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S案例分析
某商标印刷厂的工作流程如下:客户提供用电脑设计的商标效果图及制版用的软片,印刷厂根据软片制版,然后车间用印版制作商标样品,取得客户满意后,就以此样品为标准进行生产。工厂将第一次印刷的商标留几十份,作为下次印刷的标样。客户第二次继续印刷该商标时,要将上次留存的标样发到印刷车间作为产品验收标准,把印得的商标与上次留存的标样比较,控制色差值≤∣0.05∣即为合格品。
由于每次发到车间的标样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污损,因此用完后标样也就不能再用了。为了下次印刷的需要,工厂就把第二次印刷的商标也留存若干份作为第三次印刷的标样,依此类推,总是把上一次留存的标样作为下一次生产的标准使用,控制色差在≤∣0.05∣即为合格品。
审核员问检验科长:“这种方法能保证每次生产的产品与原来第一次的标准相符合吗?”
检验科长答:“应该是没问题的,我们一直也是这么做的,没发生过什么质量问题。”
各位讨论讨论。
关注中!! 做一个7.3.3,7.3.4,7.3.5,7.3.6,让用户确认就可以了。只要用户认可,不一定要做到和第一次一摸一样,事实上也绝对不可能做到,只是吻合的程度而已。
审核员问的也有问题。 案例分析:
因为每次控制的色差都是0.05的绝对值,因此就可能出现第二次印刷的商标与第一次印刷留下的标样相差十0.05,而第三次印刷的商标与第二次印刷留的标样色差也是十0.05,结果造成第三次印刷的商标与第一次印刷的标样的色差相差0.l,这就超标了。显然,组织目前的做法存在明显的漏洞。
因此组织应对标样的使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避免发生上述可能的超差。本案违反了标准“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的“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这是参考答案。 {:3_46:}hh QMS案例:
某厂粉末状产品出厂检验的一个项目是进行含水量的测量。先将产品放在铝制的小盒子里用天平称重,然后将产品与盒子一起放在烘箱内在一定的温度下保持规定的时间,再用天平称重。把产品烘于后的重量与烘于前的重量相比即得含水量。但是检验员把扣除盒子的重量值抄在纸上,每次就按纸上的值扣除。
审核员问:“纸上记录的盒子的重量值是什么时候测量的?”
检验员:“不记得了,大概有三个多月了吧 我认为不符合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的适当阶段进行.
请各位老师指正. 怎么还没有“答案”出来? 不符合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1楼题,7.1C)产品实现的策划,产品所要求的接受准则 4.2.4 应保持记录、6.2.1组织应确保影响产品符合性人员的能力达到要求。 两题就近原则
都应是8.2.4 首先要判7.5.1在受控条件下生产,没有按要求执行,擅自改变标样。
二题可能要打6.2.2 检验员进行了测量,但是方法不正确,末考虑铝会氧化重量发生变化的情况,没有达到检验员应有的技能水平。 同意11楼的答案,应该是产品策划问题 同意oyxhloy 老师的观点 第一题我认为应该是7.1C,第二题8.2.4 一题生产工艺有问题,7.1b
二题8.2.4 案例分析:
因为每次控制的色差都是0.05的绝对值,因此就可能出现第二次印刷的商标与第一次印刷留下的标样相差十0.05,而第三次印刷的商标与第二次印刷留的标样色差也是十0.05,结果造成第三次印刷的商标与第一次印刷的标样的色差相差0.l,这就超标了。显然,组织目前的做法存在明显的漏洞。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标准器(顾客认可的商标样品)传递上的问题,按标准7.6a)的要求,当不存在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定的依据。
但组织应该如何防止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我不是搞印刷的,提不出建议 第一题是7.1C, 第二题8.2.4 我认为不符合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