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实习之路和认证这路到底如何走?
我总觉得“形式主义”的影子一直没有除去,国外,不写符合性的记录,是因为企业和审核员都有一种自觉的环境,符合的就是符合,为什么要说谎呢?这个问题想都想没有想到。其次,别人还重实际应用,把更多的时间用到对实际应用与文件、标准、法律法规是否相符的问题上,而不是说你记录了就表示你审核得很负责任。刚好相反,中国就喜欢讲“形式”的东西,你看我写了各种审核记录了,审过了吧,但在这有限的时间,你的审核真正为企业带来了多少增值。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的企业,搞体系认证,实实在在想通过这种认证来促进内部管理又占多在比例呢,所以这样一来,互相影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到头来,占了小便宜,却损失的更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是有些时候,有些企业,还就喜欢这么干。当然中国认真和自觉搞体系的也不少,但这个比例希望是越来越大,多一些实际效益,少一些花架子,少一些形式主义,于大家都有好处!
为什么认证形式化能存在呢,是因为大环境这个土壤可以保证其生存。为什么认证刚刚开始时,从咨询到认证,上至总经理,下到普通员工,大家都能一板一眼的去做。为什么到现在搞成现在这种状况呢?大家可以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不得发表发表意见。 ISO市场化造成的后果,审核和认证门槛放低了,做假也能随便过。从技术上看,许多电脑做的记录是不真实的,像内审检查记录,培训记录,管理评审记录,不允许打印,只能手写。打印可复制模板,照本宣科,许多记录看起来就似曾相识。
形式化从上到下都存在,前不久,我做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内审,查了许多现场,记录审核证据的时间就少了,因此审核记录没有填符合性证据,有位国家电力公司的ISO高级审核员(姓刘,女的,五十多岁),认为内审是虚假的,没有做。让人气愤!
目前许多公司的认证记录都是假的,形式主义犯滥成灾,真做有些不足却不能通过审核。
许多审核员在符合性方面下文章,但在有效性方面却不管不问。 楼上的,内部审核是体系运行的一系统性自我评价,你只记录不符合方面的事实,而对符合性的事实不记录,属于评价不全面,评价结论会失真的。那位刘女士说你的内审虚假确实有点过,如果是我可能给一个内部审核评价不全面,结论不能真实反应体系运行情况。 做体系有两种推动力:顾客的推动和管理者自我的推动,现在的认证只有顾客推动,顾客需要证书,企业不得不搞证书,否则有时候会失去投标的机会,原动力和由衷错了所有才会出现假记录、假证据的现象,认证机构现在已经市场化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生存也不断降低门槛,进行低质低价的竞争。所以现在的认证没有一家企业是通不过的。 “记录看起来就似曾相识”有什么问题呢?
做审核记录不是写小说,要有创意,而是把事实记录清楚就可以了,格式虽统一但事实证据是可能不一样的。
我大力倡导打印记录,但记录者本人姓名需手签以表示对审核的内容负责。 楼上诸位说的都有些道理。但审核只做不符合的记录肯定是不可取的。审核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总结各部门做得好的经验加以推广,而不是找出不符合。不符合的纠正是持续改进中的基础部分,而找出典型经验举一反三才是高级的部分。你都不把这些好的记下来,如何持续改进。
不知道国外是如何做的。但《现场审核记录指南》是根据国际标准转化过来的,说明ISO也关注记录的完整性的。 存在即合理
形式为内容服务,如果连形式都没有,内容将不复存在
体系本来是沉淀的精华,标准可变通,但内容本身不可改变! 什么样的审核记录符合要求?有无数答案,有的组长要求写的越多越好,有的要求写明本审核周期内的变化即可,每次还要问组长的要求,不知道现在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样的审核记录符合要求?有无数答案,有的组长要求写的越多越好,有的要求写明本审核周期内的变化即可,每次还要问组长的要求,不知道现在的标准是什么 现在做体系还有一种推动力,那就是政府推力。现在企业想搞名牌,不做认证是不行的。企业拿到名牌后认证也就失去了推力。 支持楼主的意见,应该重视现场审核。 现在的审核大多是在找不符合,而对好的做法、经验的总结、推广工作,审核员一般不大热衷,也不大专业。主要原因还在于认证属于符合性审查,而非卓越绩效的推广。 审核时 遇见企业领导是真的想做好认证的,我都被感动的不得了 顾客的推动和管理者自我的推动;P 回复 老顾 的帖子
顾客推动也是假的,走过场。 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坚持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必须的。
页:
[1]