国情不相符,肯定不是标准的错。中国的问题是无解。 也是一个pdca的过程 这个在老总们的眼里,确实还不如名牌,著名、驰名商标,一点奖励没有不说,企业还要自掏腰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